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汽车业"十二五"规划,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七大新兴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国家振兴经济和转变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倾斜,加速了汽车企业在新能源客车上的研发力度,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步伐。而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向导下,依托一汽集团,将尽快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规模化生产,2012年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达5万辆。2011年5月12日,吉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其中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扶植力度。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从而对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党中央、国务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惠及民生、调整能源结构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先后实施"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等工程,进入"十三五"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由起步阶段进入加速阶段,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进入新的阶段。国家支持政策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2015年以来国家陆续发布30多项政策。梳理了"十三五"期间国家新能源汽车相关的重要政策,分析了其特点,并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政策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高新伟  周春燕 《河南科学》2020,38(8):1315-1323
为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从消费视角出发,将Hamilton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运用于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的研究,模拟充电基础设施相关政策、购置补贴政策和油价相关政策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作用效果,并构建VAR模型定量检验模拟结果.研究发现:从短期效果看,随着充电基础设施相关政策和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强度的增加,新能源汽车消费量不断增加,购置补贴激励消费效果尤其明显,而随着油价相关政策实施强度的增加,新能源汽车消费量有所减少;从长期效果看,充电基础设施相关政策、购置补贴政策和油价相关政策都能拉动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实施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充电基础设施相关政策、购置补贴政策、油价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4.
运用柳卸林的创新政策分析框架,在梳理我国各个时期出台新能源汽车创新政策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政策,发现新能源汽车创新政策存在着三同三不同,提出了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政策战略性调整思路,为进一步推进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及产业化的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郑莉 《甘肃科技》2014,(10):5-7
以我国新能源汽车在研发支持、汽车管理、示范运行、消费使用4方面的政策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发展趋势,以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庆阳市经济社会与交通条件现状。通过新能源汽车国家与地方支持政策分析,新能源与传统汽车使用的经济分析,提出庆阳市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7.
能源和环境正在成为影响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两大决定性因素.新能源汽车被视作当今汽车工业新时代的发展方向.本文首先对代表着世界汽车发展风向标的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和其产业政策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最新对策,以促进该产业快速和健康发展.笔者从如下三个方向提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新对策:1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研发促进政策的建议.这一对策的实现需要发挥政府在推进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中的主导作用和加大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的财政投入,以及加大政府对关键零部件的支持力度和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税金融政策建议这一对策的实现应加大补贴力度,降低转换成本并完善新能源汽车的政府采购制度.3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保障性政策建议.这一对策的实现需要完善标准体系和准入管理制度并成立专门的能源发展管理机构同时明确动力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方向及市场发展环境进行介绍,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学管理研究》2013,(5):41-45
在对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政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多回路竞争的新能源汽车创新模型,该模型可以从多条途径推动技术进步,并提出了保障多回路竞争模型系统实施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0.
新能源汽车是当今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排放的重大战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发展应用新能源汽车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国家和地方扶持政策的鼓励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但是,受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充电设施建设、维修检测服务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使用意愿不强,新能源汽车应用市场发展低迷。本文通过参阅大量文献,借鉴其它城市推广应用新能汽车的成功经验,分析讨论了酒泉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策略,为酒泉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推广建言献策,为建设生态酒泉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采用2011—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实际数据,分别建立了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的指数增长模型、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以及二次多项式模型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二次多项式预测模型更符合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实际情况.其分析结果对预测未来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增长趋势、国家政府部门政策的制定、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围绕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及电池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态势,分析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趋向不明朗与市场需求提振乏力"两个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下,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及电池产业发展情况,并提出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电池产业实现创新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众泰汽车企业的背景,根据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环境,对"双限"政策下众泰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做SWOT分析,并做出战略矩阵分析,最后提出众泰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调整,必须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创出自主品牌纯电动汽车的一片天地。  相似文献   

14.
针对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研究的现状,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目前主流的新能源汽车从经济、环境、能源和技术四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从根本上提供政策支持的理论依据,支持源头降低风险,提高政府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国家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新能源货车补贴标准进一步降低,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新能源汽车整车能耗要求,以及纯电动乘用车续驶里程等提出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汽车制造业供应链企业为例,针对领先市场理论假设的企业绿色技术采纳影响因素,利用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中国汽车产业在市场、政策和地方产业集群的共同作用下,向新能源技术转型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目标市场是引导企业接纳新能源技术变革极为重要的驱动力,不同于以往电子等出口导向型产品,中国汽车产业新能源技术转型过程呈现明显的国内市场导向和引领特征;2)国内以环保补贴为代表的需求侧激励政策对当地汽车制造业企业新能源技术转型的作用不可持续,而以循环经济为代表的供给侧规制政策对汽车制造业新能源技术转型具有更深远的作用;3)在技术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对本地传统汽车产业集群的技术依赖性较强,本地新能源汽车企业之间的协作创新有待加强。未来中国汽车制造业新能源技术转型需要培育新技术本土化的协作创新网络,并通过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的协同作用为产业技术转型提供持久动力,塑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钟玉灵  李小朋 《科技信息》2013,(11):266-266,291
我国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政策、市场表现,探讨了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亮点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带动了产品性能的提升,鼓励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产业化的进程。本文对国家科技研发计划支持下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及其产业化进行了总结,展望了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科技研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我国电动汽车政策的阅读,简析了新能源汽车的分类及国内现有纯电驱动车型,指出新能源汽车的碳减排效果及能源使用效率和国家电力结构、电力传输系统密切相关。随各国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及电网设施建设加强,新能源汽车将在碳减排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显示出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政府制定一系列补贴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政府补贴成为新能源车企的主要激励途径。以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且使政府补贴政策发挥最大效用为目的,先利用冯·纽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理论与动态贝叶斯博弈理论,从博弈论角度分析政府与车企间的动态博弈,并建立基于效用理论的新能源汽车政府补贴模型。然后采用逆向归纳法对该效用模型进行求解,得出4种因素对政府补贴的影响。最后对补贴方案的适用性与可行性进行进一步解释,建议政府加强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监督,使车企更好完善售后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