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夫卡所精心营造的文学世界,总观来看是“一座永无出路的迷宫”,这便是他的小说的世界模式,本文从“永劫的流放地,迷失自我的主人公,令人窒息的梦魇气氛”在个方面,这一模式及其特征,成因,内涵诸方面作了分析与探讨,以期加深对卡夫卡小说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2.
安部公房是战后日本存在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用象征和寓意的方法来表现现代人所处的孤独状态,对人和人的内心世界进行不懈的探索,启发人们去深入思考,去寻找迷失的自我.他的小说在继承日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现代文学中的存在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米兰.昆德拉是当代世界文坛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存在的诗性思考是昆德拉赋予小说的使命;存在可能性的勘探又是他希望小说家承担的历史责任。他用自己的小说文本实践着自己的小说理论,通过设定人物作为“自我”的存在,使人物以“绽出”形式建构“自我”之在,而为我们提供了人类存在可能性的种种思考。  相似文献   

4.
蒋萧 《科技咨询导报》2014,(15):231-231
小说《紫色》描述了女主人公西丽从麻木。觉醒。抗争到独立的心灵历程,揭示了处在父权制社会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通过互相帮助从自我迷失到自我建构的主体意识的成长经历。  相似文献   

5.
王慧 《科技信息》2007,(7):146-146
人类社会是一个人的主体性不断丧失与增强的过程,网络社会也不例外。网络社会一方面促进了人的主体性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反客为主”,导致了主体性的丧失。因此我们需要在网络社会中学会进行自我调控和自我负责,才不能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己。  相似文献   

6.
18世纪的英国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展示并推进了中产阶级塑造自我、创造身份的愿望和努力。其中最具代表性就是新绅士理想的确立。本文以笛福、理查逊、菲尔丁的小说为例探讨了这些小说中形形色色的绅士人物,分析了18世纪英国小说中“绅士”形象的嬗变以及当时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苍老的浮云》是残雪中期的作品,延续了其—贯压抑、不安的风格氛围营造,外在叙述者从每一个人物视角出发,无一例外地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而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基本上都是病态的、处在不断挣扎突围的精神状态之中.该文侧重于小说女主人公虚汝华的视角,理解人物行动的情感动因.他们几乎都是被耗损的中心,在与外界人或物的消耗和对抗中,不安挣扎,突围反抗,进行着永不休止的“战争”,最终在失去人生意义、失去进取心的自我封闭中“自行消亡”.  相似文献   

8.
杨娜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4):22-23,40
结合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本文以《候鸟》中的希莫斯.欧阳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自我的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以及最终追寻自我无果而日渐异化的结局,指出布莱恩.卡斯特罗在其作品中对边缘化的人物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并且关注人物内心深处异化和边缘化的思想感情,与拉康个体无法建构完整的自我,主体注定要被边缘化的理论相契合。并且,其人物塑造超越了民族身份的束缚,表达了作者对自我身份迷失这一永恒主题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龚瑶 《科技信息》2007,(11):126-126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中国佬》中穿插的十二个短小章节有着深刻的象征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小说中对华人移居美国的叙述有着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对“鬼伴”这一短小章节的分析探讨,揭示了作者在这一章节中使用了隐喻的创作手法,以预示小说人物命运的发展。“鬼伴”象征着华裔男性在美国一心追求的美国梦的破灭。小说通过这个象征性的隐喻揭示华裔男性在美国的梦想破灭和身份迷失的现实。  相似文献   

10.
余华的《兄弟.上》展示了“文革”中一个复杂的民间世界。小说告诉我们,当民间社会遭遇生存悖论、许多人迷失在纷乱的“政治"指示中时,还有一股暖人的力量在潜滋暗长,并支撑着人们走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