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追风人物     
“布什才该死”、“里根不该生”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辞世在欧美演艺圈一时成为发烧话题。6月7日,英国史密斯乐团前主唱莫里斯在爱尔兰都柏林的一场演唱会上,向现场数千名歌迷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感觉。他表示死的人不应该是里根,而是现任总统布什。当莫里斯一说完,立刻赢得台下如雷掌声。而莫里斯所属的唱片公司则认为,他只是向歌迷陈述自己的看法,大家不必太在意。对一直以来被美国视为“恶邻”的古巴来说,是第一个对里根逝世有反应的社会主义国家。古巴的国营广播电台6月7日不但对里根当年的外交政策穷追猛打,还说里根这个“根本不该出生的人”…  相似文献   

2.
里根这次《国情咨文》是对他“总统竞技状态”的考验。从内容上看,新东西不多,值得注意的是他提出了“加强美国竞争能力的全面建议”,还提出了“一项新的全国福利战略”。但是,里根的形势已今非昔比,他不那么容易实现他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我与金君晖同志的看法有些不同。我认为,美苏不仅在中导问题上,而且在其他一些问题上达成协议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诚然,里根的地位有所削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难有作为了,关键是如何看待里根目前的困难。里根地位削弱或许有利于美苏达成协议里根的困难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伊朗门事件是里根30余年从政生涯中受到的最大打击。目前事件尚未结束。如果5月国会举行听证会,揭出他确实了解货款转移或一笔货款被用于共和党竞选,则此事还有可能演变成第二个“水门事件”。那时里根当然难有任何作为。但现在还非如此。民主党现在采取“拖”的战略,对里根小火慢煎,旨在长期陷里根于被  相似文献   

4.
美国经济自1982年底开始缓慢回升。至1984年,回升势头较猛。这一现象是否意味着“里根经济学”大奏奇效呢?国内外对此意见不一。本文认为,美国经济形势好转,“滞胀”有较大程度的缓和,一方面有经济周期发展本身的因素;另一方面,“里根经济学”的政策因素也起了作用。总的说来是政策因素和经济周期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但是,“里根经济学”的膨胀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之间的尖锐矛盾潜伏着巨大的危险,这使它面对更为困难的考验,不得不进行新的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5.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最新建造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罗纳德·里根”号已完成4天的处女航,于5月8日回到位于纽波特纽斯港的造船厂。“里根”号原定于5月10日加入现役,但这一日期已被推迟到7月12日。耗资40亿美元的“里根”号在美国航母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它标志着美国航母将进入一个全新时代,未来新一代航母“CVNX”级即将出笼并主宰21世纪海战。  相似文献   

6.
“里根主义”亮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个月,美国报刊上经常出现“里根主义”一词。美国新闻界惯于用“总统名字 主义”的公式对美外交政策的某些特征或新动向加以概括。外交政策打上总统的标记往往意味着重要变化。内容:争夺第三世界“里根主义”的出笼,还得先  相似文献   

7.
如果算上现任美国总统里根,1963年以来的5届美国总统中就有4个是南部“牛仔”,他们是约翰逊、尼克松、卡特和里根,只有福特总统一人例外,是“北方佬”。这一事实,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美国南部“阳光地带”在全国地位的上升。  相似文献   

8.
背景1985年~1986年间,里根政府违反国会禁令,秘密向伊朗出售武器作为伊朗释放美国人质的交易,并将部分所得款项秘密援助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该事件的披露使里根政府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1987年11月18日,美国国会两院特别调查委员会公布的最后调查报告认为里根对“伊朗门”事件负有根本责任。1988年3月,美国联邦陪审团对卷入“伊朗门”事件的前政府官员正式提出起诉。1990年2月16日~17日,里根就“伊朗门”事件做了为时两天的录像作证,仍否认他知情。人们将这一事件与尼克松“水门事件”相比,称作“伊朗门”事件。下面是美国著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在他的新著中披露的有关细节。  相似文献   

9.
~~航母“里根”号与前总统里根~~  相似文献   

10.
“伊朗门”事件越揭越深,里根步步为营,白宫开始调整对策,从坚持说里根不知情,转而承认里根与援助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有重大牵连,但同时仍坚持说,里根并没有做违法的事。事实真相究竟如何,里根会坐到听证席上吗?美国舆论认为,里根前途多险。  相似文献   

11.
5月1日,美国总统里根签著了对尼加拉瓜实行经济制裁的命令,从5月7日开始美国中止了同尼的所有贸易往来,中止美尼友好条约,并禁止尼航班机在美降落,尼船只也不得在美港口出入。这是美继去年底制造“米格飞机事件”之后,对尼采取的又一严重步骤。它不仅使美尼紧张关系进一步加剧,也使整个中美洲局势更趋动荡。美国这一粗暴行动,再一次暴露了它在中美洲问题上的干涉主义实质和以强凌弱的蛮横态度。据西方舆论界的分析,里根在这个时候宣布对尼实行贸易禁运绝非偶然。里根政府早就对尼现政权及其内外政策怀有敌意。今年初以来,里根曾发动猛烈政治攻势,几次三番地攻击刚刚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尼现政府,指责它“支持邻国的反叛分子”,“残暴”,“不民主”,甚至扬言要“除掉”尼政府的“现行结构”,  相似文献   

12.
困境的产物     
美国总统里根1983年的国情咨文,是他总统任期过半、进入第三个年头时所发表的第二个国情咨文。这个咨文调子很低,内容空泛,讨好各方。里根上台时发出的“振兴经济”、“重振国威”的誓言言犹在耳,如今在国会宣读这篇咨文时,连他那惯常的“抑扬顿挫”的语调也没有了。何以如此?原因在于里根政府上台迄今,美国的国情十分不妙。在国内,根据  相似文献   

13.
最近到美国汽车城底特律转了一趟。本想参观汽车厂,结果未成。据说,由于汽车制造业不景气,汽车厂为节省开支,连历来接待参观的安排也取消了。陪同的美国友人抱怨说:日本汽车已经快把美国汽车制造业挤垮了,里根还坚持什么自由贸易原则,真是天真! 其实,里根一上台就在想办法解决美国汽车业的问题,还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组。该组从1月底“工作”到3月中,内部却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限制日本汽车进口,一派反对。最后闹到里根那里,结论是:美国自己不采取措施,要日本“自动”限制。显然,这是对日本施加压力,而又避免直接对抗。但里根也看到  相似文献   

14.
里根政府执政以来,军事战略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战略思想更加活跃,新思想不断涌出。里根政府目前推行的战略,用美国国防报告的话来说,即是“根据苏联威胁的增长而发展了的灵活反应战略”。提到“灵活反应”战略,人们不免会想到六  相似文献   

15.
2004年6月5日,里根在家中辞世,享年93岁。有人把政治比喻成舞台,又有人把人生比作一台戏。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曾经是一位“跑过龙套”的好莱坞演员,又在政治舞台上驰骋了几十年。幽默、乐观、自信、追求戏剧效果是电影明星出身的里根的一大特征。在政治生涯中,只要和他有关的重大事件总是和戏剧性的场面相伴。1981年1月20日,70岁的里根在白宫举行就职仪式。当时,美国正面临着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萧条。美国政府也正遭受越战、水门事件以及伊朗人质事件带来的信任危机。然而,里根说:“我相信,我们能够解决好目前面临的问题。”在他说这番话…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密特朗提出建立“工艺技术欧洲”的主张(亦称“尤里卡”计划)。它同两年前里根提出的“战略防御倡议”(亦称“星球大战”计划)相并而立。里根计划是为了谋求建立以太空为基地的防御系统,密特朗的建议是为了使欧洲建立“独立于战略防御倡议的太空防务”。法美之间因此形成一种对立的局面。法国何以不赞成里根的计划?又为何另搞一套?法美关系以及欧美关系会不会因此受到大的影响?这都是各方甚为关心的问题。“尤里卡”计划是密特朗总统在4月17日法国政府内阁会议上宣布的,据说事先征求过西德的意见。宣布后的第二天,迪马外长向欧洲共同体10国以及未来的共同体成员西班牙和葡萄牙作了通报。这一计划提出的背景是:美苏恢复日内瓦谈判前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7.
去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之初,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上曾刊登一幅漫画:撒切尔夫人在河里淌水,巨浪朝她席卷而来。她招呼岸上的里根说:“下来吧,可冷哩!”时隔不到10个月,里根政府治理下的美国,接连爆发了近年来罕见的机场塔台人员大罢工和华盛顿20多万群众抗议政府经济政策的大示威  相似文献   

18.
美国最高法院法官一般终身任职,对政治能长期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里根总统7月初提名博克进入最高法院有着深刻的党派利益之争的背景。这一提名后,最高法院明显趋向保守,这就是里根留下的“最持久的政治遗产”。  相似文献   

19.
美国总统里根在今年2月提出的国情咨文中谈到“必须支持我们的所有民主盟国”时,集中抨击了尼加拉瓜桑地诺政府,然后说“对自由战士的支援就是自卫,这与美洲国家组织宪章和联合国宪章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把美国对中美洲的干涉主义政策合法化了。3月25日,他又进一步强调苏联打算把中美洲变成“进行侵略的滩头堡”,声称美国对中美洲负有“崇高的义务”。这反映了第二届里根政府仍然把中美洲地区作为其外交政策的重点之一,而且日趋强硬。这已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早在七十年代,由于美苏在中美洲地区的对抗加剧,这一地区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之一。里根政府在第一任期提出“重整军备”、“以实力求和平”的方针,加剧了在全球范围内同苏联的争夺。在这一总方针指导下,美国在中美洲地区也采取了强硬政策。它除使用政治、经济手段外,公然诉诸武力威胁。  相似文献   

20.
1982年2月24日,美国总统里根在美洲国家组织常设理事会上宣布了一项美国对中美洲、加勒比地区国家进行经济援助的一揽子计划——“加勒比盆地计划”(以下称“计划”).同年3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