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过去的几年里,50万以上的英国人为英国生物银行贡献了他们的尿液、唾液和血液,他们还花很多时间测量并记录下自己的体重、血压、记忆力、肺容量等,并接受关于他们生活方式的问卷调查。保罗·唐尼(Paul Downey)是英国生物银行计划的运营总监,他于2004年就已经介入了英国生物银行项目。他说:"1400万装在小小试管里的生物样本,有的可追踪到30年前。"在财政预算允许范围内,并以自愿者可以接受的方式,生物银行的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日本掀起一股"酒浴"热。所谓"酒浴",是每次入浴时,在浴缸中加入一定量的浴用酒,洗浴时便会感到异常暖和,浴后则皮肤光滑如玉,久之则白皙、细腻。据说其健美效果超过了"奶浴"。健身酒浴,是一位名叫斋藤的日本小商人首创的。一次斋藤外出回来,正准备洗澡,妻子不慎把他放在洗澡间里的一瓶酒碰翻,恰好倒进注满温水的浴缸里。斋藤觉得无所谓,没有换水,仍像往常一样浸了20分,他觉得这次洗浴比任何一次都舒服,通身有一种轻松的感觉。浴后感到神清气爽。  相似文献   

3.
在莎士比亚戏剧《冬天的故事》中,西西望国王莱昂持斯描述了一个为莎士比亚时代的就餐者们所司空见惯的事件:你饮毕最后一口酒放下酒杯时,惊恐地发现林内剩余物中躺着一只死蜘蛛。从此,酒在你的记忆望就留下了有毒的印象。然而酒本身并无变化,只是你关于酒的知识变了。可见,一个人的知识会改变他对世界的看法。我们知道了什么,会改变我们怎样去看问题,现在,轮到遗传学成为酒杯中的蜘蛛了。一连串遗传学方面的发现正在改变人们看他们自己,以至看人类状况的方法,当克林顿的婚外恋被公开揭露的时候,评论者们认为,是克林顿这样的"…  相似文献   

4.
《科学之友》2008,(10):136-136
欧洲科学家发明出一种能品酒的电子舌头,这种巧妙的新发明能帮助人们很地区分出酒的品种,辨别出酒的好坏。“电子舌头”将在酒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上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它由6个传感器构成,这些传感器能侦测出某一品种酒的典型特征。和人的舌头一样,电子舌头对酸、甜、苦、辣、咸5种味道十分敏感,它通过对酒中这5种成分的测定,能轻松判定出酒的种类和年分。  相似文献   

5.
一日,同事带着一位衣着怪异的老人同我认识。这人是大名鼎鼎的"戒烟狂人",长治市太行技校退休干部卓祥表。我也在他的万人签名簿上签了名。卓祥表1931年生于浙江奉化松泰乡的一个农民家庭里。烟、酒、赌夺走了他父亲的志气、灵气和憨气,使他过早地离开人间。刚识世事的小祥表,又亲眼目睹了邻居老伯因吸烟失火而被活活烧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法国某公司的一位酿酒师向我解释了洋酒知识。他侃侃而谈,把我带进了酒的世界。在一片酒的浓香中,我领略了白兰地、威士忌、葡萄酒的奥妙。  相似文献   

7.
<正>侯玉祯自小跟随祖父侯四宝学习雾酒疗法,然而成年之后的他并没有像父辈们一样给人看病,他到了和顺煤管局上班,像普通人一样娶妻生子过起了朝九晚五的生活。一次在山里教书的妻子跟他说,班上一个孩子的父亲在放牛时摔断了腿,家里人正急着借钱借车想去几十里外的县城住院,问  相似文献   

8.
鬼迷心窍     
我们可能会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唉,我已经戒了很多次酒,但还是没戒掉。医生已经警告了我多次,说我那个可怜的肝脏再也受不了酒精的折磨了。其实,我也知道酒喝多了对身体不好,但我就是抵抗不住美酒的诱惑。” 我们可能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些人(特别是作家、诗人等文字工作者)经常在吞云吐雾中才能完成他们的工作。如果要让他们戒烟的话,他们通常就会说:“要是离开了烟,我就会失去创作的灵感和生活的乐趣,那不就等于是要了我的命吗?” 我们可能还经常看见这样的报道:某某人原本事业顺利、家庭美满,后来却因为吸食海洛因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而且还因为购买昂贵的毒品而造成倾家荡产,他本人也因吸毒被折磨得不成人样。 这些对烟、酒、毒品等上瘾的人到底是怎么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明白当瘾君子会其害无穷,但是他们要么就压根不想戒瘾,要么就戒不掉。这些人都已经“鬼迷心窍”。 医强意志能抽回吗? 我读大学时的遗传学老师原来是个嗜烟的痛君子,那时他平均每天都要吸30多支烟,他对我们说,吸烟是他年轻时养成的嗜好。开始吸烟比较少,后来发觉吸烟后精神特别好,思想也特别活跃,就越吸越多,这样就不知不觉吸了20多年。这个嗜好给我的这位老师带来了很多麻烦。更为严...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手中常摇一把鹅毛扇,其实,那不是真正的鹅毛扇,而是一把鹰翎宝扇. 传说诸葛亮家里是做卖酒生意的.有个白胡子老人经常来他家里喝酒,一日三餐,餐餐不落,喝得差不多的时候,总要谈一段兵书战策.那时诸葛亮14岁,听了白胡子老人的讲解,就像着了迷,半天也醒不过神来.老人还有个习惯,临走时总要打一壶酒拎回家去. 时间长了,诸葛亮就觉得白胡子老人来历不凡,对老人很是尊敬.有一天,白胡子老人又来到店里喝酒,诸葛亮就拿着酒走到他面前说:“老爷爷,您天天给我们讲故事,小辈敬您几杯!”白胡子老人哈哈大笑也不推辞:“好!”就开怀畅饮起来.  相似文献   

10.
无字书     
安安静静,随随便便,东一句,西一句地闲聊,一瓶酒,一些凉菜——那天晚上就是这样的。准确点说,是这样开始的。 “天才的个人发明家在小说里很多,比生活里多得多,”梅可夫用叉子叉着一个小蘑菇,说道。“不过,生活里毕竟还是有的。” 我点了点头。的确,如果生活里根本没有这种人,那么小说的形象又从何而来? “有又怎么样?”我问。 “我的舅舅就是一个这样的天才。”梅可夫表情沉郁地斟满了两个酒杯。“我过去没有说起过他吗?对,没说过。他,你猜怎么着,发明了一部时间旅行机,干,为了你的健康!”  相似文献   

11.
<正>一桩令人匪夷所思的惊天案件,对枪支泛滥、罪案频发的美国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当地时间2003年8月28日下午2时28分,一个名叫布里安·威尔斯的中年比萨饼送货员走进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伊利市的一家PNC银行。他左手拿一根短手杖,身穿的T恤衣领下有一个奇怪的鼓起。46岁的威尔斯已有些秃顶。他递给银行柜员一张字条,上面写着:"集合所有知道接入码的人员到金库,尽快往袋子里装25万美元。你们只有15分钟时间。"  相似文献   

12.
现代生物技术在突飞猛进,但是作为微生物领域的开创者——巴斯德的重大影响没有改变。只要看看他的经历,我们就会明白他是一位多么重要的科学家了。法国里尔是一个酿造业发达的城市,在这里,巴斯德掀起了一场关于微生物的轩然大波。一天,当地的酿酒商来求巴斯德,说几个月来,他们适的酒突然一下子都发酸,一桶一桶地倒掉,眼看他们的厂子就要倒闭了,请巴斯德务必救救他们。  相似文献   

13.
英国惩罚力度大2006年7月,英格兰格拉斯特郡的一家餐馆被一位40多岁的妇女告上法庭。原因是这位妇女在餐馆就餐时,因为吃了羊肉而出现过敏,并引发其他病症,导致半年内不得不在家中休养。最后,这家餐馆被罚45万英镑,饭店也因无力负担这笔巨额罚金而宣布倒闭。英国的《食品安全法》十分严厉,一般违法行为根据具体情节处以5000英镑的罚款或3个月以内的监禁。如果销售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食品或致人健康损害的,将处以最高2万英镑的罚款或6个月监禁。情节十分严重的,当局会对违法者最高处以无上限罚款或两年监禁。经营食品行业的人如果受到其中任何形式的处罚都会被记录在案,通常会导致他无法向当局申请扩大经营规模,另外,由于银行方面的记录,经营者今后也很难向银行贷到更多的款项。  相似文献   

14.
无处不是酒     
祭祀中不可少了酒古代中国把祭祀视为生活中的大事,祭祀的内容颇多,如祭天地、祭山川、祭鬼神、祭社稷、祭祖先等,都离不开酒。酒未问世以前,古人用水、用血上供,那时以水当酒,称为“玄酒”。古人学会酿酒后便用酒祭祀。最初,酒是专门用来敬神、祭祖的。这是基于“祭,祭先也,君子有事不忘本也”的思想,此语出自《礼记·贡礼》。古人云:“凡祭,皆祭所造食者。”可见古人对制造饮食的人很尊敬,在《周礼·膳夫》一书中有“礼,饮食必祭,示有所先。”  相似文献   

15.
脑银行     
王凡 《大自然探索》2001,(11):12-12
有这样一个银行,存在那里的东西是得不到利息的,就是连本金都无法退还。这个银行的工作人员希望更多的人将他们最宝贵的东西──大脑存进去,这就是“脑银行”。 位于哈佛大学麦格里医院的脑组织研究中心,就是一个“脑银行”。这个银行里所存的东西是人的大脑,而不是金钱。 数十年来,“脑银行”一直在不懈地寻找他们的“客户”,希望并鼓励人们死后将自己的大脑存入他们那里,尤其特别欢迎那些患脑病的人将自己的大脑送上门。对于此事,“脑银行”是非常认真和严肃的。 很多人绞尽脑汁地猜测为什么“脑银行” 对收集人脑如此感兴趣,如…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把喝酒的人分为"酒仙"、"酒圣"、"酒鬼"、"酒徒"等等,能够像李太白那样"斗酒诗百篇"的毕竟只有少数,称得上"酒仙"、"酒圣"的也着实不多。大多数喝酒的人只是具有"酒鬼"、"酒徒"的资格罢了。俄罗斯人喜欢喝酒是全世界闻名的,俄罗斯酒鬼也是同样全世界闻名的。在克里米亚,和林荫道、小树林、沙滩相互映衬的,经常就是晃晃悠悠自言自语的醉鬼。地上经常也有砸碎了的酒瓶子,都是醉鬼们喝完酒随手乱扔的。有时候晚上在街上散步,总能看见一大帮男男女女拿着酒瓶子在月光下唱着歌、跳着舞、纵酒放诞。  相似文献   

17.
<正>保罗·沃尔夫凯勒(1856年-1906年)是一位业余数学家。他生于德国的达姆施塔特,父亲是一位富有的银行家。在他父亲死后,沃尔夫凯勒成了一名药师。后来或是为了在精神上寻找寄托,又或是他在神奇的数学世界中得到了快乐,总之他决心研究数学,并设立了沃尔夫凯勒奖。保罗·沃尔夫凯勒进入大学攻读数学专业。求学期间,他痴狂地迷恋上一个漂亮女子,开始狂热  相似文献   

18.
如此皇帝     
明朗的正德皇帝,在史家笔下贬多于褒.说他是个逍遥之君,享乐皇帝.其实,在明代历朝诸帝王中,正德皇帝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他在位时,常常离开京城,一走就是几个月甚至长达一年.而住在京城期间,他又常常打破祖宗留下来的种种礼仪的束缚,另搞一套.对于他的这些"越轨"的举动,臣僚们抵制不和他合作,他就撇开这些人,而宠用亲信的军官和宦官.对于有主要行政责任的内阁,在他眼里不过是一个传递消息的机构而已.  相似文献   

19.
不会饮酒的人,如果经常饮点酒,经过一段时间,的确能够多饮一些,但能够增加的数量十分有限,而有一部分人却好象是天生会饮酒似的,喝较多酒也不会醉,即使是醉了,也只是脸色发青。还有一部分人却是酒量极小,即使嘴唇沾一些酒,也会满脸通红,甚至出现心跳加快、气喘,头晕等现象。人们的酒量为何会相差如些悬殊?  相似文献   

20.
胖瘦天注定?     
<正>身材是胖还是瘦,不光是吃的问题,科学家正在探索其中的奥秘。我的一个朋友是那种大多数人都会妒忌的人。他一顿晚餐可以吃三个人的食物,但体格仍然雷打不动地保持纤细。他一周只打一次网球,但若让他参加半程马拉松,他会比那些苦苦训练了好久的人还要快地跑完整个赛程。有一次他去做了全身扫描,随后被告知他的体内和皮下的脂肪低到前所未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