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与中国现代职业精神的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韦伯资本主义精神的内涵及其来源,在分析我国职业伦理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对塑造中国现代职业精神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资本主义取得如此成就的关键因素在于具有内在合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的支撑,而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观点对于中国的城市化有借鉴作用。我国新一轮的城市发展需要有城市精神来引导,其中城市法治正是现代城市精神的深层底蕴。城市精神在现代中国城市发展中的根本社会意义,就在于通过城市法治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习惯、风俗和道德,构建一个理性自觉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物质水平得到空前提高,作家更加关注现实生活,文学作品也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其中,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法国作家梅里美《嘉尔曼》中的女主人翁简爱与嘉尔曼,都以追求人格尊严与精神自由且极具反抗与叛逆精神的形象给当时乃至现在的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魅力经久不衰。文章着重比较二者性格中平等自由和反抗叛逆精神的异同,并探索这种异同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韦伯把“资本主义精神”看做一支推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资本主义精神”又是:自“宗教改革”。这种把宗教教义等精神因素也视为社会发展动力的观点不仅是研究视角的变换,更开创了宗教经济伦理这一新学科。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并不是一个精神决定论者,他始终保持了对社会发展动力这样一个复杂问题要进,综合分析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5.
资本与数字技术合谋创设的数字资本主义构设了资本自我修复、自我创新的崭新样态,是资产阶级寻求数字化“庇护”的一种具体表现,其巧妙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手段重塑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但这并非意味着数字资本主义为人类生存带来了真正的自由、民主、解放等光明图景和美好生活。相反,资本借由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数字化全景监狱”的创设中对人的精神生活展开了全方位的布控,在调动和支配人的情绪中重构着人的意识结构,以期最大限度地将人置于资本增殖的链条之上,致使人陷入精神殖民化的境地,遭遇着精神危机与精神异化之痛。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危机的原罪并非源于数字技术本身,而在于数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立足马克思主义视野,审思技术发展逻辑下个体的精神世界,批判数字资本主义对人之精神世界的钳制,在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通抵美好生活之境,是破除数字资本主义的规训、走出精神危机迷雾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6.
苔丝是英国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笔下最优秀的悲剧女性形象,被认为是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反传统的先驱。小说通过对一位女性丰富深刻的精神世界的揭露,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宗教、伦理、婚姻制度以及资本主义实质做了大胆而无情的揭露和控诉。  相似文献   

7.
由文化入手,从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危机、精神信仰危机、个人主体观危机、“全球化”危机四个方面阐述了资本主义文化危机.  相似文献   

8.
都铎王朝的重商主义政策给英国社会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是振兴了英国的民族工业 ,为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的腾飞提供了前提条件 ;揭开了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的序幕 ,推动了封建农奴制度的瓦解 ;促使英国建立起外向型经济模式 ,推动英国经济走向世界。另一方面 ,也导致英国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币制贬值 ,通货膨胀 ,拜金主义盛行 ,世风日下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韦伯与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认为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相反,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新教伦理推动了资本主义精神的演进。本文认为,由于韦伯与马克思在方法论的异同,导致了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矛盾态度。本文在进一步阐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基础上,对韦伯的理论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学术精神是大学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文化正面临着认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上的双重困境,主要受到知识民主化和学术资本主义的严重冲击。为秉持大学精神文化之鹄的,需要坚守和发扬大学哲学性格。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文化的发展策略在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大学理念,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大学志趣,塑造理性的大学学术精神,并在开放过程中变革大学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1.
李颖 《科技资讯》2013,(11):246-246
笛福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刻画了资产者鲁滨逊凭借自己的力量,在一座孤岛上克服重重困难,返回家乡的故事。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的思想感情和阶级本质在鲁滨逊的形象上得到完美体现;与此同时,鲁滨逊又具有资产者的实干精神,他身上体现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所以说鲁滨逊这个人物在启蒙主义文学史上是典型的冒险家、实干家、殖民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常晓华 《科技信息》2009,(16):116-116
农家乐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随着农家乐的蓬勃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将以兰州市为例,浅谈农家乐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完全理论在一阶逻辑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利用Robinson判别法证明无端点稠密有序集是完全理论,并由Robinson判别法得到了一个理论是完全理论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4.
从三个方面来探究《鲁滨孙飘流记》这部作品永久性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即新主题:资产阶级领导人类和利用自然的伟大斗争的能力;新人物:“鲁滨孙”是一个个人奋斗者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产生的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的特点;新手法:《鲁滨孙飘流记》的创作反映出启蒙主义文学的特点,奠定了英国写实手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舟山亦称定海,位于杭州湾以南的浙江海面。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占领香港,此乃中英关系史上的大事件。但英国对中国领土的最初觊觎目标却并非香港,而是舟山。19世纪40年代,舟山不仅成为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最主要的攻击目标;战后,又长期被英军占领,成为中英两国外交的症结。作为当时世界最强国的英国与中国领土舟山间的关系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6.
《鲁宾逊漂流记》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经典,学者们从人物形象、叙事技巧、神话原型、殖民和后殖民主义等多个角度对之进行阐释和评价,但《鲁宾逊漂流记》却深刻地体现了反文学生态中心主义思想。该文运用生态文学批评理论,重新解读《鲁宾逊漂流记》。  相似文献   

17.
关于鲁滨逊精神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妮娜 《科技信息》2008,(18):133-133
本文试图从论理学角度,历史一自传的角度,以及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笛福的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逊及其所.体现的鲁滨逊精神。希望通过多角度的分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知,从而为阅读此类荒岛文学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参数随时间变化的一类多元回归模型,提出了一种非参数估计方法——准最小二乘核函数估计方法。证明了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得的估计具有相容性,推广了Robinson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韩俊青 《科技信息》2011,(26):136-137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which Robinson lived in,this article analyzes Robinson’s characteristics in detail and depicts his adventure experience on the isolated island vividly.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ising bourgeoisie are showed from his deeds such as his risk-taking courage,his strong vitality,diligence,wisdom and "never giving up".Meanwhile,this article also gives a very penetrating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Robinson and "Friday",Friday’s father,a Spaniard and those ringleaders in mutiny,etc.,that is "Master" and "subjects",which reveals the rising bourgeoisie spirit and the colonialist image that contains colonial pioneering,conquering,expanding and extremely strong desire to possess everything he could.  相似文献   

20.
鲁滨孙和霍尔顿分别是《鲁滨孙漂流记》与《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他们都是孤独者,但二者的孤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鲁滨孙的孤独是一种客观状态,霍尔顿的孤独则是一种主观感受。本文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就这两个孤独者形象进行对比,他们的对比体现了18世纪到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