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一)奉化县溪口区广大干部群众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中,大搞科学试验,积极推广水稻根外施肥,通过喷施,一般都有显著增产。一九七五年亭下公社徐家埠大队科技组28亩早稻喷施1~2次与不喷亩产相差60斤,溪口公社沙堤大队第五生产队试验每亩增产120斤,棠云公社西江四队试验增产105斤。畸山公社任宋大队第五生产队试验每亩增产161斤,东岙公社东岙第一生产队试验每亩增产76斤,溪  相似文献   

2.
绍兴市合作公社小坛大队在绍兴市种子公司支持下,去年杂交玉米丹玉6号春季制种又获得大面积高产,49.4亩制种面积平均亩产434.95斤,比1981年每亩增产86.81斤,比一般大面积制种田增产三,五倍;发芽率也达97.72%,比1981年提高3.63%,纯度达到98%以上。其中6队15.9亩平均亩产  相似文献   

3.
十里铺大队地处温黄平原。1977年晚季杂交水稻种植441亩,占晚稻总面积的51.6%,平均亩产858.5斤。全大队晚稻853亩,平均亩产820斤,比1976年晚稻亩产708斤每亩增产112斤,比历史上最高的1974年每亩增产67斤。由于种植了杂交水稻,使1977年晚稻的产量超过了当年早稻的产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一季跨过了纲要。  相似文献   

4.
我县杂交水稻的生产,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策的指引下,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全县从1976年杂交水稻生产示范115亩,1977年发展到24,224亩,其中晚稻22,093亩。从各地实收结果看,去年全县大部分地区获得较大幅度的增产,据252个单位5,261亩统计,杂交水稻亩产768.8斤,比早金凤平均亩产688 9斤增产11.6%,亩产1,000斤以上的有245亩,超“纲要”有11,488亩,单位产量最高的仙降区阁巷公社1大队11队1.1亩,平均亩产1,183斤,红旗公社一桥大队2队10.0了亩,平均亩产1,080斤。全县杂交水稻100亩以上丰产片38个单位,其中37个单位获得增产,1个单位平产。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弥渡县牛街公社、德苴公社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坚决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一九六八年在海拔1,340—1,490米的河谷地区,栽种二季水稻、一季蚕豆的一年三熟试验获得成功,平均亩产高达2,765斤;一九六九年扩大试验,平均亩产2,217斤;一九七○年在总结前二年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获得亩产3,000斤的高产纪录。大苴菁二生产队7亩早稻平均单产1,645斤,8亩晚稻平均单产936斤,蚕豆亩产443斤,  相似文献   

6.
辛江公社新丰大队太平生产队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全面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走多种高产多收的路子,改变了低产后进面貌,促进了全年粮食高产,1976年69亩春粮,总产达到25446斤,平均亩产365.5斤,单产、总产都比1975年增产54%以上;59亩早稻,总产达到49932斤,平均亩产829.2斤,比1975年增产15.3%;67亩连  相似文献   

7.
连晚杂交稻秧田抽行留苗,是夺取晚稻高产的一项新技术。龙泉县城郊区1981年推广395亩,去年又推广910亩,占连晚迟插秧田50%面积,均获显著高产。它的好处是:一、产量高。如大沙公社抽行留苗81年218亩亩产782斤,比拔插秧每亩增产170至280斤,去年282亩,占连晚秧田91%,亩产  相似文献   

8.
科技图片     
诸暨县南山公社快乐大队是全省杂交稻亲本繁种单产较高的单位。去年,他们在前年高产的基础上,繁育珍汕97A80.21亩,总产25616斤,亩产达319.4斤,比前年每亩增产85.4斤,增长36.5%,其中一块3.51亩,亩产高达410.83斤。同时他们繁育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摸索棉花高产途径,我们在湖南经验的启发下,于1973年在本区市场公社小田大队第四生产队试种双季棉,面积0.617亩,折亩收皮棉227.8斤,比该队单季丰产地亩产175.2斤增收30%,比该队平均亩产133斤增产71.3%。所谓双季棉,就是在同一地上种植早晚两季棉花,其种植方式与双季间作稻类同。本区常年无霜期252天,从3月中旬起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0℃以上,初霜一般在11月底出  相似文献   

10.
今年十里铺大队的春粮获得了好收成。全大队397.4亩麦子,平均亩产420.8斤。早熟三号372.11亩,平均亩产422.6斤;其中13.2亩,平均亩产611斤,最高的一丘1.45亩,亩产666.5斤。裸大麦干11425.36亩,平均亩产391.8斤。其中1.27亩平均亩产500斤,比历史上最高的1972年每亩增产62.8斤。他们的主要经验是:  相似文献   

11.
东阳县虎鹿公社农科站三块共4.13亩“两旱一水”三熟高产试验田,去年平均亩产春粮632.2斤,早稻1189.4斤,杂交玉米1266.9斤(玉米折稻谷平均亩产1583.6斤),合计三熟平均亩产为3092.6斤,最高的一块,平均亩产3146.9斤。比1978年增产48.7斤。这三块试验田,是由县委、区委、公社党  相似文献   

12.
龙泉县兰巨公社根据山区特点,利用山垅田进行杂交稻夏季配制汕优六号制种生产,至今已有六年。在这六年来制种质量年年提高,产量节节上升,面积由1977年的321.6亩扩大到去年的766.3亩,产量由1977年的每亩72.7斤上升到去年的318.5斤。其中全社亩产超  相似文献   

13.
“京引15”是个中熟糯稻品种,于1969年引入我县。经过几年来的多点试种,表现早熟、高产、适应性广和抗病力强等特性,一般亩产500~600斤,比原有的糯稻品种增产1~2成。如我县良种场三年大面积种植,亩产524.6~535斤,其中最高的亩产达到720斤;城郊公社山河大队1972年种植31亩,平均亩产525斤,最高亩产718斤;海拔500公尺的双峰公社榧坑大队种  相似文献   

14.
“竹科二号”是舟山地区农科所于1972年用竹莲矮与科矮13杂交,1975年定型。三年来试验试种结果表明竹科二号是一个多穗、大粒、出米率高、米质好、抗稻瘟病能力较强、产量高的品种。1976年全区推广面积约一万亩,1978年将继续扩大推广。产量表现经过连续三年来的比较试验,竹科二号平均亩产942.6斤,比广陆矮四号平均亩产877.6斤,平均增产7.4%,增产幅度为5.4~9.4%,1976年地区13个点联合试验,结果有12个点增产,平均亩产947.9斤,比广陆矮四号平均亩产879.1斤,平均增产7.8%,各地试种结果,  相似文献   

15.
许村公社永福大队,1972年粮食生产在1971年亩产1728斤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跃进。全大队2483亩粮地,平均亩产1950斤,比1971年增产222斤,总产提高12.8%。其中春粮、早稻、晚稻亩产分别比1971年增产18—20%。在19个生产队中,有10个生产队粮食亩产跨过了双千斤。在粮食生产获得持续大幅度增产的同时,络麻总产比1971年增产28%,蚕茧总产比1971年增产  相似文献   

16.
1959年我省玉米生产和其它粮棉一样,在1958年大跃进的基础上,又获得了全面大丰收,全省平均亩产317斤超过1958年单位面积平均产量,并涌現出大批的大面积丰产和高額丰产奇迹)如太谷超英公社6921亩土地,平均获得亩产1489斤,晋城巴公公社2021亩,平均亩产829斤,其中22亩高額丰产地,亩产1572斤,这些高額丰产的获得,其植株密度每亩均在2400株以上,經驗証明:合理密植是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中心环节,如何进一步发揮密植的增产作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植株密度,探索玉米密植增  相似文献   

17.
技术与市场     
绍兴市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有18个乡172家农户,在243.5亩稻田养鱼取得较好的效果。亩产一般在20至50斤之间,最高的上百斤,而且养鱼的比不养鱼的稻谷每亩增产35斤,取得稻鱼双得的成效。实践证明,稻田养鱼大有可为,既能增加淡水鱼的产量,又能促进水稻的增产。稻田养鱼一是本小利大,家家户户都可养,春天只要花几元钱的鱼种费,放养四至五个月便可收入几十元,高的可达上百元。二是放  相似文献   

18.
高树洋芋又名高树山西,是缙云县大洋农民从山西洋芋中选育而成。历年来,表现高产、抗病、优质,深受缙云、青田、永嘉、仙居、永康等县社员欢迎。缙云县前村公社前村大队农科队1979年试验,2.92亩高树洋芋平均亩产4074斤,比0.6亩克新1号每亩增产28%;1980年试验,  相似文献   

19.
一、两省杂优稻的生产及科研进展。1976年湖南省推广杂优稻占全国1976年推广面积的65%。全省每一个县都不同程度地试种了杂优稻。绝大多数比当地当家常规种增产。据统计,全省双季晚杂优稻平均亩产610斤。比常规种一般都能增产150—200多斤。该省过去双季晚稻的亩产水平一向比较低,1975年全省双季晚稻平均单产仅为350斤,对比之下,显得杂优稻的增产幅度就更大了。  相似文献   

20.
“宽行密株”是广东省近年来在水稻种植技术上一项重要改革。去年,我们与红心农科队一起,在晚稻生产中进行了宽行密植的试验考查,取得了可喜的增产效果。现将试验考查结果简介于下:综观六个不同密植规格的对比试验结果,以6×2.5为最好。从产量状况看:4×3亩产405斤,5×3亩产436.7斤,6×2.5亩产467.6斤。6×2.5比4×3增产15.5%,比5×3增产7.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