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煤矿粉尘影响矿井安全生产,威胁职工身体健康,是煤矿五大灾害之一。本文阐述了目前国内尘肺病的现状和严重性,介绍了煤矿粉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对现有的综合防尘技术措施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现代主要的综合防尘自动化技术,提出了粉尘防治的综合治理方法和管理措施,降低空气中的粉尘浓度,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  相似文献   

2.
对芙蓉矿务局白皎煤矿20112回采工作面的水力疏松提高煤层透气性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效果进行了现场考察,主要研究了水力疏松对工作面回风风流瓦斯浓度以及措施后的钻屑指标的影响,考察结果表明:措施过程中工作面回风风流瓦斯浓度升高18~47%,工作面生产时瓦斯涌出量下降20.5~50%.风流中粉尘浓度下降60~90%.这表明水力疏松措施能有效地释放采场前方煤体的弹性能量和瓦斯,不仅防治了回采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而且对防治工作面瓦斯超限和降低风流粉尘浓度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是防治回采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瓦斯超限和粉尘的一项综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机立窑粉尘污染源问题,针对立窑水泥厂除尘这个难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立窑水泥生产工艺的概述,介绍了水泥厂主要产尘源的防治方法,既要采取使生产过程中不产生粉尘的治本措施,又要采取粉尘产生后通过治理的治标措施,并提出了粉尘治理的原则,对于改善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ESP电场中高质量浓度区粉尘气流的强制收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电除尘器实际收尘效率偏低的问题,探讨了提高电除尘器收尘效率的相关措施.通过电场粉尘传输模型的数学解析和断面质量浓度实测,表明电场中粉尘分布存在质量浓度梯度,愈靠近极板质量浓度愈高.在电除尘器收尘极板末端用吸风口强制收集高质量浓度粉尘气流,对强制收集的高质量浓度粉尘气流采用高效布袋处理或循环至入口进行二级处理,可以显著降低电除尘器出口粉尘排放量.同时强制吸风可以显著改善由于振打清灰造成的粉尘二次飞扬.对等速吸风口流函数的分析,揭示出吸风高度与收尘效率之间的数学关系.  相似文献   

5.
蒙永军 《科技信息》2013,(26):373-373
本文讨论了采掘工作面粉尘的构成和各因素对工作面粉尘生成的影响,介绍了各种粉尘防治技术及其效果,并提出了形成工作面粉尘的主要根源——截割粉尘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创粉尘防治的新思路、从根本上降低工作面的粉尘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煤矿井下自动化水幕的应用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  刘亚敏  曹顺周 《科技信息》2008,(18):315-315
介绍了义煤集团曹窑煤矿矿井防尘的方法和措施,通过在运输大巷,主要进风巷,安装自动水幕装置,有效降低了矿井粉尘浓度,矿井作业环境得到了改善和治理。  相似文献   

7.
指出粉尘的静电积累和放电是粉尘爆炸的主要起因:简述形成粉尘爆炸的条件及防止粉尘爆炸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粉尘的产生、扩散、危害和治理与机电设备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得出机电设备和粉尘的复杂耦合作用关系。煤矿生产的需求和机电设备的运转是产生粉尘的主要作用力,高强度的井下作业产生了大量的粉尘,对机电设备造成了严重影响和损害,同时机电设备是粉尘治理措施的实施者和受作者。通过分析对机电设备和除尘措施的选择和搭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煤矿机电设备与井下作业点粉尘的产生、扩散、危害和治理的相互作用分析,得出机电设备和粉尘复杂耦合作用关系。煤矿生产需求和机电设备运转是产生粉尘的主要作用力,高强度的井下作业产生了大量粉尘,粉尘对机电设备造成了严重影响和损害,同时粉尘治理措施的实施需要机电设备的参与。通过分析对凉水井煤矿机电设备和除尘措施的选择和搭配提供理论依据,只有将粉尘治理与煤矿生产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环境治理与生产增效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李拓  曹德菊  郭凯 《科技信息》2009,(31):J0313-J0313,J0310
本文针对施工期和运营期的不同特点,列举出了一系列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主要包括施工期扬尘污染,运营期的粉尘废气污染、有组织排放及无组织排放和事故排放的预防措施,切实可行的降低了水泥厂对周边大气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热管空气预热器在动力锅炉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析了热管空气预热器的传热特性和抗低温腐蚀能力以及防积灰能力,提出了控制低温腐蚀和减少积灰的有效措施,为热管空气预热器在中、小型工业锅炉和动力锅炉以及各种工业窑炉上推广应用提供了可行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选煤厂转运点除尘方案模拟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选煤厂皮带转运点粉尘污染提出有效治理措施,需要对除尘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设计。以准能公司选煤厂为例,对其生产工艺系统和转运点污染机理进行了分析。基于此,提出了两种可行的转运点粉尘治理方案。采用气固两相流理论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两种除尘方式的控尘机理,比较了两种除尘方式的除尘效果。结果表明:单独设置导料槽的除尘方式无法消除转运点落料产生的正压,因而不能抑制转运点处的粉尘逸出;若配合适当型号的除尘器,可在转运点处产生合理负压,可有效地控制转运点处的粉尘逸出。根据该研究结论,选择了优化除尘方案,为选煤厂的粉尘治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毛煤仓仓顶粉尘污染提出有效治理措施,需要掌握毛煤仓仓顶落煤过程粉尘析出机理、逸散规律。以准能公司选煤厂毛煤仓仓顶为例,对准能公司选煤厂仓顶的生产工艺系统和尘源进行了分析。采用大型流体计算软件FLUENT和自编程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论证了选煤厂毛煤仓仓顶粉尘发生机理、逸散规律。研究发现,毛煤仓仓顶粉尘污染主要是由皮带牵引风流、落料诱导风流和空气冲击波风流造成的。基于该研究结论,提出了选煤厂毛煤仓仓顶粉尘控制和治理措施,为选煤厂的粉尘治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毛煤仓仓下粉尘污染提出有效治理措施,需要掌握毛煤仓仓下落煤过程粉尘析出机理、逸散规律。以准能公司选煤厂毛煤仓仓下为例,对准能公司选煤厂仓下的生产工艺系统和尘源进行了分析。采用大型流体计算软件FLUENT和自编程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论证了选煤厂毛煤仓仓下粉尘污染机理。研究发现,毛煤仓仓下粉尘污染主要是由皮带牵引风流、落料诱导风流和空气冲击波风流造成的。基于该研究结论,提出了选煤厂毛煤仓仓下粉尘控制和治理措施,为选煤厂仓下的粉尘治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毛煤仓仓顶粉尘污染提出有效治理措施,需要掌握毛煤仓仓顶落煤过程粉尘析出机理、逸散规律。以准能公司选煤厂毛煤仓仓顶为例,对准能公司选煤厂仓顶的生产工艺系统和尘源进行了分析。采用大型流体计算软件FLUENT和自编程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论证了选煤厂毛煤仓仓顶粉尘发生机理、逸散规律。研究发现,毛煤仓仓顶粉尘污染主要是由皮带牵引风流、落料诱导风流和空气冲击波风流造成的。基于该研究结论,提出了选煤厂毛煤仓仓顶粉尘控制和治理措施,为选煤厂的粉尘治理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纺织厂除尘系统中,粉尘爆炸将会造成很大的危害,除尘设备的防爆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国内新研制的复合式圆筒除尘设备的结构和采用的防爆措施,并进一步分析和测试了设备的性能,结果表明:该设备占地面积少、除尘效率高、耗电较省,而且同其它纺织除尘设备相比有更好的防爆安全性。文章还提出了几点建议,这对于纺织厂除尘系统的设计和设备的选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粉尘检测数据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粉尘数据的收6集、数据的标准化与标定和求传递闭包以及动态聚类的模糊聚类方法和程序,为分析粉尘产生的根源及其影响因素、为减少截割粉尘,进一步降低工作在粉尘的浓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根据煤矿井下采掘粉尘的特性及其危害和对井下空气污染的状况,详细分析了煤矿井下德主要尘源和尘量分布,提出针对井下采掘各产尘源的治理措施。并对煤矿井下的防尘管理做了科学的展望,通过对粉尘污染的治理,改善煤矿工人的作业环境,实现清洁生产,降低矿工职业病发病率,提高煤矿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光学系统的月尘防护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学系统能否在月面有效工作,与其对月球尘埃的防护性能有直接关系。粘着在高精度光学表面的细小月球尘埃造成光的散射和热辐射,从而影响成像质量。系统介绍了光学表面的各种防尘和除尘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讨论了月尘防护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磁黄铁矿尘在施工现场人体呼吸道的沉积规律,以安徽某金属矿采样巷道磁黄铁矿矿样为研究对象,运用Fluent等软件,建立人体呼吸道三维模型,对不同作业区域运输和铲装2种不同工艺流程下、不同质量浓度的磁黄铁矿尘在人体呼吸道的颗粒沉积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呼吸强度、不同工艺、不同粒径下的磁黄铁矿主要沉积在人体的咽喉以及气管部分,当矿尘粒径大于5.456 μm时,即作业人员在巷道中距离风口较近的作业区域作业时,矿尘将全部沉积在人体呼吸道中。人体呼吸道的总颗粒沉积率随颗粒质量浓度的上升出现先下降而后波动稳定的规律,随颗粒粒径与呼吸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距运输巷道风口越远总沉积率越小。基于磁黄铁矿尘在人体呼吸道沉积规律及实际工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