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流金融顾名思义就是物流与金融的有机结合,随着物流行业与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这两个行业进行了有效的结合,这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两个行业更好地发展。同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进步,将互联网与传统的物流金融相结合,进而形成了平台型物流金融企业,在"互联网+物流金融"的推动下,平台型物流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不断改变着物流金融的市场格局。该文就"互联网+物流金融"的平台型物流企业进行了研究,为今后该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据悉,在全球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迅猛发展、中国互联网产业独特的网络人口红利、中国金融服务供需之间的高度非均衡、互联网(包含技术及其思维模式)的大时代背景下,金融创新及其基础规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新时代我国金融经济体系的发展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那么,在高职金融管理专业的教育上,就给高职教师提出了新的个人能力的发展要求,高职教师需要在互联网背景和影响下对现阶段我国金融创新基础规律及其风险特征,有着较为清晰的脉络和趋势把握,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教育未来耕耘在我国金融行业的学子,让他们今后在金融管理行业中更好地生存。虽然高职毕业生大多数工作在金融行业的基础层面上,但是对于更好地服务于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金融实践和金融监管、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推动我国学者在金融工程领域学术理论的原始创新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部分互联网企业借助自身平台和大数据优势开始涉足金融行业,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带来一定的影响。以金融业的发展的前景为视角,介绍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特点、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源于互联网技术的产业化,欧美发达国家受创新驱动,走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前列,但审慎的监管政策和传统金融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欧美国家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更加趋于理性化,目前近乎处于成熟状态。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互联网金融在巨大金融需求的拉动下,近年来得到迅速的发展,但监管政策的滞后和缺失使互联网金融风险事件频发,政府开始加大监管力度。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增大了传统金融部门的竞争压力,但同时也促进了传统金融的改革和创新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为解读民间金融行业如何转型升级,切实帮助企业家从金融走向资本,助推企业转型发展,著名金融学家、中国私募基金之父、央视网财经评论员、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宏皓先生莅临泸州巨洋国际大饭店会议中心,为川南片区企业开展金融转  相似文献   

6.
目前,互联网金融在传统金融行业和互联网精神的综合作用下应运而生并显现迅猛的发展势头,而我国的互联网监管体系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该文首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所遵循的基本准则进行了系统介绍。然后,以湖南省为具体对象,探讨了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模式,对如何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7月18日,为鼓励金融创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明确监管责任,规范市场秩序,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务院法制办、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据了解,这是首次从中央政策的角度肯定基于互联网的金融创新,并制定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科技与金融相结合而产生的互联网金融,对传统的金融行业造成了冲击,也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加速了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高了资金配置的效率。同时,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形式,有助于解决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题,通过众筹和P2B网贷等互联网金融模式,中小型科技企业可以更加便捷高效地融入资金,更好地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P行业,自诞生起就一路坎坷,从“风口上的猪”到“声名狼藉”,再到监管与正名,如何规范自身、健康发展值得思考. 随着信息全球化加速发展,金融行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可以称得上金融业最大的变革.在信息革命的支持下,尤其是基础计算技术的发展和金融载体的更新,传统金融模式被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渗透、融合.2014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P2P平台如雨后春笋一般蜂拥而至.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化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均发生了一定的转型,金融行业也不例外,大数据化的优势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随处可见,因而大数据可以被视为企业经济利润保值增值的核心部分。为了使金融企业能够准确地应用互联网技术,不断提升行业在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解析大数据及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对大数据时代中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并论述大数据时代为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提供的优势条件。  相似文献   

11.
阿里巴巴公司余额宝的成功上线引起了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极大关注,同时这也标志着以它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迅速崛起。互联网金融优势与风险同在,我国现行立法对其监管还很不到位,而一味借鉴域外金融监管模式显然不是进行有效监管的最合理方式。因此,以余额宝为视角研究新型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探讨通过加强立法、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增强互联网实时监管的硬件设施条件等方式提升我国新兴互联网金融的整体监管水平,及时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3—2019年国内14家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指数的日股票收盘价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的CoVaR模型,对互联网金融行业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双向风险溢出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城商行自身风险最大,且互联网金融风险与城商行差别不大,国有银行风险最小;第二,互联网金融与各类型商业银行之间均存在双向不对称的正向风险溢出,且各商业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溢出效应更强;第三,通过比较分析三类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风险溢出值发现,互联网金融与城商行之间的双向风险溢出效应最强;第四,银行规模大小不是决定风险溢出强度的主要标准,互联网金融与城商行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存在被低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正>小贴士:江南1535是由互联网金融知名投资人陈宇(江南愤青)联合8800多名"股东"("股东"还在持续增长)在杭州凤凰山设立的互联网金融茶馆。茶馆基于平等、开放、共享的理念开设,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帮助这个时代的创业者能更好的创业.  相似文献   

14.
正传统金融机构要变革,不能单纯的模仿互联网金融,更重要的是创新服务方式,更加便捷、高效地服务大众,才会真正融入互联网金融的生态圈。互联网金融正在以一种难以预料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投资理财甚至日常生活,并在传统金融机构诸如银行、券商、保险的地盘上玩得风生水起,而传统金融行业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危机四伏"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正在改变用户实现支付的入口,从而冲击银行的传统汇款业务。  相似文献   

15.
刚刚过去的2013年,是金融行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年,很多人将其称之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企、涉足金融业已呈“全面开花”之势.中国人民银行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7月,已有250家企业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网易、百度、新浪等互联网巨头.同时也有各大商业银行的网银行、手机银行、网上基金、手机钱包、电子商务金融平台等金融创新产品齐齐上阵.2013年6月13日,阿里巴巴与天弘基金合作推出余额宝,打响了各大互联网公司在金融领域激烈竞争的前奏.  相似文献   

16.
当前,互联网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融合度日益加深,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如地域歧视、脱实入虚、细分业态良莠不齐等问题.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突袭对各地经济造成明显影响,但在线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迅速崛起也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产业复苏、新基建等政策背景下,如何利用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为地方经济实现稳中求进目标增添新...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从传统金融行业发展演变而来的新兴行业,不断渗透到各行各业,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深刻影响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该文从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发展中呈现出来的各种典型风险入手,分析了风险的特点及成因,并对未来互联网金融业风险防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对互联网金融行业来说,无论好与坏,它即将面对两则新政——《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与《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面对监管新政,P2P与第三方支付企业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9.
正通过盈利模式的维度来解读互联网金融,或许可以为金融去中介化、民主化之梦实现的可能性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自从互联网金融诞生以来,它就被寄予厚望:促使金融去中介化、民主化。而这些愿景要完成从"乌托邦"向"实托邦"的跨越,需要的不是沸腾的民意,而是一个个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奋力冲刺。逐利是企业的天性,也是企业开拓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通过盈利模式的维度来解读互联网金融,或许可以为我们预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和金融去中介化、民主化之梦实现的可能性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已然成为国家“互联网+”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牵涉到国家、民生、财产安全的行业,金融行业的数据存储、整理和分析就显得更为重要.面对海量的日志数据,怎样的工具才能行之有效?日志易或许有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