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地铁双线隧道施工对其穿越桥梁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铁隧道施工经常有穿越既有桥梁基础的现象,穿越施工对桥梁造成的潜在威胁受业内普遍重视.北京地铁奥运支线工程奥体中心站—奥林匹克公园站区间隧道(简称奥—奥区间)为双线隧道,在北辰桥处南北向垂直横穿北四环路.北辰桥上部由3座跨线桥构成.为提高桥梁的整体性和抗沉降能力,桥墩基础在设计时已考虑了下穿地铁区间的影响,但是奥—奥区间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北辰桥产生扰动,从而引起U形槽结构和桥墩的附加沉降.本文以区间隧道穿越北辰桥施工为例,基于FLAC 3D建立的三维模型,对由于双线隧道穿越既有桥梁施工引起的桥梁沉降与变形进行了全过程计算和分析,并对2号桥的盖梁内力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桥梁构件的变形指标与内力指标都低于容许限值要求.现场监测数据也证明该施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铁14号线西局站—东管头站区间采用矿山法施工,区间隧道位于砂卵石地层中,地层自稳性较差。区间隧道需穿越西三环丽泽桥桥区,穿越桥梁数量达到14座,隧道与桥梁基础的最小净距仅为0.84 m,给施工带来极大的风险。为保证施工安全,在施工过程中通过风险分析,综合应用加固技术、隔离技术措施,有效控制了沉降,规避了风险,为地铁暗挖隧道穿越桥桩群桩积累了经验,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盾构隧道穿越地下管线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上海地铁7号线东明路站~杨高南路站区间隧道穿越原水管工程实例,重点介绍了盾构地铁隧道穿越地下管线施工技术,并提出了各项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地铁暗挖隧道穿越桥梁群桩综合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地铁14号线西局站~东管头站区间采用矿山法施工,区间隧道位于砂卵石地层中,地层自稳性较差。区间隧道需穿越西三环丽泽桥桥区,穿越桥梁数量达到14座,隧道与桥梁基础的最小净距仅为0.84m,给施工带来极大的风险。为保证施工安全,在施工过程中通过风险分析,综合应用加固技术、隔离技术措施,有效控制了沉降,规避了风险,为地铁暗挖隧道穿越桥桩群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砂卵石富水区域盾构小净距穿越单洞双线暗挖站施工对既有暗挖站的影响,文章以小净距既有暗挖站段新建盾构区间隧道工程为背景,对盾构区间隧道工程施工进行设计,并用MIDAS计算分析程序对砂卵石富水区域盾构小净距穿越单洞双线暗挖站施工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分析;总结了盾构小净距穿越施工过程中既有暗挖站位移变化规律;研究了既有暗挖站明暗挖分界位置变形缝差异沉降特征;分析了既有暗挖站轨道沉降变化走势;监测结果与仿真结果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佐证了仿真计算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以兰州地铁1号线焦家湾一东岗暗挖区间隧道临近甘肃省供销储运公司六层办公楼为工程实例,介绍了暗挖地铁隧道近距离穿越既有建筑物时的关键技术、施工步骤和施工监测等情况.并采用midas/GTS420有限元计算程序建立三维仿真模型,计算结果和施工监测数据证明地铁暗挖隧道临近既有建筑所采取的地面打设隔离桩和洞内施做双层小导管的技术措施合理,施工过程安全可靠,对同类工程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赵菁 《科技信息》2011,(20):I0315-I0316
文章介绍了深圳地铁2号线2204标海月站~登良路区间隧道盾构穿越拔桩区、箱涵区的施工技术,并对拔桩施工进行重点叙述,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8.
以天津地铁3号线铁东路站~北站盾构区间隧道为背景,通过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盾构施工穿越既有铁路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进行了研究。现场实测数据表明:沿隧道轴线方向不同位置的地表位移变化较大,对于双线隧道施工,后建隧道对先建隧道的土体扰动影响较大。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及各项施工参数设置,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的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总结了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既有铁路纵向和横向地表沉降规律,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匝道桩基穿越既有地铁工程结构附近土层,近距离施工不可避免地对地铁结构产生不利影响。为了解匝道基础工程施工阶段地铁结构及周边地层变化动态,给同类其他工程提供设计和施工依据。对大石—汉溪区间隧道进行了稳定性变形监测。主要阐述该隧道地面沉降、隧道周围土层水平位移和隧道结构及附近土层变形测试方法,变形随时间变化的量测数据及分析。结果表明:桩基钻挖成孔和灌注混凝土时,地面沉降和土层水平位移均不稳定,而隧道结构变形相对稳定;各变形值没有超过报警值,说明该工程采用的施工及监测方法是可行的,对其他同类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辉 《工程与建设》2022,(1):205-207
南大干线某跨线桥邻近广州既有地铁2号线,桥梁桩基与隧道区间最小净距为3.35 m.针对本工程施工难点——如何确保地铁隧道区间位移在规范允许范围内,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技术措施;考虑桩基施工对邻近地铁隧道的影响,根据比选方案对比分析,最终采用静压长护筒跟进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方案和既有地铁隧道区间周边土体加固相结合的防护措...  相似文献   

11.
针对隧道和地下工程的施工特点,结合施工力学基本原理,提出了隧道和地下工程的信息化施工技术,较好地解决了隧道和地下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齐占国 《太原科技》2010,194(3):70-73
在汉寨隧道工程施工中,通过现场监测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内力数据,采用隧道围岩参数反演分析的方法,优化了汉寨隧道的支护结构,指导了隧道的施工,增强了现场施工的可预见性,使施工始终处于可控状态,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为工程施工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杨家堡变电站跨汾河电缆隧道工程中各种防水措施的施工要点,指出在跨河施工中,电缆隧道防水的技术要求比较高,采用多种施工措施保证电缆隧道工程的不渗漏是整个工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厦深铁路桑浦山隧道全长5 500 m,隧道设计在DK215+893~DK215+947(54 m)段为F1断裂破碎带,F1断层沿断裂带花岗岩被挤压成碎裂岩,并具有硅化和糜棱岩化。根据桑浦山隧道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隧道工程特点,对桑浦山隧道穿越F1断层断裂破碎带的施工方案进行了详细分析,介绍了隧道穿越不同地层破碎带的施工技术,以其指导隧道的施工,确保工程安全。  相似文献   

15.
黄土隧道中水平旋喷桩预支护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卧龙隧道的工程实践,介绍了湿陷性黄土隧道中水平旋喷桩预支护施工技术,包括旋喷桩的原理、施工参数、施工工艺、施工技术要点、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16.
大跨度地下洞室工程技术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中国古代大跨度地下洞室工程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中国古代大跨度地下洞室工程在设计和建设中的技术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我国当代新建大跨度隧道和洞室工程技术的现状,对典型的大跨度海底隧道工程、铁路隧道工程、竖井工程、液化石油气储藏洞工程、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地下工程、水利枢纽地下电站工程、穿黄隧道工程和软土地下大跨度工程的技术工艺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大跨度地下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推动我国的工程技术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型隧道锚施工优化及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隧道锚的施工及支护优化问题,根据坝陵河大桥西锚碇隧道锚工程地质条件、工程设计资料、施工方案以及现场试验监测资料等基础资料,进行了位移反分析;通过对隧道锚施工开挖的仿真分析,综合研究了开挖进尺、施工顺序、锚杆预应力水平等因素对隧道锚围岩开挖变形特征和塑性区分布的影响,从而提出了合理的施工开挖方案以及支护措施,并应用于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结合监测成果评价了隧道锚围岩变形稳定性.此项研究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襄武段联拱隧道动态施工力学技术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拱隧道施工工序繁复,少则十多步,多则二十多步,且联拱隧道不同的施工工序将对隧道围岩体应力场的时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优化施工工艺,减少施工工序,缩短工期,降低工程造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提出根据联拱隧道不同部位重要性及破坏的容易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再结合不同施工工序形成的隧道围岩体塑性区大小作为收益函数进行"动态施工力学"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借鉴意义.由此提出了双联拱隧道合理的优化施工工序,用以指导高速公路襄武段双联拱隧道的施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图4,表2,参8.  相似文献   

19.
万孪寨引黄工程北干线l号隧洞,长43.9km,已完成5.47km,其余洞段即将施工。该隧洞埋深较大,且大部洞身位于区域地下水位以下,工程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通过充分分析其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隧洞掘进施工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隧道施工过程中掌子面前方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的复杂多变往往给隧道施工带来种种不确定因素和安全隐惠,隧道不良地质现象超前预报是确保施工安全的关键措施。申家坡隧道运用地质雷达对隧道掌子面前方的不良地质现象进行预报,同时结合新奥法现场监控量测,起到了反馈支护设计、评价治理方案、保障工程质量、规避风险事故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