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多 《青年科学》2010,(3):39-39
《词源》:“傩,古时腊月驱除疫鬼的仪式”,具有驱鬼逐疫、假面装扮、岁时节气、祭祀典礼的特征,是原始狩猎、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和原始宗教祭祀的产物。而事实上,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傩”的背后融汇着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农业文明……  相似文献   

2.
宋杜从古《集篆古文韵海》是一部以韵书体例集录篆体和古文的集大成之著。该书版本为《宛委别藏》影摹旧钞本及其影印本,其他版本未见。该书不足、失误较多。现根据《永乐大典》、《集韵》和《古老子》碑对其进行整理和校补。  相似文献   

3.
傩文化起源于远古渔猎期的"狩猎舞",距今约300万年。天生生理孱弱的"正在形成中的人",因善"假物以为用",而有效地驱逐、猎获凶猛的野兽,确保了族群的生存和发展。狩猎快感的长期积淀,形成了他们的"人的类自信"。这种集体无意识,推动了原始"傩"舞(狩猎舞)的自发创作,并成了它的精神内核。"正在形成中的人"凭着"假物以为用"的智慧和"人的类自信"的豪情,完成了向"完全形成的人"的飞跃。原始"傩"舞正是这一飞跃的闪光。经300万年的传承,傩文化虽曾经受过巫文化、道、佛等宗教的影响而蒙上神秘色彩,但其精神内核不变,基本"构件"未改。  相似文献   

4.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儒家经典成为当时和此后的稀缺文化资源。魏晋时期,王肃为了推翻郑学,开始制造伪经。《孔子家语》及《孔丛子》就是他的伪作,并且在学术界流行很长时间;两宋之际,吴棫首先对《古文尚书》辨疑,到清初,阎若璩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撰成《尚书古文疏证》,系统地考辨了《古文尚书》之伪。  相似文献   

5.
正一、《石邮滩的生活———基于宗教与历史的双重视角》其书傩舞产生于人类蒙昧时期,(1)后来演变为一种驱逐疫鬼、遣灾纳福的祭祀仪式。黄清喜博士所著《石邮傩的生活世界———基于宗族与历史的双重视角》是一本研究傩舞、傩文化的民俗学学术专著。该著由其博士学位论文修改而来,论述的是被誉为赣傩奇葩的石邮傩。全书共九部分,其中,  相似文献   

6.
古文弌弍弎从弋说(附释必说弋)朱季海章先生尝举一二三古文作 ,从弋何取,以问黄侃。侃曰:“弋者弋,古用筹算.凡陈数必以七计。张良为汉王陈十事,借前箸筹之,故土式式从弋也”,先生为《与刘光汉黄侃问答记》具载其说,编在《文录》,私意未安。年少侍师吴下新...  相似文献   

7.
萍乡傩庙考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傩文化的存在,已成为许多专家研究的对象.国际上有傩文化研究机构,中国有傩文化研究协会.在我国已先后在贵州、广西召开了国际傩研讨会.傩文化,是人们以傩神为核心开展的各种活动所留下来的历史遗存.它包括傩神、傩庙、傩仪、傩祭、傩面具、傩服饰、傩兵器.傩舞、傩戏、傩乐、对联等诸多内容.萍乡的傩文化遗存相当丰富,本文单就萍乡傩庙进行粗简的叙述,不对之处请行家们斧正.一、萍乡傩庙的分布萍乡傩庙之多,分布之广是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萍乡广泛流传“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说,就足以证明傩的数量之多,傩庙分布之广.萍乡有傩神,就有傩庙,因为傩庙是傩神的安身之所,先有傩庙,再雕傩面具,然后“打醮”安神位.傩庙是人们崇拜傩神,供奉傩神,开展傩仪、祭祀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在文化生活单调时期开展娱乐活动的阵地.  相似文献   

8.
海明威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与他笔下的主人翁一样,他十分喜爱斗牛、狩猎、拳击和钓鱼。海明威曾先后三次到非洲打猎,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三部小说。写于1936年的《乞力马扎罗的雪》(以下简称《雪》)就是其中之一。从一个方面而论,作者与《雪》中的主人翁有着十  相似文献   

9.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6):F0002-F0002,F0003
《真美在民间》(载《文艺研究》1990年第1期)成了他应邀出席国际学术会议的通行证。1992年以来,他出席国际学术会议达23次之多,并宣读和发表论文《古朴新奇,美善相乐——论桂东南乡傩艺术》(被称为"填补空白之作")、《客家民俗文化美——从桂东南客家说起》(被称为"新的突破之作")、《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现代转换》(引发全国学界1995年以来关于“中国古代义论的现代转换”的长期热议)。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古文占有很大比重。中华古文源远流长,体式丰富,风格多样,显示出鲜明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均踞重要地位,至今仍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追溯中国古文的源流最早约是《商书·盘庚》、《周书·无逸》等篇。它们都保存在《尚书》(又称《书》、《书经》)中。《尚书》在春秋之前,是中国第一部散文集,是中国散文的发端之作。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散文出现了繁荣发展的局面,产生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而以述志说理见长的诸子散文也应时而作,出现了《…  相似文献   

11.
《答李翊书》阐明了韩愈关于文学理论的几个主要观点:(一)学习古文应以德为本,以言为表;(二)学习古又要勇于创新,坚持“唯陈言之务去”;(三)学习古文贵在长期坚持,不能求其速成;(四)学习古文要有一个高远的目的;(五)学习古文,要以“气”为先。  相似文献   

12.
中唐贞元元和年间,韩愈柳宗元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前代古文家们的理论和实践,成功地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散文革新运动,古文取代骈文登上了文坛主宰者的宝座。而从稍前于此的大历年间历贞元元和至大中年间,唐人传奇小说创作也在前期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出现了空前繁荣的...  相似文献   

13.
《仪礼·射礼》记载了古代定期举办射箭比赛大会的情况。但长期以来,该文似未引起研究者应有的重视。其实,射礼并不只是一种纯粹的射艺,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正如《礼记·射义》所说,“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者,莫若射”。本文拟对射礼的起源、流变及其文化内涵作些考察,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是正。一射礼来源于古代的狩猎活动。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原始社会,狩猎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尸子》载:“庖牺氏之世,天  相似文献   

14.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杜甫赞“李白斗酒诗百篇”。又有“谪仙”、“诗仙”之美称。李白不仅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又是剑和剑术、旅游、登山、狩猎等体育活动的爱好者。十五好剑术李白少年时就学习剑术,自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李太白全集卷四》),“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卷十九》),“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卷十五》),诗人少年时代是一位骑  相似文献   

15.
阎若璩年二十即疑《古文尚书》之伪,自康熙十一二年间沉思属稿,康熙二十二年,《尚书古文疏证》第一卷已成定本,此前京师已多有副本。《疏证》前四卷草创后,阎氏曾别录四本。康熙二十七年,《疏证》五卷本成,时阎氏五十有三。此后,阎氏将前四卷陆续修定为两卷。至康熙三十二年,已成八卷之本。但至康熙四十三年阎氏去世时,《疏证》并未最终成书。  相似文献   

16.
韩国版《古文真宝》散文篇的思想内容分为以下几类:(1)卫儒学辟老佛论。(2)政治原则论。(3)忠君爱国论。(4)君子高士论。(5)隐逸超脱、自适养生论。(6)不平则鸣、愤世嫉俗论。(7)人际关系论。(8)为学、教育、师道论。《真宝》散文的各种思想内容反映了古代文士的读书志趣,也表现出了其处世行事的意识观念。  相似文献   

17.
清嘉道间的“湘学复兴之导师”邓显鹤,一生以整理乡邦文献为己任,倾力从事搜讨、整理、编撰并刊刻了《沅湘耆旧集》、《楚宝》、《宝庆府志》、《船山遗书》等大量湖湘文献;兼工诗古文,有《南村草堂诗钞、文钞》传世;又以纂述与教育相始终,振拔寒孤,教泽在人。  相似文献   

18.
萍乡傩舞考     
萍乡曾被民间誉为"中国傩文化之乡",其中萍乡湘东傩面具、芦溪南坑车湘傩舞、上栗傩舞、安源傩舞相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萍乡傩庙(殿)目前数量多达100余座,傩面具2000多具,以及傩文化中的傩舞、傩戏、傩符、傩卦、傩兵器等种类繁多,其中傩舞、傩戏是萍乡开展傩事活动的主要形式.本文就萍乡傩舞的历史源流、文化特性、傩舞的类型和种类、傩舞的地域分布加以考证,同时介绍了萍乡傩舞的传承现状.  相似文献   

19.
唐宋两朝是我国古代散文继先秦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时代,标志着唐宋古文最高成就的“八大家”古文,则是我国丰富的文学遗产当中一份珍贵财富。古往今来,关于唐宋八大家精品古文的选本不计其数,然而,无论是选文的广泛性与代表性,还是流播影响的广度与深度,都首推明人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遗憾的是,在古典文学名著“文白对照”蔚成风气的今天,却无人问津此作。最近,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郭预衡先生主持完成的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五”重点规划项目《文白对照唐宋八大家文钞》,无疑是一部填补空白之作。明代“唐宋派”古文家茅坤选评的《…  相似文献   

20.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采用新式标点简体横排面市 ,是古籍校点工作中的新收获 ,不仅把爱好古文的读者从众多的古文译注中解脱出来 ,同时也为该书的研究者们提供了快捷和方便的阅读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