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贺龙、关向应等同志领导下,红三军于1932年8月退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从豫南、陕南、川东、鄂西、最后转战到了黔东,创建了黔东革命根据地。一、为什么要选择黔东作为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的敌人有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这强大的敌人面前,“如果革命的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中国革命要取得胜  相似文献   

2.
方志敏创作的剧本《年关斗争》(载《方志敏文集》)取材于1929年的贵溪周坊农民暴动。作者把暴动农民严惩恶霸水蛇仔四兄弟和三仔仂,取得了胜利这一史实典型化,又以当时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敌人“为要一举扑灭这一小块革命根据地”而“组织联合‘围剿’”以配合国民党正规部队的军事行动为背景,创作了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四幕口语体话剧。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析了土地革命时期吉安东固革命根据地的金融、商业、工业与土地政策,指出有效的经济政策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为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赣西南及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析了土地革命时期吉安东固革命根据地的金融、商业、工业与土地政策,指出有效的经济政策打破于敌人的经济封锁,为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赣西南及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赣西南革命根据地是1930年在湘赣边、赣西、赣南党的组织和革命斗争遭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建立的。在赣西南特委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经过“九打吉安”和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使根据地迅速发展到三十余县,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红色区域。1931年下半年,根据地的河西和河东部分成为湘赣和中央革条根据地的中心,永新和瑞金县城分别是湘赣省的省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瑞金改名为瑞京。  相似文献   

6.
红四方面军从入川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到出川北上抗日,面临的主要敌人就是四川各路军阀。四川军阀的态势,时刻影响着敌我战略格局。怎样利用军阀与军阅之间的矛盾开展斗争,成为关乎红四方面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成败的重要因素。深入考察四川军阀态势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撤离过程的影响,可以获得有益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7.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犯过三次“左”倾错误,王明“左”倾敦条主义使红军濒临绝境。几乎断送中国革命。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经历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日趋成熟,毛泽东思想在失败和挫折中吸取血的教训逐渐形成。贵州高原上这块小小的黔东根据地在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8.
东固会师的原因主要是为安置伤兵计,为我有党有群众的休息地计,为救援井冈山计,东固的地理条件和毛泽东对东固山早有所闻,也是重要原因。东固会师的意义在于直接促进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使东固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奠基石;为毛泽东提出建立全国苏维埃政权奠定了思想基础;促进了全国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在吉安成立;促进了红六军、红二十军的诞生,东固成为红六军、红二十军的发祥地;使东固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是红军战略战术原则形成的基地;促进了我军的经济文化建设,成就辉煌;使东固革命根据地成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接力站;使东固经验影响到湘赣等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9.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11):136-136
11月29日至12月1日,由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井冈山大学井冈山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十一五”重点学科井冈出大学《中共党史》学科联合主办的“中国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理论研讨会”在井冈山大学举行。与会代表50多人。他们分别来自红色区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琼崖革命根据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0.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体育史略唐仁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闽浙赣”、“闽浙赣皖”根据地,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同志领导赣东北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起来的。它经历了由弋横而信江、而赣东北、而闽浙赣的历史发展过程,最后扩大到闽浙...  相似文献   

11.
1927年,在中国上地上掀起的规模空前的大革命,由于国民党蒋介石和汪精卫的背叛而遭到失败。在中国革命处于逆境,革命形势处于低潮,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生死考验之时,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湖南的秋收起义。在进攻长沙受挫后,他果断地率领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在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迈出了开拓性的一步。毛泽东决定引兵“上山”,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这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实际认真分析思考而…  相似文献   

12.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位于闽、浙、皖、赣四省边界。苏维埃区域和游击区有50余县,人口达100余万,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中央苏区坚强有力的右翼。1930年1月,毛泽东把这块根据地称之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与“朱德、毛泽东式”相并称。1934年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称颂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在全国苏维埃运动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血战东南半壁红”的武装割据斗争中,  相似文献   

13.
赣西南革命根据地是1930车在湘赣边、赣西、赣南党的组织和革命斗争遭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建立的。在赣西南特委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经过“九打吉安”和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使根据地迅速发展到三十余县,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红色区域。1931年下半年.根据地的河西和河东部分成为湘赣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永新和瑞金县城分别是湘赣省的省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瑞金陡名为瑞京。  相似文献   

14.
论红二、六军团在红军长征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二、六军团在红军长征过程中,转战在湘鄂川黔等省,调动、吸引和牵制了敌人的大量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为中国革命实现历史性转折作出了巨大贡献.本义拟对红二、六军团在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讨。两军会合,相得益彰红二军团原活动在湘鄂西根据地。1931年3月,红二军团在湖北长阳技柘坪休整,改编为红三军,一度发展到3万多人。但由于蒋介石的疯狂“围剿”,更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严重危害,红三军主力被迫退出根据地,游击转战在湘鄂川黔边,寻求机动,以求发展。1933年12月,中共湘鄂西中央…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中国革命,拿起枪杆组织人民进行英勇争斗,至一九三○年,共建立了大小十五块革命根据地.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尤如一把钢刀插入敌人的心脏,以蒋介石为头子的国民党反动派,对我根据地不仅进行军事上的"围剿",而且在经济上实行残酷的封锁政策.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从物质上保障红军的供给,以及改善群众的生活,根据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各项必要的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在土地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发动群众,打土豪,建立政权,分配土地及查田运动,大大激发了干部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和生产热情,根据地很快掀起发展生产、进行经济建设的高潮.  相似文献   

16.
1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史上的空前创举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同志亲自率领工农革命军开辟了以井冈山为中心的湘赣边界根据地。毛泽东同志看到了当时中国的具体环境是城市敌人的力量强大,而广大的农村则敌人力量薄弱。在经济不平衡、政治不统一、各军阀竞相割据的局面下,边界山区农村敌人力量尤其薄弱。他总结了辛亥革命以来,特别是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认清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而革命的武装斗争也主要是农民的武装斗争,因为中国是以农民为主要群众,  相似文献   

17.
一、“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红军用枪杆子打出来的”。川东北是中国共产党地下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1923年,王维舟即在宣汉县清溪场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9年,四川最早的农民革命武装“川东游击军”在万源创建。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主力入川,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李先念、王维舟、王树声、廖承志、张琴秋、许世友、李德生、陈锡联、陈再道等,曾在巴山渠水间进行过浴血奋战。当年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中写道:“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红军用枪杆子打出来的。根据地的历史,就是武装斗争的  相似文献   

18.
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进入井冈山,开辟了农村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两起两落”,井冈山的经验和广州起义的失败,证明了中国革命“以城市为中心”是不能取得胜利的。客观形势  相似文献   

19.
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苏区的红色戏剧运动,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第一次有广大军民参与的新型群众性艺术运动,是以中央苏区为代表的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它以革命的内容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以及浓郁的地域色彩,卓有成效地起到了教育人民和打击敌人的作用,也是根据地军民革命斗争和生活的真实写照。苏区的戏剧运动是苏区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戏剧文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刘受初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27(3M):85-89,102
就湘赣敌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三次“会剿”指挥人员的称谓和参加柏露会议的人员、柏露会议的内容以及如何看待彭德怀率守山军民突围下山等说法不一、值得探讨的问题,用历史原件和当事人回忆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