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研究目的: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影响小兴安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方法:以小兴安岭地区典型城市伊春市为例,采用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库精确解译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基于GIS解析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前后各10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相关分析法识别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20年间,交通用地面积增长了24.6%,第三产业等经济因素是其主要驱动因子;林地面积增长了0.2%;居住地面积增长了1.4%,主要驱动因子为居民生活水平类指标;耕地面积变化不大,共增长1.9%;工矿用地面积增长了5%,主要驱动因子为第二及第三产业产值;湖泊水体大多位于林地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林业发展及政策的保护,面积共增长5.1%;草地面积减少7.3%,合计65.6km2;裸土完全消失.研究结论:土地利用类型并未因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禁采禁伐和经济的转型发展发生大的结构性波动.  相似文献   

2.
基于RS与GIS的海湾土地利用/覆盖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海湾区域的土地利用/覆盖空间变化特征,探析其变化影响驱动因子的作用,文章以海南八门湾为研究区域,以遥感(RS)与GIS为技术手段,提取了1988年、1998年和2009年3年的土地利用,覆盖空间格局信息,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并分析了自然驱动因素和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的作用.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内八门湾地区养殖水面、水田和果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红树林、天然林和旱作耕地则呈现大面积的减少.自然因素是土地利用/覆盖基本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而社会经济和政策约束是土地利用/覆盖分布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文章的研究可为海湾地区土地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3.
生态功能区具有相似的生态服务功能或相似的生态系统敏感性.以福建莆田-惠安沿海城镇和集约化高优农业生态功能区内的耕地为研究对象,利用GIS技术对耕地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不同坡度耕地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研究区域内耕地面积减少121.14 km2,耕地转出以城镇为主,转入以林地为主.其中耕地的总变化量、交换变化量、净变化量及单类动态度分别为11.58%,8.98%,2.60%,30.18%.当耕地增加时,林地转换为耕地;当耕地减少时,耕地转换为城镇和草地,这2种情形都具有较强的倾向性.另外,莆田-惠安生态功能区的耕地减少且其分布具有向坡度较高的地方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利用由1985、2000年两期TM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图,分析了福建省福清市和建阳市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两地共同变化趋势是建设用地、林地增加,草地、水域减少;两地差异在于福清的耕地减少,建阳反之.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的定量分析表明:福清土地综合利用程度高于建阳,两地土地利用系统均处于发展期.导致两地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的主要条件有自然地理、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增长及政府决策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闽台耕地转型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闽台为研究对象,以土地利用转型为研究方法,研究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处于工业化中期,台湾处于后工业化初期.分别拟合闽台两地的耕地面积与GDP的关系,闽台两地耕地损失率与时间的关系后可知,台湾与福建正处于同样的阶段即耕地不断减少的阶段,但福建耕地损失率仍处于上升期且上升速度逐渐增大,而台湾省正处于转型期.今后福建应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借助投入增加和技术改造,缓和耕地库兹涅茨曲线的曲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广东粮食安全现状进行分析与预测,计算出保障广东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数量的底线:2005年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分别为212.22万hm2和0.0262hm2,2010年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为201.45万hm2和0.0237hm2.针对目前广东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的现状,提出了实现广东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松嫩平原为研究区域,利用自然地理条件分区方法,结合自然地理条件数据和三期的TM影像数据对松嫩平原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各分区内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上来看,松嫩平原的耕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在逐年增加,其中耕地的增加幅度在降低.湿地、林地、草地、水域总体呈减少趋势.湿地面积持续减少,并且减少的幅度和速度都是呈增加趋势.各区域的表现不同,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  相似文献   

8.
陈超  谢玉凤 《河南科技》2023,(23):102-105
【目的】为阿坝州植被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00年、2007年和2015年的MODIS-NPP,将GIS与RS技术相结合,采用动态变化模型对阿坝州16年内植被NPP变化进行分析,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其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阿坝州植被NPP空间分布呈现由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的变化趋势;状态与趋势变化分析表明16年内,全州植被NPP变化处于准平衡状态,变化趋势基本合理;16年内,研究区植被保护与恢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结论】高程、NDVI和植被类型为影响区域植被NPP形成明显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各驱动因子的交互作用则比单因子的影响力更强,驱动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口增长和石油资源的不断减少,大庆市对耕地资源利用强度加大,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耕地质量明显下降,如何协调好发展与资源的关系,已成为该市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本文对1977~2001年大庆市耕地面积变化过程和原因做了较深入的分析,在保持该市耕地面积总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指出了现阶段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1995年和2007年的Landsat TM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监督分类和人机交互的方法,获取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信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叠加分析和土地利用动态模型等分析方法完成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资源的定性和定量化分析,为区域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是面积分布最广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耕地面积和草地面积呈现减少的趋势,其中耕地减少的面积最大;林地、水域、居民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呈现递增的趋势,其中居民工矿用地增加的面积最大;耕地和草地的开发度均小于其消耗度,林地、草地、水域和居民工矿用地各自的开发利用度要大于各自耗减度.  相似文献   

11.
HJ-1卫星数据在上海城市扩张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扩张的动态监测,是区域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以上海市为研究区,利用2009年的我国HJ-1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分类,获得了上海市(市区及下属各区县)1∶10万土地利用分类现状;结合已有的2000年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对上海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特别是城市建设用地变化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对照统计数据和资料,探讨了城市扩张的现状、过程、趋势和驱动力.研究表明,HJ-1A/B卫星具有30 m的空间分辨率和2 d的重访周期,在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动态监测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摘要:以耕地资源安全的涵义为基础,组建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三个层面十七个指标来构成河池市耕地资源安全综合评价体系,其各指标权重由层次分析法确认,得出从2005年至2010年河池市的耕地资源是处于相对安全和安全状态的,且其耕地资源安全综合指数是呈逐年上升趋势的,但耕地质量指数以及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并没有实现和耕地质量指数的同步上升,将不利于河池市耕地资源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湖北省江汉平原为例,采用基于专家知识的AHP方法、LMDI分解模型等重点考察该区域土地利用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因素分解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1995年以来该地区耕地、林地、草地和自然保留地面积减少,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以耕地和水域为主的用地结构变化相对平稳;(2)采用基于专家知识的AHP方法确定不同时期的价值密度修正系数,发现各地类修正系数均以2007年为基准呈现随时间增长的趋势;(3)利用改进的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发现各地类生态服务价值均有所增加,不同时期各地类价值贡献基本呈现耕地、水域最多,林地、自然保留地次之,建设用地与草地最少的特征;(4)利用LMDI模型考察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分解效应,研究显示人口增加、土地结构变化与价值密度提高具有增值效应,对价值变化的效应比重分别为13.12%、9.23%、90.70%;人均土地面积降低对价值变化具有减量效应,所占比重为-13.06%,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三类因素的增值效应。  相似文献   

14.
以新垌镇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粤西低山丘陵区景观演变及其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年间新垌镇景观格局发生了显变化,景观总斑块数减少,均匀度升高,优势度降低,分离度降低,破碎度降低;景观组分的转移趋势是由耕地、林地向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转移;景观演变的驱动力主要是人口因素、技术因素、政策因素等.  相似文献   

15.
大庆市耕地动态变化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庆市耕地利用的变化分析,利用大庆市1978年,1988年,1992年,1996年和2001年五个时段的TM影像,获取23年来不同时期的耕地利用信息,以GIS技术为数据集成分析平台,计算耕地的时空转移过程.结果表明,大庆耕地资源在近20多年来严重失衡,日益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对其现状问题的分析,提出大庆市耕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德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发展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很高.通过对德州市1996-2004年土地利用状况相关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阐述区域土地利用主要驱动力因素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提出了区域土地利用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利用特色、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等策略.  相似文献   

17.
30年来图们江跨国界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图们江跨国界地区为研究范围,采用1976年、1991年、2000年和2010年4期遥感影像,应用分类决策树法(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进而利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土地利用相对变化度等方法对4期土地覆盖分类结果图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林地和草地为主要的土地覆盖类型,其次为耕地.其中,混交林在林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旱地在耕地中占有较大比重.1976-2010年,图们江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各类型面积变化幅度巨大,其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旱地,其次为建设用地,针叶林减少面积最多.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表明,针叶林面积在逐渐减少,建设用地一直在增加.中朝俄3国土地利用差异很大,且朝鲜一侧的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程度大于中国和俄罗斯,俄罗斯一侧的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