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试验对不同施氮水平下播种当年无芒雀麦的生物量及还原糖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不施氮肥水平到中等施氮肥水平,无芒雀麦的生物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还原糖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高肥处理下的无芒雀麦的生物量及还原糖含量都出现了相反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组分及产量变化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8年在地处西辽河平原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实验农场对1年生、2年生、3年生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草产量及其组分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株高标准差增加,整齐度降低;混播组分中紫花苜蓿所占的比例增加,无芒雀麦所占比例减小;1年生混播草地中,第1茬无芒雀麦草产量高于紫花苜蓿,第2茬紫花苜蓿草产量高于无芒雀麦;2年生、3年生混播草地中,第1茬、第2茬、第3茬紫花苜蓿草产量均高于无芒雀麦.从年总草产量来看,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的草产量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在通辽地区进行了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种子质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行距和播种量均对无芒雀麦种子质量有一定影响,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播种第2年30cm行距的种子质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4.
电场处理无芒雀麦种子对其幼苗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不同强度电场处理无芒雀麦种子5min,在正常水分和室温(20~24℃)条件下培养,取幼苗测定其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结果表明:经不同电场处理后的无芒雀麦种子其幼苗中的MDA含量、SOD和POD的活性发生不同变化,变化幅度分别为-15.4%~36.3%、12.7%~-25.1%和72.5%~-20.0%. 相似文献
5.
播种方式对紫花苜蓿+无芒雀麦人工草地土壤剖面养分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007年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试验农场以2年生单播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隔行混播和同行混播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取样法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牧草生长期间单播无芒雀麦草地土壤容重最小,紫花苜蓿草地土壤容重最大;单播无芒雀麦、隔行混播和同行混播草地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大于单播紫花苜蓿草地,20~30cm不显著,30~40cm单播紫花苜蓿草地显著增加,分别是隔行混播草地、同行混播和单播无芒雀麦草地的1.11、1.72和1.94倍;速效N单播无芒雀麦草地最低,速效P、速效K单播紫花苜蓿草地最低. 相似文献
6.
水氮耦合对分蘖期无芒雀麦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盆栽控制条件下,设土壤田间持水量的40%、60%、80%3个水分梯度,0,0.564,1.128,1.692和2.257g/盆(纯氮量)5个氮肥梯度,对一年龄分蘖期无芒雀麦进行水分和氮肥组合处理,研究水氮耦合对无芒雀麦形态特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无芒雀麦的地上生物量形成存在水氮的耦合效应,低氮和低水制约了无芒雀麦的生长,高水高氮也不利于无芒雀麦形成新枝条和增加生物量. 相似文献
7.
不同混播方式下苜蓿+无芒雀麦人工草地生产力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2007年在地处西辽河平原的内蒙古民族大学试验农场。对不同混播方式下紫花苜蓿+无芒雀麦人工草地生产力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株高混播低于单播,而无芒雀麦株高则混播高于单播.返青期同行混播、间行混播生产力均高于单播苜蓿和单播无芒雀麦;苜蓿进入现蕾期之后混播生产力低于单播苜蓿而高于单播无芒雀麦,间行混播生产力高于同行混播.生长前期无芒雀麦的组分比例间行混播高于同行混播,生长后期二者组分比例趋于一致.间行混播种间干扰大于种内干扰出现的时期晚于同行混播,同行混播下无芒雀麦的竞争力总体上高于间行混播下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为比较夏直播花生单粒播种与双粒播种在植株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产量结果方面的差异,连续三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麦后直播、起垄覆膜栽培技术,每年选用四个疏枝大果中熟品种和四种不同配置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个品种连续3年均表现出共同趋势,即单粒播种与双粒播种相比,株高变矮0.13-3.57cm,第一对侧枝长度缩短0.07-3.45cm,单株总分枝数增加0.20-1.65条、结果枝数增加0.03-1.66条,有效枝长和结果范围内节数也有所增加;果重略增,单株果数和单株产量都显著增加,分别增加4.97%-34.53%和5.99%-37.87%,单位面积产量增加1.13%-11.53%.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冀东麦区1983~1986年丰抗号小麦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的关系,并用通径分析法计算了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的各自作用,得出了三个因子对产量的作用顺序为穗粒数>亩穗数>千粒重。多元回归方程式为:y=169.466+4.041x_1+7.5248x_2+4.3168x_3。结果表明,丰抗号小麦丰产应以主攻穗粒数为主。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亩产350公斤的产量构成因素指标,提出了相应的栽培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选用辽宁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育成的主栽品种和新育成的品系为试材,研究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为水稻超高产栽培和超级稻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表明:随品种更替,产量大幅度提高,产量性状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在:穗粒数逐渐增多,亩穗数在逐渐减少后,又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不同强度电场对雀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不同强度的电场处理雀麦种子5min,实验测定电场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幼苗的苗高和根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kV/cm-5.5kV/cm场强范围,不同强度电场处理雀麦种子5min后,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0kV/cm和1.5kV/cm电场处理条件对于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效果最明显,1.0kV/cm、1.5kV/cm、2.5kV/cm、3.5kV/cm和4.0kV/cm则只对幼苗生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杨和雄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4)
文献[1]对奥匹兹零件分类系统给出了一种划分零件组的方法.本文提出将此方法用于成组技术,并对布里奇零件分类系统采用不同的相似度计算公式,进行零件组的划分.同时用λ-偏差度来确定合适的阈值λ. 相似文献
13.
在同等环境条件下按不同比例混播禾本科牧草无芒雀麦和豆科牧草紫花苜蓿,结合两种牧草各自的生态习性、生活型和生态幅等指标比较两种牧草发芽率、株高和生物量,结果表明,当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的混播比例为20∶20时,其平均生物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Sun Benli Chen Jianyong Yu Shujing 《科技信息》2007,(17)
本文利用模糊数学原理对干部考核中的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建立多层综合评判数学模型,并采用"加权平均"型算子对考核对象做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5.
根据风电建设项目自身的特点运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风电建设项目社会评价的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建立风电建设项目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AHP的基本思想,创造性的使其与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中指标分层思想相结合,对指标分层,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运用该模型对某风电建设项目进行社会评价,验证其实用性,为项目的投资决策和资本运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