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伟大义举。它的和平解决,不仅是时局转变的枢纽,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转折点。国民党在事变发生后,各界虽反应不一,但其所作所为客观上有利于事变的和平解决。正是由于国民党各界的表现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西安事变才得以迅速和平解决。一、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基础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举行“兵谏”的目的隽5巨蒋抗日,所以张杨在“兵谏”过程中反复强调的是蒋介石的安全,“千万不要把委员长打死了,万不得已时,只能把他的腿打伤”…  相似文献   

2.
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伟大义举。它的和平解决,不仅是时局转变的枢纽,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转折点。国民党在事变发生后,各界虽反应不一,但其所作所为客观上有利于事变的和平解决。正是由于国民党各界的表现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西安事变才得以迅速和平解决。一、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基础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举行“兵谏”的目的隽5巨蒋抗日,所以张杨在“兵谏”过程中反复强调的是蒋介石的安全,“千万不要把委员长打死了,万不得已时,只能把他的腿打伤”…  相似文献   

3.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引入瞩目的一件大事。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了要求抗日救国,停止内战,在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一日于西安对蒋介石发动了“兵谏”。中国共产党对“西安事变”采取了坚决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和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的正确方针。经宋子文、宋美龄为代表的蒋介石一方,张学良、杨虎城爱国将领一  相似文献   

4.
震惊世界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快51周年了。这个“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大规模武装侵略的开始。在日本尚有一部分人肆意篡改历史、妄图重温侵略旧梦的今天,回顾一下这一“事变”的  相似文献   

5.
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掌握广西实权后,采取了一些促进广西社会发展的措施,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时值日本展开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广西实力派一改过去保境图存的主张,与粤系陈济棠联合发动事变,逼蒋抗日。两广事变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也是两广地方,尤其是广西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宜称“西安兵谏”张志荣1936年冬,在日寇侵略不断扩大、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的形势下,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审时度势,从民族大义出发,于12月12日在西安举行兵谏,扣留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政治主张,要求停止...  相似文献   

7.
考察历史可以发现,华北事变以前,中间势力积极要求抗日、民主和团结。为造成举国一致的抗日局面,中间势力吁请国民党各实力派停止内战,积极反对国民党的“剿共”战争,并提出了结束“国共内战”的条件。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中间势力所倡导的统一战线的主张难以实现,但不能因此而抹煞它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早倡导者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海内外学者重新评价了“江桥抗战”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其中有些问题尚待商榷。对江桥抗战的历史地位、张学良在江桥抗战中的作用,以及马占山将军在江桥抗战后为何与伪府合作四十天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使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试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的历史进程黄克水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前夕,同室操戈、兵戎相见达十年之久的国共两党终于达成谅解与合作,实现了停止内战,从而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全民族的抗日救亡图存的斗争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华民族之大幸。国共两党之所...  相似文献   

10.
去年6月,我国国防部长张爱萍在访美期间,特地接见并宴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来中国作战的美国飞行员。这使我们联想到当年这些美国飞行员为支援中国抗日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特别是在中国坚持八年抗战的陈纳德将军及其率领的威名赫赫的“飞虎队”。提起陈纳德和“飞虎队”,那就要追溯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危难日子。那时,国民党空军力量十分薄弱,可供作战使用的飞机仅有90余架,能够驾机作战的飞行员寥寥无几。中国空军将士面对强  相似文献   

11.
1931年9月18日,当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执行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奉蒋不抗日”让东北军大部撤至山海关内,使东北三省的大好河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三千万同胞遭到侵略者的蹂躏。为什么短短的五年后的1936年12月12日他又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呢?对此本文从张学良的思想认识方面作简要归纳分析。对蒋介石由愚忠、轻信到怀疑是原因之一。张学良从青年时代起就置身于军阀混战之中,体察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他曾说:“余19岁时即参加战争,历年来对于战争不论是其为战胜或失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海内外学者重新评价了“江桥抗战“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其中有些问题尚待商榷。对江桥抗战的历史地位、张学良在江桥抗战中的作用,以及马占山将军在江桥抗战后为何与伪府合作四十天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使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冯玉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在“九·—八”事变相“七·七”事变期间,他坚决主张抗日,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本文试就这期间冯玉祥的主要抗日活动进行评述,以求教于各位专家。 一、临危出山,请缨抗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很快侵占了我国的东北。在民族危机面前,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投降政策,对内围剿红军,对敌屈膝,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面对日寇的侵略,当时正隐居在山西汾阳峪道河的冯玉祥将军,再也坐不住了。他发出通电,谴责蒋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知识界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验,即在全球化形成的话语霸权面前,如何分辨、借鉴西方文明的精华,拒绝“现代病”的糟粕,并在此过程中对中国自身的历史和文化重新进行审视、反思和新的认定。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互依存”还是一个很时髦的名词。仅仅数年之后,它又被一个更新的名词取代了,这就是90年代以来风靡世界的“全球化”。对许多人来说,“全球化”使生活的节奏加快,生活方式变得便利了。互联网使“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中国人是幸运的,因为2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过程,恰恰与经济全球化这一世界潮流汇合,有的海外人士甚至将此称做“中国机会”。一位中国学者指出:“全球化对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深刻,这些年间国内和国际发生的各种重要事件,没有一件不与全球化相关。”与此同时,中国人对“全球化”的思考亦在深入。人们在享受经济全球化好处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困惑。“全球化”?“现代化”?“西方化”?“美国化”?这些都是人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沉重问号。这些问号将会伴随今后好几代中国人。因为在我看来,“全球化”与其说是一个概念,更不如说是一种实践,而人的实践是没有止境的。我以为,无论是对待“全球化”还是实践“全球化”,要紧的是要多一点文化自觉。对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归结起来就是,对现代中国人来说,要想明白“全球化”这个大历史现象是怎么出现的,即它的来路,它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应当尽量看清楚它已显现出来的一些特征,看到它们对社会发展、国家兴衰乃至人类生存所形成的冲击和挑战。“文化自觉”要求我们对时代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文化自觉”是一个观察角度,一种处世心态,一种精神境界,最终应当是对人类文明的终极思考与关怀。  相似文献   

15.
“OK”一词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会说“OK”,也都知道“OK”的意思。但是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则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早在1565年,在英国人的遗嘱中就出现这个词。有人说,它起源于美国内战时期,讲德语的美国人说“OK”表示“OBER KOMMANPO”(最高统帅),当时美国有过这一军衔。有人说,某个德国新闻记  相似文献   

16.
中国抗日战争究竟是共产党领导的;还是国民党领导的,或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在抗战史研究中,众说不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研究历史首先要忠实于史实,从史实中引出结论。我们只要回顾一下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就不难看出,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并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得以实现并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抗战初期,国民党对抗日是消极的,之所以能使国民党走上抗日的道路。建立起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和组织上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早在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6月8日~10日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正式推出改进版的美国“大中东计划”也就是要在中东和北非地区推行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所谓“面向进步和共同未来伙伴关系计划”,这与6月30日美国向伊拉克临时政府移交权力的预定日期仅相差20天。谁都看得出,这两件事有密切的关联。有人说中东是一片热土,千百年来,它一直热度不减,沧海桑田,起起伏伏:庞大的帝国兴起了又崩溃了,殖民主义建立了又瓦解了,强人上台又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而最近几十年来,美国对这片热土一直“兴趣盎然”,目前它更是野心勃勃。有人说中东是一片焦土,战争、暴力让人们遭受了太多的痛苦。如今,伊拉克仍是爆炸声不断。但美国执意对这片焦土进行改造。人们怀疑,焦土之上能长出什么样的花朵。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地区的历史和现实,琢磨一下美国“改造中东”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西安事变发生之后,国民党内存在已久的各大派系,因其政治背景及利益的不同,迅速分化重组成主战,主和两大势力,并分别对西安事变的解决,提出了立场迥异、针锋相对的主张,由于事变的发动者所奠定的和平基础,在国民党内主和各派系直接或间接的推动和配合下,西安事变最终得以迅速和平解决,其主和各派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所发挥的我积极作用应该得到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正>《围城》是一部”黑色小说”——使人深切地感伤和深沉地思索.它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经历.揭示了战争时期人类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以传达政治腐败和战争对人生的影响.笔者初涉“钱海围城”,本文只是试图“从钱解‘钱’”,探讨一下《围城》历史的处理艺术,不过是偿试而已.那么,什么是“历史”呢,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它们在一部长篇小说里更是毫无例外地具有.这里,环境便是历史.《围城》写的是1937年至1939年的事,对1944至1946年的钱钟书先生来说,那其间的人事自然已成了历史.对于今天的我们,那更是历史了.我所要探讨的“历史”,正是那样的历史概念——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木兰诗》中有这么两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按字面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这就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经历千百残酷战斗死去都是将军,而从军十年胜利归来的却都是“壮士”呢?其实“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在这里互相渗透、互相说明,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作者为了求得诗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才分开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互文”,就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义互相交错、补充。“将军百瞻死,壮士十年归”的意思应是:“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