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0 毫秒
1.
本文考虑一个单制造商和两个互补性供应商所构成的装配系统,当市场需求随机时,制造商采取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方式来转移零部件的库存风险并决定零部件的批发价格,两供应商需要在市场需求真正到来之前自行决定各自的零部件生产量,并承担相应的库存风险.本文假定供应商存在高成本和低成本两个类型,利用斯坦伯格博弈和纳什均衡研究了当供应商生产成本信息不对称和对称这两种状态下的生产与定价决策,分析供应商成本信息共享的价值.研究表明,高成本供应商在信息对称时的均衡收益大于信息不对称时的均衡收益,愿意共享信息,而低成本供应商在信息不对称时的均衡收益更大,并不会自愿共享成本信息;供应商成本信息共享对制造商和供应链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2.
非对称需求信息条件下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是供应链运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信息不对称问题广泛存在于供应链之中.面临低市场需求的零售商有可能夸大真实的市场需求以获得更多的产品供应.运用信号传递博弈理论研究了供应链中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共享需求信息的机制,得出了零售商可以通过采购价格向供应商传递真实的市场需求信息的条件,结果表明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信息共享的关键在于分离均衡的存在,分离均衡使得供应商能够得到足够的信息量借以识别零售商的市场预测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数量价格折扣的非对称信息供应链协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供应链关系中各个经济体与最终市场的接触程度不同,造成各级供应商之间关于市场需求信息的不对称。以S tacke lberg模型为基础,研究短生命周期产品二级供应链的协调问题。设计制造商占主导地位的供应链中基于价格折扣实现信息共享的协调机制。通过比较价格折扣机制协调下各方的收益,证明数量价格折扣不但能促使零售商传递信息,还可以提高供应链整体收益和满足市场需求。上述结论表明通过有效的价格折扣机制可以促进供应链协调、降低零售商市场风险和减少产品短缺现像,有利于整个社会福利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为了研究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的影响,文章针对供应链中制造商与两个供应商不同的信息共享方式,分别建立基于随机需求的制造商定单最优分配的数学模型,对于这些不等式约束的极值问题,用Kuhn-Tucker方法求出解析解,并用仿真分析比较这些模型,研究发现,信息共享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提高了供应链的效率,但是成本较高的供应商并没有从此获益。  相似文献   

5.
一种简单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模型分析的方法,研究一种简单供应链即一个供应商和n个零售商的两级供应链之间的需求信息共享所产生的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共享可以减少供应商的存储水平,降低供应商的期望费用。  相似文献   

6.
综合考虑两层供应链中的横向技术溢出效应和供应商"敲竹杠"行为,借助博弈模型分析了供应商批发价承诺与制造商研发合作策略如何相互影响。研究发现,制造商之间的技术溢出放大了供应商的"敲竹杠"行为;无论供应商是否承诺批发价,制造商总有动机进行研发合作,但只有当溢出率较大时,研发合作才能促进创新并改进供应商及供应链的利润;供应商承诺批发价总是能促进创新,并改进制造商以及供应链的利润;但只有当需求波动较小时,承诺批发价才对供应商自身有利。当制造商之间的溢出率越高、竞争越弱或制造商研发能力越强时,供应商越愿意采用承诺批发价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机需求下基于供应商过度自信的VMI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过度自信系数引入传统供应链系统VMI模型之中,探讨随机需求下供应商的过度自信程度对零售商和供应链系统产生影响的机理;指出当市场需求出现有利信号(不利信号)时,供应商过度自信有利于(不利于)零售商利润的越高;并分别在成本信息对称和不对称两种情形下设计了基于数量折扣的VMI协调契约模型;最后,结合算例对过度自信系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并验证了结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考虑两个竞争的下游核心企业,它们分别决定是否把产品生产外包给各自的上游供应商,形成向上分散式的供应链结构.在供应商没有生产成本优势的情况下,利用Hotelling模型,分析供应商和核心企业之间的利润分享契约,研究向上分散式结构对核心企业以及整体供应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集中式结构相比较,向上分散式结构总是能够提升所在供应链的整体利润水平,并且对另一条竞争供应链的溢出效应也是有利的;这有别于经典供应链管理理论中的"双重边际化"问题.利润分享契约中分享比例的大小决定了供应链之间竞争的均衡结构.  相似文献   

9.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VMI协调机制设计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姬小利  王宁生 《系统工程》2004,22(11):24-28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作为一种基于供应链集成管理思想的新型库存管理模式,有效改善了“双边际效应”和“长鞭效应”。协调机制设计是VMI研究的新热点。分别分析不合作、集中控制及纯VMI(不包含协调机制设计)三种供应链结构下的库存补充数量最优解及各方的收益情况;在此基础上研究VMI供应链下的数量折扣契约协调机制设计;运用委托一代理理论重新设计了当销售价格为不对称信息时的VMI数量折扣契约设计问题。通过实例仿真,说明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各方收益变化情况及其对整个系统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碳交易政策下的两级低碳供应链中,针对供应商可能利用私有成本信息增加自身利润损害零售商和供应链绩效的问题,探讨供应商投资减排后不同主导力量下供应商的成本信息谎报行为和供应链协调策略。研究发现,供应链主导力量对供应链利润在供应链成员间的分配、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和供应商的最优成本谎报策略均有影响。供应商主导型供应链中,供应商不会谎报其成本信息;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中,供应商在一定条件下会采取相应的谎报策略以使自身利润最大化,影响减排量、低碳产品零售价格以及零售商和供应链的绩效等。因此,设计一种固定减排量下依赖于批发价格的线性补贴惩罚机制进行协调。在合适的契约参数设置下,此机制在激励供应商反馈真实成本信息的同时能够实现低碳供应链的完美协调,且能将供应链利润在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进行自由划分。最后,通过数值分析对结论进行验证并探讨了谎报因子与零售商和供应商利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采用次序probit回归方法研究指令驱动市场中日内交易价格变化的影响因素.将我国上海证券市场日内交易价格的变化量分解为信息成本、存货成本、流动性成本和累计买卖压力四个部分,并利用上证50指数样本股的高频交易数据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在上海证券市场上这四个部分在解释日内交易价格的变化方面均显著,但这四个部分在个股上的表现强弱不同;同时发现不同于纽约证券交易市场(NYSE)和香港证券交易市场(SEHK),上海证券交易市场(SSE)的信息成本与存货成本之间没有统一的大小关系,信息成本不总是比存货成本大,反之亦然,这说明在我国股票市场上,信息成本与存货成本均是股票日内价格变化的不可忽视的解释因子.  相似文献   

12.
在线信息产品捆绑定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在线信息产品交易各方的互动关系,考虑网络接入商与信息产品生产商各自市场垄断力的对比,研究了两者进行价格决策的先后顺序对信息产品捆绑的最终价格和对信息产品厂商采用捆绑销售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两者同时进行价格决策时,两者均分市场利润;当两者进行序贯博弈时,先决策价格者将获得先动者优势,且消费者在此情形下的总支付将大于当两者同时决策时的总支付;信息产品厂商采用何种捆绑策略与其决策顺序无关,仅与被捆绑产品的捆绑价值参数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中国钢材交易市场拥有三种类型:现货、期货和电子交易市场.它们的价格信号对基本面信息的反映能力如何,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呈现何种动态演化趋势,是产业链成员与政策制定者关注热点.依据向量误差修正原理和条件异方差模型,分析过去的市场信息对多个市场动态条件协方差阵的影响,建立时变信息份额模型,研究中国钢材市场长区间价格发现功能的动态演化.研究显示:热卷板期货上市前,电子交易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优于现货市场;期货上市后,电子交易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都对价格发现过程有所贡献.现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呈现较好动态演化趋势,多数时期对价格发现过程的贡献大于其它两类市场.尽管电子交易市场在价格发现过程中的角色由主导者演化为从属者,但其功能发挥较稳定,亦不时具有最先反映基本面信息的能力.在中国钢材市场,保证金水平高低、交易量多寡,以及流动性强弱,都未显示出与价格发现功能有方向性关联.  相似文献   

14.
考虑不完全知情交易者的交易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描述不完全知情交易者对市场参与者各方交易策略博弈中的冲击,将经典单期Kyle模型拓展为二期进行了建模,给出了线性均衡条件下知情交易者的交易策略和做市商的定价策略。对模型的进一步分析表明,知情交易者既对股价进行投机,又对股价地行操纵,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反己知信息方向操作,以期获得更高利润。  相似文献   

15.
过度自信对金融资产短期价格行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交易者过度自信的角度分析了不完全理性交易行为对金融资产短期价格行为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分析表明:金融市场上即便信息是对称的,但若存在较大比例的不完全理性交易者,那么金融资产的短期价格变化过程与交易者完全理性情形下的短期价格行为有显著差异;存在过度自信交易行为情形下的金融资产短期价格显著高于资产的内在价值.此外,由于存在"有限套利"现象,因不完全理性交易行为引致的短期价格偏差可能得不到迅速纠正.  相似文献   

16.
在成熟度较低的中国股票市场,探究交易者有限理性条件下信息披露质量和价格发现效率的均衡关系.研究构建了一个包含信息摩擦和交易者学习的两期经济模型,通过引入预期偏差和参考点依赖偏好来刻画交易者的有限理性特征,分别讨论了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条件下的市场出清过程,并给出了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现象的理论解释和抑制由交易者有限理性导致的价格异象的途径.结果表明:1)在其它条件相同时,价格发现效率与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与交易者有限理性程度负相关;2)交易者的参考点依赖偏好是导致盈余公告漂移现象的重要原因,当上市公司公告为好消息时,交易者处于盈利状态,倾向于风险厌恶,会低估资产价值,因此市场出清价格要低于公司实际价值,长期来看,股价会倾向于进一步上涨.当上市公司公告为坏消息时,由于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倾向于风险偏好,会高估资产价值,因此市场出清价格要高于公司实际价值,长期来看,股价会倾向于进一步下跌.研究结论对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提高中国金融市场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实金融市场中,上市公司为迎合投资者情绪可能进行正向盈余管理,通过降低信息披露质量使上市公司市场价格大幅高于其内在价值,因此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是降低交易者有限理性负面效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牛熊市的视角,根据市场的历史周期的判断结果,分别提取我国沪深300牛市和熊市样本窗口,使用了BVGJR-GARCH-BEKK模型和LM跳跃检验法,从价格发现、波动溢出和跳跃风险三个方面对股指期货和现货市场间的信息传导关系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牛市时股指期货市场发挥主要的长期价格发现作用,熊市时两个市场存在双向的价格发现,过分自信效应可以解释这一异化现象.两个市场在牛熊市都存在双向的波动溢出,但非对称性的方向相反.熊市时两个市场上都检验出了更多的跳跃行为,熊市下股指期货市场的跳跃风险来自于未预期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从有限记忆的角度分析了不完全理性交易行为对金融资产短期价格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仿真结果的比较分析得出金融市场上即便信息是对称的,但若存在较大比例的不完全理性交易者,那么金融资产的短期价格变化过程与交易者完全理性情形下的短期价格行为有显著的差异;存在有限记忆交易行为情形下的金融资产的短期价格波动较大.此外,由于存在“有限套利”,因不完全理性交易行为引致的短期价格偏差可能得不到迅速纠正.  相似文献   

19.
交易频率视角下我国股市量价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分析了指令驱动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发现了实时交易过程中交易频率对资产价格行为的直接影响,采用上海股市实时分笔交易数据对理论结论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支持了理论模型中交易频率是影响资产价格波动性的判断,并发现在实时交易过程中交易频率确实是一个市场信息流动表征信号.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次从信息有效性角度,采用文本向量化方法将分析师深度研究报告文本分解为"新"、"旧"信息,并以事件窗口下的累计收益率度量股价反应,检验上述两类信息对股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师独立收集并发布的"新"信息能够引起显著的股价反应.分析师群体存在复述市场已有信息的行为,但其复述的"旧"信息对股价无显著影响.通过进一步分解股价反应,发现分析师"新"信息同时向市场传递了公司特质信息与市场行业信息.此外,分析师报告的语调、谨慎性和简洁性等文本特征能影响"新"信息进入股价.本文为监管当局如何规范分析师行为以及分析师如何撰写研究报告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