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清照的词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以表现春思、闺怨为主,怀旧意识已初露端倪。后期词的怀旧情绪较为强烈,主要表现为对亡夫的怀念之情和对故国家园的依恋之情。这一创作特点和审美风格的形成与词人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并随着那个时代生活的巨大变迁而进一步深化,最终凝聚成一种意识,即怀旧意识。  相似文献   

2.
词发展到明代,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一方面大量的女性参与到词的创作中来,一方面女性词人大力开拓词体情感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怀念亲人的词作。本文揭橥于此,初步探讨了明代女性怀亲词的形成原因与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3.
南宋遗民词人蒋捷历来以“品谊高”著称,因其心念故国拒不出仕而沦为社会最底层的流浪者。品读他的词作可以发现在众多凄苦的遗民作品中,蒋捷词在郁结中能转向透达,显示出精神上的独特亮彩。  相似文献   

4.
高观国是南宋中期一位杰出的词人,有词集《竹屋痴语》存世。其现存词作的题材主要有恋情词、咏怀词、咏物词和贺寿词四大类型。这些词作有的抒发词人羁旅之思,感叹身世坎坷,有的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可谓内容异常广泛。高观国亦大量创作咏物词,一切细微之物似乎均能入词歌咏,他的咏物之作不仅数量多,且风格独具特色,自立面目,对咏物词的发展贡献颇著。从艺术风格层面看,竹屋词承传姜白石词风,甚至有意模仿其词的艺术风格,喜用"冷""寒""冰"等字,善于营造阴冷沉寂的意境;受"骚雅词派"的硬派,在创作中喜欢化用典故,且用典呈现重复性的特点;同时对景物刻画细致入微,善于将情感注入意象之中。高观国是姜夔所开创的"骚雅词派"的羽翼与重要代表词人,在对白石词承传与模仿的基础上,对艺术手法和风格进行了创新,是南宋词坛上的重要词人。  相似文献   

5.
李煜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开阔词的境界作出了重大贡献的词人,往往被人们提及,时时被人们称道,这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凭着他那些烩炙人口的词作,他本该受到人们长期的称赞。但在对李煜词的赞扬中,有些同志看到李煜词里有不少抒写亡国之痛和追怀故国的内容,便认为这些作品是爱国主义的,甚至把李煜的词和杜甫、文天祥的爱国诗相提并论。这就使人感到困惑了。  相似文献   

6.
辛弃疾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词。流传至今的有六百二十多首,宋代词人中作品数量以他为最多。他的词内容非常广泛,而以爱国词篇为主,但山水词、农村词也不少。就农村词而言,有人统计约四十多首。这些词,题材丰富多彩,风格清新明快,都是他以前的词人所无法比拟的。这固然是由于他才华过人,学识渊博,但和他长期居于农村,接近农民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
南宋遗民词人隐居生活实践中各式各样的活动,为他们的交游唱和词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表现了他们隐居实践中多方面、极其广阔的生活内容。他们主要从咏物寄托、故国故人之思、隐逸之志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他们交游唱和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郑卫民 《科技信息》2009,(19):203-203,193
李清照咏梅词中梅花的审美取向与前人相比,词人的主题形象更凸显,梅花是词人自我形象、品格的象征。她本人三个时期的作品相对比也有差异。第一个时期,梅是词人志趣的象征,幸福生活的“见证人”;第二个时期,词人借梅抒写相思愁绪,梅是词人的“知己”;第三个时期。梅是作者身世的象征,更是悼念亡夫的载体。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及相应的心态。  相似文献   

9.
张泌是唐末入五代的著名诗人、花间词人,今存诗十九首,词二十八首,小说两篇,其中不乏名篇。张曙在唐末与诗人崔涂、杜荀鹤交往唱酬,诗名籍甚,今存诗三首,词一首,文一篇。陈尚君在《“花间”词人事辑》里推断唐末诗词名家张泌“疑与唐末诗人张曙为同一人”,张曙唐亡后易名张泌,仕前蜀或马楚。陈先生提出六条证据,在遭到学界质疑后,至今再未引起重视。从事实验证和学理逻辑上对学界正反证据进行平议,并补充六条新证据,证明张曙唐亡后易名张泌之说当可成立。  相似文献   

10.
沈祖棻用联章组词的形式创作的大量词作表现了词人在乱离岁月之中面对亲人间聚散无常的感叹,渗透了无尽的江山之感和故土之思,是词人流亡生涯的真实记录,也是词人悲懑心境的真实写照。尤其是以联章组词的形式抒写的大量关于时事政治的作品,成为沈祖棻的词作区别于传统词作的有力创举,既扩大了词的创作内容,提高了词作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又从多个侧面为我们保存了历史的真实,极具词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嘉纪在明清鼎革之际选择了归隐山林,吟诗终身。他隐居的东淘(今江苏省东台市)又是当时遗民聚居的地方,在那里,那些性情相投、经历相似的遗民们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结社于淘上,诗酒唱和,相互安慰,踟躇于乱世中。东淘遗民诗群的存在是他们的幸运,也是清初文坛上的一道风景,在清初结社运动风行的大环境下,他们也唱出了自己的遗民心声。吴嘉纪无疑是这一群体中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才和成就奠定了他的领袖地位。  相似文献   

12.
李调元辑《全五代诗》百卷,首次对五代诗歌进行了断代的整理辑录。但该书收录的诗人中,有些则属于唐人或宋人,明显超出了"五代诗"的断限范畴。通过对该书误收的十八位唐代诗人和四位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进行考察,就其选目失误作出全面的辨正,应该说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清代八旗子弟书《思凡》《僧尼会》和冯至的诗歌《帷幔》《寺门之前》,都是以寺院中的僧人和尼姑的情感世界作为抒写对象的,都写出了僧尼生活的清苦孤寂,他们对世俗生活的向往。写于清代的子弟书《思凡》《僧尼会》承载的是世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简单向往,而冯至的《帷幔》《寺门之前》则是诗人对生命痛苦本质的追问。所以,清代的子弟书《思凡》《僧尼会》泼辣而大胆,五四后冯至的《帷幔》《寺门之前》却感伤而凄楚。  相似文献   

14.
介绍清代广西著名的书香望族——临桂朱氏。朱氏为明代藩王——靖江王后裔,在清代以诗书传家,科第联翩,簪缨不绝,且在诗文创作及治学著述方面成就突出,涌现出众多的诗人词客、文人学者,其中有在广西文学史上颇具影响之卓然名家——朱依真、朱琦。  相似文献   

15.
胡宿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诗歌创作极富特色的诗人,被清人视为“西昆后进”.胡宿天圣二年(1024)登上政坛、文坛,治平四年(1067)去世,这四十余年间正是北宋诗坛处在新旧诗风转换时期,因此,胡宿无论是诗风还是诗学思想均呈现出复杂多样的一面.在诗学思想方面,胡宿除主张华实并重外,已有“平淡”之论,是北宋诗坛较早提出“平淡”诗论的诗人,同时,他还赋予“平淡”如古乐一样平和雅正的意义,这与他诗文中多次提到的“正始之音”所包含的“雅正”含义一致;另外,与此相应,他还推动了“清”这一美学范畴在宋代的发展,充分体现出后期昆体诗人在对西昆体接受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文学观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康熙朝中后期的唱和活动不多,也少有人关注。辛酉年(康熙二十年),唐梦赉、吴陈琰等人在游吴越途中,创作多人步韵唱和词354首,是清初词坛存群体步韵词数量最多的一次创作。通过考述"辛酉唱和"概况,展示当时词坛的一些创作现象,呈认为这次唱和的创作主题和内容,与清初三十年的多次唱和、甚至几年前的阳羡词人群唱和都有所不同,开始了走出易代风霜、追求生命智慧的"后易代"时期。在词风上并个性化的多元风格。  相似文献   

17.
繁华如梦总无凭——纳兰梦词文化心理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兰性德是满清第一词人,其梦词呈现出渐进的心理表现模式,蕴含生命价值的深刻体验和对历史的哲理性思考。这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原型意象、悲美传统和佛道思想及清初社会文化心理共同作用于其独特的萧素秉性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文学具有承接性,在明清易代之际,沈谦在吸收明代词论的基础上对明代词论进行重构,有对明词的肯定与接受,亦对清初的词风沾溉颇多。特别是他推重词体的词论,对词文体的自觉与合理的定位,为清代词人推尊词体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沈谦的词学思想中,又有杂糅的成分,譬如他有时阐发词的正变观,但又可看到他对词之正变观的消解。  相似文献   

19.
试析中晚唐悯农诗思想内容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晚唐时期有大量的悯农诗人,他们作品思想内容丰富深刻,有的揭露了中晚唐王朝官府的繁重赋税、贪官胥吏的敲诈勒索巧取豪夺使百姓生活艰难,有的直接描绘农民的劳作艰辛和生活的贫困,也有的揭露了藩镇割据、战乱及自然灾害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特别是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的痛苦生活与悲惨命运也有较多的描写。诗人们通过对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的描绘与揭露,无情地抨击了封建统治的腐败与黑暗,深深地流露出他们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同情与关心。这是悯农诗人思想极其耀眼的光芒,并且对唐代以后的元、明、清三朝诗人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岭南词从清初开始崛起,此期以“岭南三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最为出色。大均词多抒写故国之思与哀怨之情,词风雄浑,词境开阔,想像飞腾,成就甚高;梁佩兰词清刚幽峭,陈恭尹词寄托深远,亦属出类拔萃者。“岭南三家”使得岭南词坛风气大开,在岭南词史上有特殊意义。屈大均、梁佩兰又和岭外词人有词学交流,这对于扩大岭南词的影响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学界素有“岭南词派”的观点,此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