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北宋翰林图画院人员属于胥吏阶层,其中少数人供职画院若干年后有出职为官的可能,但在等待出职的年限、出职资格、官品、服饰等方面都有诸多限制,授官的图画院人员在经济待遇方面并无明显改善。翰林图画院人员的整体地位低于文臣、武将、内侍官及伎术官中的医官和天文官,但高于中央机构中其他部门的工匠和翰林院其他伎术人。翰林图画院对民间画工具有吸引力,但是善画的文人却很少愿意供职其中,因此,画院人员多出身于民间工匠。  相似文献   

2.
“翰林图画院”是北宋“掌以绘画应奉”的御用宫廷画院。文章主要从“接收”制、“荐入”或“诏入”制、“补入”和“考入”制以及“荫补”制等几个方面考述了递补样翰林图画院在录用院画家制度上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北宋宫廷画院,取名“翰林图画院”,简称画院,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画家最乡、体制完备、杰作最丰的宜廷画院,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北宋画院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初创期、发展期与繁荣闻,本文试分期而达之。一、北来画院的初创期北本宫廷画院,正式创于雍熙元年(948年),初址在大内中苑东门里,咸平元年(988年)迁至右技门外,隶属翰林院.翰林院,据《神宗正史职官志》载,设勾当官一人.以内诗省押班都知充任,掌艺学供奉之事,总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其中图画局,“掌以绘事应奉,若塑造则课工为之;有待诏…  相似文献   

4.
胡源 《科技潮》2009,(7):52-54
公元1791年.也就是清乾隆五十六年,皇帝为大考翰林命题——“眼镜”。(所谓“大考翰林”是清雍正年间始设的考试项目,旨在考核翰林们的业务水平,考试成绩将作为翰林们升迁降黜的依据。)“眼镜”题一经公布,  相似文献   

5.
近百年来的中国画教育,是在批判和改造中国画的同时形成、发展着的。宋代画院教育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当今中国画教育也有所启示。本文分析宋代画院考试制度、课程设置、艺术主张等,立足当今中国画教育的问题与不足,建构了21世纪中国画教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李鹏 《科技信息》2007,(23):211-212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模式是师徒传授加自学为主导的。在中国历史进入宋代后,具有学校性质的画院教育萌生了近代性质的美术教育形态,但却没有重大发展。鸦片战争以后西学的东渐,催化了中国美术教育的近代变革,其主要特征是美术教育普通化和教育模式学校化。  相似文献   

7.
宋代存在文武举互换现象,文举改换武举是有“文人武化”的基础,而文举难考和经济条件限制是促因。武举改换文举成功者多以文武双全自居,体现出其根深蒂固的“文人”身份认同感,故宋代禁止武举试换的举措未能成功。但只有中武举后试文举的,却没有中文举后再试武举的。这些都是宋代“文治”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为及时获得天象信息,历代内廷中多设有相关的天文人员,以备皇帝咨询.唐宋时期此类人员多隶属于翰林院,在唐代主要为天文类的翰林待诏,宋代则称翰林天文.由唐入宋,翰林院中的天文官在名称、选任等方面皆发生了较大变化.唐代的天文类翰林待诏多从僧、道等民间人士中选拔,且可出任外朝各级职官,宋代的翰林天文则多由外朝司天监(太史局)中的艺业优秀者出任,其选任和管理体现出专业化和外朝化等趋势.诸般变化与唐宋之际天文管理政策的调整、天文官群体整体地位的降低以及天文观念的改变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在其诗作《元日》中有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作为一个社会主流人群不为熟知的边缘群体,直销人有没有感觉到这份浓厚的节日气氛?  相似文献   

10.
大理国时期,也仿照唐朝和宋朝,设置了翰林学士院之类的机构,其属员有翰林学士和翰林郎等。大理国的翰林制度与宋朝基本上一样,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其任职者也是通过科举选拔,为皇帝草制诏、备顾问的文学优长之士,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北宋有“献著赐官”现象,时人将自己的诗歌、赋颂、文章等进献给皇帝,就有可能直接获得官职。宋人献著的原因,盖因献著能够得官、“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不杀士大夫”的祖宗家法和创业君心的艺文风尚等。“献著赐官”既是特殊的选官方式和政治现象,也是重要的文学现象,对推动宋代文学的繁荣、文学体裁的多样化和宋型文风的演进都有客观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宋代的科举制度承袭唐制,但相比又有所发展,有自已鲜明的特点。宋代的科举制度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实施了重文轻武等各项措施紧密相关,宋代对知识分子的宽容政策及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宋代南戏和元代杂剧所表现出的两代文人之仕婚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宋代文人社会地位高,他们只求做官,不求做人;为了做官,不惜负心婚变,攀婚高门,他们对待仕婚矛盾的态度是仕高于婚,婚姻是为仕宦服务的,其婚姻带有明显的功利思想,这是宋代科举大盛的一个恶果。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他们只求做人,不为做官;为了做人,他们重婚轻仕.追求理想的婚姻生活,并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这是蒙元中断科举给元代社会道德风尚带来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宋元戏曲中文人仕婚观的差异,是宋元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制度、不同道德风尚的形象反映,尤其反映了两代文人尊卑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对科举考选问题十分重视和关注,他曾对选拔的方法、录取的公正性、考试的公平性等问题提出过诸多主张和建议,为北宋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宋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更好地选拔人才,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尤其是涉及考官制度方面,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严密的考官体制。现对发解试考官的种类、职责、资格及所受到的种种限制和处罚作一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绘画发展到宋代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出现了反映市井生活的"风俗画",描绘对象转向下层生活的普通人群。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这一时期的产生的艺术杰作,以叙事的手法,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以长卷的方式呈现给观者。其内容之复杂,技巧之精湛,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相似文献   

17.
宋代饮食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是我国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其经济发达,市场繁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今天,我们应就宋代宫廷御膳、宴会、节日饮食文化等进行探讨,挖掘沉淀在宋代历史长河中的宝贵饮食文化财富,以达到抛砖引玉,推陈出新,创造更好的美味佳品,弘扬和发展中国饮食文化之目的,更好地为繁荣社会经济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服务。  相似文献   

18.
在唐宋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科举制的推行,文学治国理念深入人心,唐初以来逐渐形成了重文的社会风气,唐朝政治主体结构发生了异质性的变迁,呈现出明显的文治化趋势。盛唐开元、天宝时期,“文人政治”局面已呈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