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弹性理论方法分析了月亮田煤矿131241作面顶板的破坏规律,并对工作面顶板的应力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其结果与实测资料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2.
范龙 《科技信息》2011,(24):303-304
纵观我国煤矿顶板事故约80%发生在采场,据近十年国统配煤矿30多起采场顶板事故分析,在采场区域内煤壁占35%,控顶区20%,放顶线占45%。现场实践表明,高档工作面前排(第一排)柱到煤壁区域是不稳定顶板支护的重点,只有采煤机过后该区域顶板得到及时有效支  相似文献   

3.
厚层坚硬顶板采场控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实例详细介绍了高档普采工作面坚硬顶板控制设计方法与步骤。设计结果在崔家寨煤矿的应用效果表明 ,该设计方法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 ,对类似条件的采场顶板控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薄煤层坚硬顶板采场围岩体三维应力状态的ADINA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四川省达竹矿务局白腊坪煤矿薄煤层坚硬顶板采场为研究对象,应用ADINA结构分析有限元程序,在西门子计算机上模拟了0318工作面及其围岩的三维应力状态,得出该矿薄煤层坚硬顶板采场围岩的三维应力分布及其顶板的破坏规律。  相似文献   

5.
采用理论分析、现场实测、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荣泰煤矿10104工作面坚硬顶板运动特征及矿压显现规律、采场动压影响下覆岩结构及其围岩运动特征、坚硬顶板支护控制技术措施,为相似条件下的采场围岩控制技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高佐煤矿4610工作面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等研究方法,摸清高佐煤矿六层煤顶板运动规律,并对4601工作面的顶板控制进行设计。该设计通过4601工作面开采实践证明,顶板控制设计是有效的,该项设计也为六煤其他采场的顶板控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月亮田矿13617工作面6#煤层属该区段的首采层,瓦斯含量高、压力大,具有突出危险性。为了确保安全回采,实现工作面稳产高产,采用高位钻场顶板走向钻孔抽放瓦斯;为提高钻孔有效长度,达到最佳抽放效果,对高位钻场及顶板走向钻孔技术参数进行优化与确定。  相似文献   

8.
深部基点法是一种研究采场覆岩移动规律的有效手段,现以跃进煤矿33041炮采放顶煤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分析了深部基点法在研究采场顶板与顶煤移动规律中的应用情况,对于提高采场顶煤放出率及矿井回采率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应用三维岩体不接触测量系统对采场顶板岩体结构面的几何特征参数进行识别基础上,自行研发三维岩体节理建模与分析系统,构建采场顶板三维岩体结构面空间分布模型.依据采场顶板岩体结构面的几何特征参数和延伸节理等结构面的空间特征,通过延伸节理等结构面的空间交汇,识别采场危岩体赋存的空间位置、形态、体积等,并对采场顶板危岩体稳定性进行判断.应用上述研究成果,对三山岛金矿新立矿区40055#采场顶板结构面进行现场测量,确定采场顶板危岩体空间赋存位置,为采场顶板稳定性分析和危险性评价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综采放顶煤工作面顶板涌水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大佛寺煤矿40108工作面顶板涌水特征与涌水期间工作面顶板压力显现情况的对比分析,找出了顶板压力与涌水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覆岩关键层理论以及采场覆岩在周期性来压作用下的变形破坏规律,分析了造成工作面涌水的机理,为工作面防治水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FLAC3D模拟采动岩体渗流规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为从根本上研究煤层开采工程中因顶板冒落、放顶垮落造成的顶板突水通道的变化规律,首次运用FLAC3D数值软件的应力-渗流耦合系统,结合工程实践,系统分析了采动岩体的渗流矢量、渗流速度、孔隙压力及导水边界线动态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分布特征,进行了顶板突水危险区域的识别,得出了一些对防治采场顶板突水有益的结论,可为煤矿顶板突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动岩体渗流通道的发展明显受煤层开采的影响,且当主关键层破断时,采场最易发生顶板突水事故.在此基础上,将采场的渗流动态变化特征与采动岩体的破断、运动规律结合分析,给出了采场顶板破断及破断岩块再组合压实过程中渗流裂隙的扩展、闭合普遍演化过程.如果水源有限且现有设备能及时排除水患,当煤层采完后,采动岩体能重新压实闭合失去导水性能,地下水位能逐步恢复,即保护第四系及地表水的采煤技术可以实现.同时证明FLAC3D的应力-渗流耦合系统能预测并预算采动岩体裂隙产生、发展、闭合及相关危害性的可靠的数值定量分析软件,可作为一个新方法在顶板突水防治和保水采煤技术中应用.图5,表1,参11.  相似文献   

12.
 为更加科学准确地评价海底采场顶板稳定性,提出一种基于粗糙集理论(RST)的采场顶板稳定性二级模糊评价方法。结合三山岛金矿海底开采实例,选取岩体抗压强度、岩石质量指标、节理平均间距、地下水状况、以及采场的深度、跨度、跨高比、周围扰动影响、顶板暴露面积、顶板最大暴露时间和支护措施等11项指标作为评价因子,采用连续分段函数和模糊语言变量隶属度取值表,分别确定连续性指标隶属度和离散型变量隶属度,并以12个采场为训练样本,采用粗糙集理论(RST)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所建二级模糊评价模型,对12个采场样本逐一进行检验,正确率为100%;对-400m水平采场顶板稳定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该采场顶板的实际状况吻合,表明了该方法用于海底采场顶板稳定性评价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薄板矿压理论在放顶煤工作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采场薄板矿压理论对阳泉南庄煤矿8602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矿压和工作面初采期间覆岩断裂带扩展过程进行了计算预测,其结果与工程实际基本吻合,同时在工作面顶板压力分布状况方面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充填体下隔离中段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填体下隔离中段大直径深孔采矿的难点,主要是充填体强度较低及充填质量分布不均匀,无法保证应力集中状态下采场顶板和上部充填体的稳定性,实现矿山资源的安全回收.采用FLAC3D有限差分程序,模拟计算了阿舍勒铜矿充填体条件下450 m中段4种采场跨度下的3种回采方式,从位移、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3个方面对采场顶板和上部充填体的稳定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场跨度12m时,充填体顶板稳定性良好;当采场跨度14 m时,充填体顶板沉降及矿柱主应力明显增大,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当采场跨度15 m时,采场顶板的主应力急剧降低,最大垂直位移急剧增加,采场已失稳.因此,为保证450 m隔离中段矿柱的顺利回采,一、二步骤的采场跨度不宜超过12 m.  相似文献   

15.
煤矿重大事故控制研究的现状和方向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分析研究了我国煤矿事故及控制研究的现状,指出了煤矿(顶板、瓦斯、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突水等)重大事故都与采场覆岩运动争应力场应力分布的发展变化规律相关。应当针对具体煤层开采地质争采动条件,深化采场覆岩运动争应力场应力分布规律争相关事故预测及控制理论的研究,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事故预测争控制决策的信息化、智能化争可视化。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厚硬顶板失稳冒落对采场支架载荷的影响问题,采用动力学分析方法,根据动力系统能量守恒原理得出厚硬顶板初次失稳冒落3种模式及周期失稳冒落2种模式下采场支架动载荷的计算公式,基于所得计算公式对支架载荷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的采场支架选型方法.该研究成果为厚硬顶板采场矿压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为合理进行工作面支护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上下煤层分层同采时,开采所引起的本煤层以及煤层之间的复杂应力场和位移场将导致巷道失稳、工作面顶板冒矸、支架折损、采场影响相互叠加等问题。因此,本文设计了上下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方式,并在山西中阳华润联盛苏村煤矿进行了实验。同时,本文还研究了上下煤层同采巷道围岩变形机理,建立模型后模拟得到了两煤层采场相互扰动影响最小的安全错距为45 m。结合苏村煤矿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确定了上下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方式为对齐布置。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上下煤层同采巷道数值模型。根据上下区段之间煤柱和巷道支护、开采工艺和顺序,探讨了上下煤层开采扰动覆岩运动规律。分析苏村煤矿实验结果,得到了6~#煤层和10~#煤层同采时的巷道布置以及同采合理错距布面。该方法解决了两层煤同采时影响相互叠加的问题,保障了煤矿的生产安全,提高了煤矿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针对煤矿生产的状况,认清煤矿安全生产的严峻性,预测和分析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防止煤矿事故的发生;建立和完善安全目标的管理,重点加强“一通三防”和采场顶板管理工作,促进煤矿安全生产,构造安全和谐矿区。  相似文献   

19.
论文指出对采场冒顶事故的研究是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了我国对顶板灾害研究的发展,重点分析了我国对“老顶来压预测预报”、“局部冒顶防治”和“采场顶板动态与支护质量监测”的研究,进一步论述了发展顶板灾害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为确保高应力大阶段二步采场高效安全回采,采用ANSYS对二步采场分段开挖过程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到了各分段采场顶板和充填体的应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采场顶板处产生的最大拉应力(0.21~0.36MPa)大于矿体的抗拉强度值(0.17MPa);充填体距离采场顶板1m位置处有最大压力(0.90~2.00MPa),接近其抗压强度值(2.00MPa);随着开采分段向上推进,采场顶板的拉应力和充填体内的压应力均有降低趋势。针对数值模拟中二步采场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采用预护顶中深孔下向凿岩分段充填法回采二步矿房,预护顶采用预应力树脂锚杆+钢带(金属网)+喷浆联合支护方式,并根据数值模拟中获得的松动圈半径确定了支护参数。将支护方案应用到工程试验,试验采场安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