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崇祯历书》是中西科技交流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历来为学界所重视。然而,关于《崇祯历书》的一些基本问题仍有待于解决。本文首先界定了《崇祯历书》应包括哪些卷册,然后进一步对该书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十几个现存刊本进行了梳理。通过比对《崇祯历书》各部分的现存刊本,本文厘清了不同存本之间的版本差异及刊刻先后次序。最后,本文对《崇祯历书》几个重要存本的刊刻时间做出了推断,并对《崇祯历书》频繁修改的原因以及崇祯改历的复杂过程进行了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2.
黄滔集成书后至宋逐渐散佚,其八世孙黄公度据家藏残稿编辑成十卷本《东家编略》,九世孙黄沃又加裒辑并于淳熙、庆元年间两次刊刻行世。明正德、天启、万历、崇祯年间皆有刻本。清末王懿荣以影钞宋庆元残本为底本,并以明正德本补其阙文刊于北京。黄集多次刊刻大致以南宋庆元本为祖本,其最为精善者当为清末王懿荣《天壤阁丛书》所收《莆阳黄御史集》。  相似文献   

3.
现存《稼轩词》版本有十二卷本和四卷本之分。十二卷本的祖本是刘克庄作序的《稼轩词》全集本,信州本十二卷即以此为底本翻刻,此二本已佚。元大德广信书院十二卷本出自信州本,王诏刊本出自元大德广信书院本,毛氏汲古阁刻本出自王诏刊本。四库全书本和辛启泰《稼轩集》初刻本皆源自毛氏汲古阁钞本。辛启泰《稼轩集钞存》本以辛启泰《稼轩集》初刻本为底本,并附录了从《永乐大典》中辑录的36首辛词。朱祖谋将《稼轩集钞存》本中补遗的36首刻入“彊村丛书”。四卷本的祖本是稼轩生前所刻四卷本,长沙坊刻本即以此为底本翻刻,此二本已佚。吴讷本的底本即为长沙坊刻本,毛氏钞本则直接影钞自稼轩生前所刻四卷本。陶湘甲乙丙三集刻本刻自毛氏汲古阁甲乙丙三集,赵万里校辑之丁集出自吴讷本《稼轩词》四卷之丁集。  相似文献   

4.
《测夜时法》是徐光启《崇祯历书》进呈书目中的一种,可惜当时并未正式刊刻,长期不为人所知。该书经朱在康熙年间校订后,于十八世纪传入日本,目前存有多个抄本。本文阐述了《测夜时法》编撰目的及其成书过程,通过整理不同抄本,介绍其在日本的传入和使用。此外,本文还介绍了《测夜时法》中所载用图、用数、用表等几种测星求时之法,以及通过《治历缘起》《颐斋乱稿》等资料,探究《测夜时法》在崇祯改历期间的实际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明人笔记相关记载与《金瓶梅词话》文本为据,从对诸多矛盾现象的分析入手,考察出眼下见到的《新刻金瓶梅词话》是三刻本。初刻书名《金瓶梅》,无序文,刊刻时间为万历四十三年;二刻书名《金瓶梅传》,三篇序文俱全,刊刻时间是万历四十七年。《新刻金瓶梅词话》为《金瓶梅传》的翻印本即三刻,除书名的变化外,内容上无变更,翻印时间是万历四十八年之后。  相似文献   

6.
宋杜从古《集篆古文韵海》是一部以韵书体例集录篆体和古文的集大成之著。该书版本为《宛委别藏》影摹旧钞本及其影印本,其他版本未见。该书不足、失误较多。现根据《永乐大典》、《集韵》和《古老子》碑对其进行整理和校补。  相似文献   

7.
乾隆年间孔继涵微波榭刊刻的《九章算术》影响甚广。前人多认为微波榭本《九章算术》是戴震的校定成果。但是孔继涵从未说过他刊刻的《九章算术》是戴震校定的。戴震本人的书信、文集也没有提到此事。通过将微波榭本《九章算术》与戴震校定的武英殿本、屈曾发本对比可以发现,微波榭本《九章算术》是以汲古阁影宋抄本为底本进行整理校定的,在文本、格式上尊奉宋本。戴震校定的武英殿聚珍本、屈曾发本《九章算术》的底本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文本、格式与微波榭本不是一个系统。微波榭本《九章算术》也不可能为戴震所校定。微波榭本《九章算术》实际上是孔继涵整理校定的。至于认为微波榭本《九章算术》是"冒充宋本",也是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8.
谢枋得生前杂著诗文64卷,称为《叠山集》。由于屡经战乱,散佚严重,存者无几。至明代由枋得同乡黄溥采集遗佚,成十六卷本,于景泰五年(1454)首次刊刻,后代刊刻之各种版本均由此本增删而成。《叠山集》的现存版本主要有十六卷本、二卷本、六卷本、五卷本、四卷本等。因版本较多且流传情况复杂,今加以梳理,使其脉络清晰。  相似文献   

9.
清嘉道间的“湘学复兴之导师”邓显鹤,一生以整理乡邦文献为己任,倾力从事搜讨、整理、编撰并刊刻了《沅湘耆旧集》、《楚宝》、《宝庆府志》、《船山遗书》等大量湖湘文献;兼工诗古文,有《南村草堂诗钞、文钞》传世;又以纂述与教育相始终,振拔寒孤,教泽在人。  相似文献   

10.
梅文鼎是清初最重要的历算学家,一生著述丰富。在梅文鼎生前,其历算著作在友人蔡璿、李光地、李鼎徵等人的资助下,先后经过五次刊刻。本文以清华大学图书馆所藏康熙本《勿庵历算书目》为主要依据,结合诗文集等文献记载,以及新近发现的梅文鼎历算著作的康熙刻本,对这五次刻书活动的时间、刊刻书目及相关刊刻背景和所刻版本的流传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考证,订正了之前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以期有助于学人进一步认识梅文鼎的历算交流活动以及梅氏历算学在康熙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梅文鼎是清初最重要的历算学家,一生著述丰富。在梅文鼎生前,其历算著作在友人蔡璿、李光地、李鼎徵等人的资助下,先后经过五次刊刻。本文以清华大学图书馆所藏康熙本《勿庵历算书目》为主要依据,结合诗文集等文献记载,以及新近发现的梅文鼎历算著作的康熙刻本,对这五次刻书活动的时间、刊刻书目及相关刊刻背景和所刻版本的流传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考证,订正了之前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以期有助于学人进一步认识梅文鼎的历算交流活动以及梅氏历算学在康熙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孔传,南宋人,南孔始祖。孔传重视整理古代文献,著有《续六帖》、《东家杂记》、《洙南野史》、《续尹植文枢秘要》、《杉溪集》等。其著作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献,尤其是唐五代及孔氏家族的历史文献。孔传也极为重视教育,不仅居家授徒,而且积极介入庙学,其刊刻的著作也大多与教育有关。孔传整理文献与重教兴学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宋时南孔族人的思想与作为,对南宋史学与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编例一、本谱以记载叶适的家世、生平及著述为主。并略记有关重大历史事件和永嘉学派主要学者事迹.以见其背景。二、叶适的家世生平,着重依据《叶适集》有关丈章,《嘉靖温州府志》卷五叶宣《叶文定公墓志》、《瓯海永强英桥叶氏宗谱》之《叶文定公墓碑记》、《瓯海轶闻》、《宋史本传》、及温州、永嘉、瑞安府县志等。凡各书所载略同者,仅取其详明之一二种;如有歧异或不完全处,则参稽考订,择是而从。三、叶适著述今留存者有《叶适集》三册(旧称《水心文集》和《水心别集》的合编).《习学记言序目》上下两册,均为中华书局编辑出版…  相似文献   

14.
同时刊刻的唐懿宗宰相杨收、韦东真夫妇两合墓志,详细记载杨、书两家族望及世系,以及杨收以孤进贵、历官、为相、遭贬、赐死、平反的全过程.纠正了杨收奢华嫁女裴坦子、遭韦保陷害等史载,补充了杨收生卒年代、韦保衡助其平反等相关记载之缺,对公正评价杨收、书保衡等重要历史人物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晚唐时期阉宦专权,把持朝政历史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5.
冯梦龙是我国明代的一位杰出的通俗文学家。其所编著的民歌集《挂枝儿》和合称为“三言”的话本集《喻世明言》(原题《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早已脍炙人口了。但是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人们知道得并不很多。《明史》中没有他的传记,近人的考证也欠系统周详。有一部《寿宁待志》是冯梦龙于崇祯十  相似文献   

16.
《氾胜之书》是中国古代农学经典著作之一,据传为西汉农学家兼农官氾胜之所著,记载了北方旱地农作物栽培的原则、技术和种类。此书唐宋之前一直有记载,但宋之后此书散佚,后经人整理才编辑成册,流传至今。《氾胜之书》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继承与发展,详细记载了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吴国伦在后“七子”中享有盛名,其诗文集《甔甀洞稿》、《甔甀洞续稿》曾多次刊刻,因卷数多、版本复杂,故历来述者或失之笼统,或失之讹误,故此,有必要对其诗文集版本情况予以考察。  相似文献   

18.
有关“人体自焚”的现象,古今中外都有记载。1667年我国刊刻的《书影》一书即有记述:清康熙年间,一女子在深夜酣睡之中,突然自焚,除剩下一只脚外,全身均化为灰烬,而床上物品却安然无恙。1978年8月17日夜,原苏联国际级运动健将,登山  相似文献   

19.
1859年墨海书馆刊刻《重学》毁于兵燹,现已难得一见.金陵书局和美华书馆分别于1866年和1867年重刊《重学》,以后其他书局亦多次重刊该书.在《重学》的英文底本、金陵本、美华本对比的基础上,发现金陵本与美华本在插图、数学表达、表述方式上有较大差别,推测美华本最接近墨海书馆本,并对《重学》文本流传做了补充.  相似文献   

20.
凡是研究书法或爱好草书的人,都熟悉唐孙过庭所撰并以草书自书的《书谱》(残)。但长期以来,人们所见到的大多是刻本,直到辛亥革命后,才有真迹影印本流传。据记载:《书谱》刻本,最早是宋刘煮等人集摹的《淳熙秘阁续法帖》本,亦称太清楼刻本,后有薛绍彭刻本,再后有明人的《停云馆法帖》本和《玉烟堂帖》本。以上诸刻,据杨守敬《学书迩言》(文物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的评价,断为“皆不佳”。而杨守敬最推崇的,是安麓村于康熙初年在天津沽水草堂钩勒上石的刻本,亦称安刻本或天津刻本。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称:“孙过庭《书谱》,……唯国初安麓村所刻绝精,有陈香泉释文。此石后归临川李氏,又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