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几个基本概念建筑是艺术,是为解决人们的生活、生产及精神等方面的活动而营造房屋和构筑物及他们的羣体的艺术。因此它与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是有所不同,建筑艺术除了对人产生美感,增加人们的精神感受外,还有它主要的一面,卽满足人的生活、生产等活动要求,有它使用的一面;另外建筑的艺术性是通过建筑实体表现出来,它的艺术形式的产生是建立生物质技术的基础上,如结构、材料等。所以我们说建筑具有二重性,卽有物质功能的一面,又有艺术的一面,创作的过程也是综合解决这两个方面的过程,忽视  相似文献   

2.
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的一种重要物质手段,它不仅在数量上制约了建筑的发展,而且还能深刻地影响着建筑艺术、建筑结构和施工技术。建筑防水材料亦是如此,当传统的屋盖发生变革,出现新型结构时,旨在完善这种结构的防水材料和防水技术便应运而生。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设计、试制并推广应用较好的防水材料。而随着防水材料的发展,性能更好的多功能新  相似文献   

3.
建筑首先是一种物质资料产品,它是为满足人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需要而建造的。“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人们利用建筑物质进行劳作。生活和展开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活动。人类从原始的穴居--半洞穴式已发展至当今社会的楼堂阁宇。同时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材料的日益更新,以及人们对自己赖以生存、寄居场所要求水准不断提高,建筑学开始在实用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建筑艺术。建筑具有物质产品和艺术产品两重性。在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艺术的再升华,受建筑功能、…  相似文献   

4.
安徽教育学院艺术楼建筑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彤阳 《工程与建设》2010,24(3):314-315,353
艺术教育建筑作为高校教育建筑的一个较特殊的实体存在,它并非是一种纯艺术,需要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即作为建筑它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主要场所,同时作为“艺术试验品”它是高校场所精神的主导空间,体现出它作为艺术的一面,表现出建筑艺术。文章介绍了安徽教育学院艺术楼设计理念,如何依据其特有的场地环境、城市背景而产生的功能、造型等设计。  相似文献   

5.
陈灿贤 《科技资讯》2010,(10):66-66
建筑环境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制造具有一定思想情操的环境氛围,使它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从而让人们情景交融地得到喜悦,有益身心健康。色彩是依赖于建筑实体,是能够表现出建筑环境的重要手段。色彩设计表现出设计者的构思理念,给人们带来美学的追求,唤起人们的联想。色彩在环境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桑雪 《科技信息》2010,(15):311-311,376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建筑是人类将自然界改造得符合自己的需要而做出的一项重要文明成果之一。然而建筑成为审美的对象,却是一个历史的产物,有它那从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过程。最初的建筑仅仅是基于实用的目的而营造的,是遮风避雨、防寒御兽的简陋住所。只是随着物质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建筑才越来越具有审美的性质,但从总体来说,建筑仍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这也是它与其它艺术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湖湘传统民居建筑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古民居建筑其魅力除建筑造型、建筑功能外,还在于通过建筑装饰形成了与其它地域不同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功能实用性与艺术装饰性相统一;朴实简洁的装饰特色;浓郁的楚巫神秘风韵;天然的湖湘乡土气息;浪漫的写意情趣.传统的民居建筑装饰,是湖湘传统建筑最具有艺术特色的部分,它永恒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彰显湖湘厚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传统资源怎样转换为一种当代的建筑实物存在,既需要寻找到传统建筑形式上的当代因素与材料,搞术上的当代运用及拓展,又要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功能迭到与当代生活方式的契合。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建筑与文化”成为20世纪以来现代建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在阐述地域文化内涵和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与表现的基础上,就建设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以期对我国建筑设计吸收地域文化要素并促进我国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从而体现建筑艺术的个性化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建筑材料与建筑空间艺术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试图从建筑空间的角度对材料的文化价值提供新的理解。为此通过分析传统与现代建筑中有关材料与建筑空间艺术表现的关系,剖析了现代建筑中材料的运用对建筑空间艺术表现的重要性以及建筑材料发展的动力。并探讨了有关材料与建筑空间艺术表现的新视角和新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建筑就成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但艺术与技术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不断提高的今天,这对矛盾显得尤为突出。文章阐述了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关系,提出了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两者结合的必要性以及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探讨虚拟现实动画技术对徽雕艺术进行仿真、再现,研究建筑动画虚拟现实技术对徽雕古建筑进行修复保护,在数字化保护的基础上,去挖掘徽雕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分享它所蕴含的丰富价值,使其真正成为人们可以"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建筑作为社会的一种物质产物,其精神意义植根于文化传统,植根于乡土文化的土壤之中。技术则是一种解放的力量,它不仅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技术作为影响建筑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每一次变革都开创了一个辉煌的建筑时代。高技术是指“当前正在迅速发展的,处于发展前沿并在应用手段与方法上还在探索阶段的各项新兴技术,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在建筑中对高技术的追求,就是其技术的进步性、材料的先进性和功能的合理性。建筑具有文化与技术的双重性,是技术与文化的统一。建筑的文化范畴具有艺…  相似文献   

13.
城市雕塑艺术是立体的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它是建筑环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城市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表现,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应该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4.
对于建筑特有的艺术质量和精神功能,这就象音乐或抽象造型那样,也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使得建筑的审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如今传统美学强调的一系列原则正逐渐被解构主义全盘否定,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兴起,使人们开始对自身的建筑传统文化展开了深刻反思,建筑的多元化,多样化,民族化问题开始引起了人们广泛兴趣.文章就建筑艺术的形式美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鸟巢"视觉形象在奥林匹克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林匹克视觉形象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标志和艺术表达,在传播奥林匹克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建筑的视觉认知和视觉感受而言,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地标性建筑的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以它特有的标志性、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建筑艺术特点,无疑成为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物质载体和视觉形象,同时,"鸟巢"对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等都发挥了作用,为奥林匹克运动文化谱写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6.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和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其中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美英 《科技信息》2007,(9):138-138
在多数人的认识中,北京故宫、江南园林、乌镇街道、水乡民居等传统建筑是属于建筑艺术的,国家性的、纪念性以及标志性的建筑也被认为属于建筑艺术。那些为解决实际的物质功能要求而建造的住宅、公寓、厂房以及围墙和大棚`等大众建筑,它们的艺术成份却被大多数人忽略了。  相似文献   

18.
在伊泽尔的视野中,传统解释规范将艺术作品作为体现真实的完美形式,常常试图挖掘出作品的背后意义,以期找到蕴含本文真实意义的“次本文”。这种犹如将作品吸干以后,再将本文当作“空壳”扔掉的做法,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作品的损害。现代生活的多样性使艺术对真实的表现已力不从心;而现代艺术则从实践上否定了“译解作品”的可能。传统的解释规范虽然已经日暮途穷,但是它的回光仍然笼罩着整个艺术批评,于是解释本身呈现为一种普遍性,人们将对艺术表现真实的解释任务留给了解释,解释也就由手段上升为目的,成为解释自身。将传统解释规范运用于非古典艺术、非古典艺术就会无一幸免成为颓废的产物,因此最  相似文献   

19.
全寿命周期费用与绿色建筑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建筑全寿命周期费用的组成及绿色建筑经济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从全寿命周期费用的角度来考察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改变人们用传统的经济观和价值观对绿色建筑"高成本"的片面认识,使开发和保护绿色建筑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20.
论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材料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宇 《科技资讯》2007,(1):140-141
21世纪兴起的现代材料艺术,是集合多种物质形态、肌理、空间效果和材料质地进行创作的一种艺术活动。它拓宽了材料在艺术创造中的空间地位。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从而也赢得了广大服装设计师的青睐,成为当今时尚潮流中最有魅力的一种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