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保护硼氮共渗膏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戴文兵 《广西科学》2003,10(4):273-275,281
为研究自配制的自保护硼氮共渗膏剂的性能,对Q235钢、45钢、T8钢和GCrl5钢等试样进行共渗试验。实验表明,45钢以选用890C共渗为宜;钢中的碳阻碍硼的渗入;涂层厚度以4mm为宜;膏剂硼氮共渗试样的耐磨性与固体硼氮复合渗相当,而比固体渗硼试样则好得多;经膏剂硼氮共渗的试样耐100%HCl和30%H2SO4的腐蚀性与固体硼氮复合渗处理过的试样相当,二者均比1Crl8Ni9Ti钢要好;Q235钢高温缓冷后易出现Fe3N相。表明该膏剂共渗性能与固体硼氮相当,而优于固体渗硼。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H13钢分别采用淬火加回火后再渗氮和氮、碳、氧、硫、硼多元共渗工艺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多元共渗后渗层存在多种化合物,从而使H13钢的硬度和耐磨性等得到明显改善,上述指标均比单一渗氮层高得多。  相似文献   

3.
Q235钢快速碳氮共渗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传统碳氮共渗剂存在污染环境的不足,采用气体碳氮共渗技术对Q235钢进行表面改性处理,探讨在850℃时不同的保温时间实现快速碳氮共渗处理的可行性。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计、磨损实验机等检测分析手段对渗层的显微组织、相组成、渗层厚度以及渗层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碳氮共渗时间的增长,显微组织越来越致密;渗层厚度增加,850℃下保温7 h时渗层的厚度达到最大,约为1400μm,显微组织也最致密。碳氮共渗层的相组成主要由碳化物(Fe3C)、氮化物(Fe3N)组成。渗层的显微硬度随着碳氮共渗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保温7 h时HV0.2最大达到7.97 GPa,是Q235钢的7.5倍。该工艺下渗层的耐磨性能提高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试验,分析硼矾共渗处理后所得共渗层的组织结构、共渗处理工艺参数对共渗处理效果的影响及其渗后模具的耐磨性能。结果表明经硼钒共渗处理后钢的耐磨性能大大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比处理前成倍提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渗硼、高浓度碳氮共渗、超细化和正常处理等不同热处理工艺对GCr15钢耐磨性的影响.试验表明,高浓度C-N共渗无论在较高接触压力还是较低接触压力下,耐磨性均较好;渗硼处理在较低接触压力下耐磨性与高浓度C-N共渗处理的相近,而在较高接触压力下其耐磨性有所降低;超细化和正常处理的试样无论在哪种接触压力下,耐磨性都较差.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硬质合金(YG14)和45钢渗硼层、硼铬共渗层的耐磨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模具寿命对比试验,确定了合理的模具选材和表面强化工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国外渗锰、硼锰共渗研究现状.研究了46、T12钢在含有不同含量锰的硼锰共渗剂中渗后组织.试验表明,随着渗剂中锰含量增多渗层减薄,硬度降低.渗剂中锰含量过高时,渗层出现奥氏休.  相似文献   

8.
前言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玉门石油管理局机械厂的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首先创造了液体碳氮硼三元共渗,并运用于生产,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液体碳氮硼三元共渗所用原料便宜,设备简单,操作也较为方便,是强化材料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热处理新工艺。目前,液体三元共渗已应用在石油机械、汽车齿轮以及工模具等方面,对提高某些另件的使用寿命效果显著。最近,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又试制成功了气体三元共渗,解决了液体三元共渗法尚不能解决的某些问题,使这项新工艺得到了重大发展,为它的广泛使用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用先进测试手段对 M2钢( W6Mo5Gr4V2)离子碳硼共渗后硼的存在形式及其对耐磨性的影响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M2 钢经离子碳硼共渗后主要形成 B_2V_3相。它对提高 M2 钢的耐磨性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经硼氮共渗处理的钢领使用性能,试验表明,钢领经硼氮共渗处理后成功地将原碳氮共渗钢领的主要磨损形式-疲劳磨损转化为磨损最轻微的氧化磨损,使其寿命大幅度提高,并且不影响纺纱质量。  相似文献   

11.
掺多元复合矿物外加剂高性能混凝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粉煤灰与矿渣微粉粉煤灰、矿粉与硅灰多元复合矿物外加剂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力学性能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水化产物的形貌 ,并总结了多元复合矿物外加剂的作用机理 ,得出多元复合矿物外加剂为配制高性能混凝土首选途径的结论 .  相似文献   

12.
该文简单介绍X射线荧光光谱(XRF)技术应用最新进展,阐明了X射线荧光光谱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着重对该技术在中国地学研究和多目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作一回顾,包括地质样品分析需求,勘查地球化学样品的多元素分析,稀土元素分析。指出了我国目前X射线荧光光谱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X射线荧光光谱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汾河太原城区段水体黑臭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多断面、长时间、高频度现场观测与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应用黑臭单因子污染指数、有机污染指数和黑臭多因子加权指数分别对水体进行黑臭评价,提出了适合汾河太原城区段的水质黑臭评价方法和标准。  相似文献   

14.
挤压模具设计综合数据库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结构化程序和规范化数据库技术,开发了模具设计综合数据库系统,该系统由6个设计模块,即棒材模、实心型材模、空心型材模、壁板模、宽展模、导流模设计模块和1个系统维护模块组成,可以构成挤压模具设计专家系统重要的专家经验来源和实现自学习、自积累的支撑体系,也可以作为独立的软件使用,完成模具设计过程中的经验积累与数据积累,代替挤压模具设计技术资料手册,实现相关设计参数的自动计算和模具强度校核,利用该系统可以大大减轻技术人员的劳动工作量,同时提高模具设计的准确度,保证模具设计的合理性,最终达到提高挤压生产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知识的支持自顶向下的级进模结构设计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级进模结构设计的特点,将知识工程引入变量化装配设计,提出了基于知识支持自顶向下的级进模结构设计方法;建立了一种有效的基于SolidWorks软件开发环境的级进模结构装配模型;给出了级进模结构设计的知识表示方法、模具典型组合设计与动态装配约束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气流干燥器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最优化技术进行气流干燥过程分析与干燥器优化设计。提出能耗最低的空气预热温度、入口气速、固气负荷比等最优操作条件.以干燥器直径、高度、预热温度、气体速度及气固比5个因素、5个水平的正交实验,进行计算机模拟,实现了干燥器尺寸设计与操作条件的同时优化,并得到各因素对干燥过程能耗、热效率、物料处理量与终湿含量等技术经济目标的显著性影响顺序.  相似文献   

17.
基于Autoform的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某型号汽车覆盖件的冲压工艺,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拉延模拟,确定合理参数,制定冲压工艺方案,设计出全套模具.多套模具采用复合结构,完成拉延、冲孔、修边、翻边、整形等工序,并利用斜楔机构进行冲孔和修边.生产实际表明工艺可行,模具可靠.  相似文献   

18.
分析、总结了影响电机转子铸铝模使用寿命的诸多因素,指出了提高铸铝模质量、延长铸铝模使用寿命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针对冷冲压模具CAD系统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专用性不强、开发手段落后等问题,研究了参数化造型与特征建模基本理论及基于UG的标准件建库方法.构建了基于UG的冷冲模造型设计系统,应用UG二次开发技术建立了冷冲模标准件库和标准模具库,运用"自底向上"的方法进行冷冲模的装配设计.在模具零件设计造型过程中采用了UG WAVE技术.通过某汽车零件落料模的设计实例,验证了应用此冷冲模造型设计系统对提高模具设计效率、加强模具设计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金属模具电磁热裂纹止裂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综述了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方面,关于利用电磁热效应实现金属模具裂纹止裂研究的最新进展,所得结论可以为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采用复变函数方法,建立了金属模具电磁热效应空间裂纹止裂的理论分析模型,求解了通电瞬间裂尖附近的热源功率、温度场和热应力场;采用电、热和机械场三场顺次耦合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金属模具中平面、空间裂纹电磁热裂纹止裂的数值分析模型:采用自制的ZL-1型和改进型ZL-2超强脉冲电流发生装置实现了金属模具试件中电磁热裂纹止裂;研究了各种实际金属模具中裂纹电磁热止裂后的修复。为将电磁热裂纹止裂应用到金属模具裂纹止裂中进行了基础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