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广西象州大乐泥盆系剖面,位于柳州市东南七十五公里,象州县大乐公社。该区位于雪峰古陆之南、云开古陆西北,大瑶山背斜西翼(图1)。构造简单。地层连续,出露好,化  相似文献   

2.
渤海稠油储量丰富,主要采用多元热流体吞吐方式开采。多元热流体发生器对供水水质有苛刻要求,其前端水处理设备采用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膜分离技术,要求入口水温5~40℃,而海上平台地热水温度一般超过80℃。为保障水处理系统安全平稳高效运行,需要降低地热水温度。为此,开展了高效供水系统改进,在地热水井与水处理设备之间设计两级板式换热器。其中,1号板式换热器热交换介质为地热水(热介质)与渗透水(冷介质),2号板式换热器热交换介质为地热水(热介质)与海水(冷介质)。经过两级板式换热器后,水处理设备入口水温降至约25℃,热流体发生器入口水温升高30~35℃。自2010年起,该系统已在NB35-2油田多元热流体热采吞吐作业中累计应用25井次,累计处理地热水约2×10~5t,水处理设备安全平稳运行、制水效率高。以单井节省燃料消耗成本11. 88万元计算,高效供水系统投入使用后已累计节省燃料成本297万元、节省电能1. 8×10~5kW·h。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分析水晶温泉地层、地质构造及地貌等因素,研究了贵州绥阳水晶温泉地热水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水晶温泉地热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F3断裂的深部延伸形成了良好的导热通道,使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2-3ls)等含水层中的热流体常年不断地涌出地表,同时,丰富的大气降水的渗入为地热水源提供了充足的保证;按水位降深50m估算水晶温泉地热流体资源,区内热矿水资源量达5 720m3/d,热能储量约761.56kW,年累计开采热量约40.02MJ,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4.
赣南东部地区具有众多的地热水出露,是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区域。通过对赣南东部地区15处地热水出露特征及放射性元素进行分析,结合该区域地质构造环境,指出赣南东部地热水主要沿石城-瑞金断裂带、会昌环形构造、罗塘-丘坊断裂三条主断裂带出露,三条主断裂受构造活动形态及活动期次影响,沿其出露的地热水特征亦不相同。该地区地热水的热源主要来源于地下水深循环及放射性元素衰变。对赣南东部地热水特征分析及形成成因的揭示,可以为该地区地热水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模拟地热水环境中304不锈钢管材的结垢与腐蚀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热水输送过程中金属管道材料出现的腐蚀结垢问题,研究了模拟地热水(我国中部平原地热水的环境条件)中304不锈钢管材的结垢和电化学腐蚀行为. 结果表明,304不锈钢管在模拟地热水环境中的结垢过程分为结晶成核和晶核生长两个阶段,结晶成核阶段消耗结垢离子的速度比晶核生长阶段更快,304不锈钢管道表面结垢层的微观形貌为不规则的"稻草"状,地热水温度的变化促进了304不锈钢材料在模拟地热水中的点蚀敏感性,其表面钝化膜的保护性也随地热水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观音峡背斜为典型的层状热储构造。利用背斜南东翼已成功实施的11口地热井资料,采用对比研究、相关分析等方法,揭示了层状热储地热水富集特征:热储埋深越大,岩溶发育程度越弱,地热水越贫乏;热储埋深越大,热储盖层隔热保温效果越好,地热水水温越高;层状热储含水层厚度愈厚,岩溶发育程度越强,地热水越富集;热储含水层厚度愈厚,岩溶裂隙越发育,地热水水温越低;"渐变型"层状热储地热水富集程度相对较好,地热井平均出水量2 136.75m~3/d;"急变型"层状热储地热水富集程度相对较差,地热井平均出水量584.93m~3/d。  相似文献   

7.
为了寻求经济节能的沼气池加温热源,分析常规沼气池加温方式,提出一种利用矿山开采时出现的地热能作为沼气池加温热源的方法,自行设计地热能沼气池加温试验系统,以矿井地热水作为热源,对沼气池内料液进行加温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加温后沼气池料液温度可维持在中温发酵温度,产气量有明显提升,与其他加温方式相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8.
对九种金属材料在地热水中进行现场挂片试验,测定了金属的腐蚀电位,极化曲线和极化电阻;RTF涂料能防止金属在重碳酸盐型地热水中受腐蚀.  相似文献   

9.
接触地热水的设备在取热开发中普遍存在腐蚀结垢现象,影响取热效率;对316L不锈钢在转速为200~500 r/min内进行电化学测试,研究地热水流速对其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锈钢表面腐蚀表现为随流速增加腐蚀程度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在转速为320 r/min时具有最大极化电阻;改变地热水流动状态会影响腐蚀程度,同时结垢的出现会改变地热水流动状态并进一步影响不锈钢腐蚀。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法》和各地实施细则自颁布和实施以来,在地热学术和产业界产生了较大反响和部分争议。尽管基于《资源税法》第三条的原则,应优先按价计税,但在目前地方执行细则中,对回灌地热水征收资源税都只规定了按量(每立方米)计征。因此,法律附件和各地的这种规定都未能严格遵守地热能利用的事实理性,即地热能利用的是热能而不是水量。对于资源税法中关于地热水原矿的定义,以及未回灌的地热水是否视同对外销售行为,目前的法条定义不够明确。且该法中采用立方米体积单位作为地热水计税单位的做法,会在高温地热发电领域产生应税产品计量不确定、不科学的问题。按照各地现有实施细则对回灌地热水开征资源税,会对中国的地热发电和供暖产业造成不利影响。在国家碳中和的长期宏观政策目标下,这一做法将会减缓地热这一清洁能源对传统高碳能源的替代。建议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对回灌地热水免征资源税,同时通过立法解释明确地热原矿的定义,并将地热水的计税单位改为质量单位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大量文献调研 ,对油田开发后期地质研究工作的重点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主要介绍了油田开发后期研究工作中流动单元划分、流体势原理和地球化学研究的应用和意义。分析了精细构造研究对油田开发后期开发方案编制的指导作用以及精细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规律。阐述了旋回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地层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 ,介绍了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各种方法 ,指出了储层物性变化的研究对油田开发后期地质研究的重要性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是油田开发后期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能源植物的概念、类型以及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能源植物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岷江上游地区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岷江上游地区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演化的基础上,用层次分析法对该区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选择进行了定量探讨,得出该区资源开发的方向和重点为:水资源>旅游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并在层次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本区资源开发和生态能源产业、生态旅游产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等产业发展的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能源植物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就能源植物的概念、类型以及国内外开发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我国能源植物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民族音乐文化与旅游开发的互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民族音乐文化与旅游开发的互动性研究,指出民族音乐文化的合理开发,能够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能够促进民族音乐文化更好的保护与传承,由此提出了对民族音乐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旅游合作是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深度开发又是旅游合作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在分析泛珠三角区域旅游资源享赋的基础上,对江西旅游资源数量、类型、特色和价值作了评价与分析,得出江西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提出了在泛珠背景下江西旅游资源开发应采取的措施是:整合泛珠三角区域内旅游资源;重点开发差异化旅游产品;规划区域旅游线路;引进新的开发主体实行多样化开发;做好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0年和2004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借助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ENVI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进行分析,得到商丘市两个时相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采用了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开发度、土地利用耗减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模型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并通过Markov链对商丘市2018年、2032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4年间商丘市主城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尤以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显著,期间耕地面积减少了208.38 km2,而建设用地增加了141.89 km2,最后,基于耕地压力指数分析了耕地数量的变化对于该农业大市的粮食安全的影响,商丘市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Windows驱动程序模型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Windows驱动程序模型(WDM:Windows Driver program Module)的基本结构、设计和开发中的注意事项,基本步骤,并简单介绍了驱动程序和安装和调试,最后说明了编译设备驱动程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系统地分析了甘、川、青交接地域的旅游资源总体特征及其开发条件,构建了旅游开发布局的空间格局,提出了促进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通过运用Excel及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陕西省土地开发整理的现状与潜力.研究表明:全省今后土地开发整理虽还具有很大潜力,但近年来土地开发的强度较大,几乎都在当年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一半以上,而整理、复垦的比重则较小,势必增加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土地开发整理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冲突不断凸现,本文试图构建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友好型区域模式:无差异曲线模式、点-轴模式和人工自然复合系统模式,以期实现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