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宋代实行“右文”政策,极为重视政府藏书建设,著名的崇文院、秘书省就是政府藏书楼。三馆、秘阁及秘书省总称崇文院或馆阁,馆阁藏书在借阅流通、图书编修、提供咨询三个方面发挥了其基本职能。  相似文献   

2.
南诏学校教育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诏时期的文化教育政策与唐朝基本一致,学校教育已经初具规模,既有庙学,也有国子学性质的“文学”,还有私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接近内地的水平。南诏的文化教育中心有羊苴咩、善阐和永昌等。  相似文献   

3.
南诏是一个正处于国家化进程中的地方民族政权。南诏统治者主观上有建立国家的愿望,这在其官制上有明显的表现。南诏的中央官制在南诏国家化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组织化和制度化程度的高低,是判断南诏国家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南诏的中央官制看,南诏在中晚期已初步具备了古代国家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4.
攸关南诏史的第一手资料《南诏碑》撰者名氏,最早见的是唐懿宗时人樊绰《蛮书》卷五:“(大和)城中有大碑,阁罗凤清平官王蛮利之文。”到五代时刘煦《旧唐书·南诏傅》中说“有郑回者,本相州人……(山焦)州陷,为所虏,阁罗凤以回有儒学,更名蛮利。”又到元朝初年,朝廷命官郭松年抵大理,后撰《大理行记》,文中云“立德化碑(《南诏碑》),使蜀人郑回制文。”从此以来,人们对这著名的《德化碑》撰者,皆以为出自郑回之手而无疑者。直到龙云当政,开设通志馆编纂省志时。纂志诸公,仍认为《南诏德化碑》文撰者乃郑回。碑的文字自明代以来剥落严重,好在修《新纂云南通志》时,有关碑文撰者的文字尚完好,志馆诸公因之拟议,在该《志》  相似文献   

5.
研究南诏文化是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就什么是南诏文化、南诏文化的主要内容、南诏文化的特征、南诏文化产生的条件、南诏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佛教传入南诏社会初期的状况分析入手,阐释了佛教在洱海地区的传播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力图说明南诏王室在中后期经历了宗教信仰转变的过程。佛教在南诏的广泛传播则是这一转变过程的结果,南诏王室崇信佛教的根本原因是维护阶级统治利益的根本需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南诏大理历史是云南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理文化的发端。本文首次阐发了建设南诏博物馆的构想,对南诏博物馆建设的可行性作了充分论证。在研究探讨南诏历史文化、彝族历史文化、博物馆历史文化的前提下,阐述了建立南诏博物馆的历史必然性、博物馆的特色、具体措施及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南诏中后期,由于南诏统治阶级的推崇以及佛教的普及,云南境内掀起了一股佛寺建设的浪潮。同时,由于南诏军队攻破成都,掠回一批身怀技艺的汉族工匠,在这批工匠的技艺支持下,南诏开始了大量高大佛塔的建设。作为南诏佛塔主流部分的方形密檐塔,师法的不是通常认为的西安小雁塔,而是河南登封的法王寺塔。有部分南诏密檐塔为八边形,另有一座特殊的磬锤状塔——大姚白塔,其基座亦八边形须弥座。  相似文献   

9.
南诏中后期,由于南诏统治阶级的推崇以及佛教的普及,云南境内掀起了一股佛寺建设的浪潮。同时,由于南诏军队攻破成都,掠回一批身怀技艺的汉族工匠,在这批工匠的技艺支持下,南诏开始了大量高大佛塔的建设。作为南诏佛塔主流部分的方形密檐塔,师法的不是通常认为的西安小雁塔,而是河南登封的法王寺塔。有部分南诏密檐塔为八边形,另有一座特殊的磬锤状塔——大姚白塔,其基座亦八边形须弥座。  相似文献   

10.
南诏清平官郑回,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他以对王室子弟的教化为契机,以儒学为立国之本,通过教育达成了南诏王室与贵族思想的大一统;使佛、道本土化,促成了南诏上层与民间精神的大一统;制订"三教并立,儒教为先"的文教政策,在南诏进行了长达50年之久的教育、文化、政治和经济全方位的变革,使南诏进入鼎盛时期,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剑川石窟在内容上分为南诏国王造像与佛教造像两类;结构上既有巨像深窟,也有浅刻浮雕、线雕;工艺上有精雕细制,也有粗制滥造;雕刻时间有南诏时期,也有大理时期;有的有题记,有的无题记。剑川石窟主体应完成于南诏中后期,而不是通常认为的大理国时期。石窟的精华部分为南诏王室所造,其余为大理王室及南诏、大理时期的善男信女个人捐造。石窟中有南诏王形象的三窟是南诏王族乌蛮民族祖先崇拜的遗迹,而非本主。南诏王室所造的石窟精华部分应为技艺成熟的四川工匠所为,而非本地的白族工匠。  相似文献   

12.
由于明代早期文献遭到破坏,致使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史料留存较少,现存史料分散记载于各类典籍之中,这不利于南诏大理国史的研究。对南诏大理国的史料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其来源,并论述了南诏大理国史料收集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洱海区域的盐井发现和开发与南诏大理文化的形成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盐在南诏和大理国的民族、地方政权形成过程中,在历代王权的转移、政权的更替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食盐的控制是南诏之所以能够把分散的各族各地捏拢在一起的经济和文化纽带。洱海区域的盐井文化是诠释南诏大理文化的独特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南诏大理国史料索引编制的必要性,介绍了南诏大理国史料的构成及南诏大理国史料人名、地名索引的编制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长和国诗人段义宗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段义宗曾作为南诏及大长和国使臣两次出使成都,为著名少数民族诗人,其诗歌在内地广为流传。然而,由于《新唐书》记事的失误,长期以来对其事迹多有谬说。通过对五代和宋人多种史料的研究,澄清了关于其生平的混乱说法,对于正确认识唐和南诏关系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安化长公主南诏和亲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和亲"政策是古代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实施羁縻的重要内容。唐朝建立后在处理复杂的特定民族关系时广泛运用"和亲"的安边政策,但对地处南方的南诏政权仅"和过一次亲"而且最终以失败告终。分析和亲政策失败的原因,并对和亲政策予以评价,以丰富学界对唐朝与南诏关系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虽然宋朝与大理国之间未发生过战争,但宋朝还是对大理国作出了富于军事攻击性的人性假定。这种假定体现在一些边吏的话语中,也体现在宋朝通过密切与大理国周边民族或民族政权的关系而建立起来的防御大理国的西南防御体系中。宋朝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假定,一个原因是宋朝认为大理国就是南诏国的继续,而南诏国具有很强的军事攻击性;另一个原因是宋朝当时受到富于军事攻击性的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严重的威胁。虽然宋朝的假定与具体事实不符,但还是取得了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张胜温画《梵像卷》是世界佛教艺术的瑰宝,是南诏大理国史研究的重要史料。20世纪以来,张胜温画《梵像卷》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研究成果颇多。在全面收集整理20世纪以来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梵像卷》研究现状、形成的共识、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方面进行述评,对深入研究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南诏大理国阿叱力教是以白族先民为主体的佛教密宗,其在保山的普遍的火葬墓遗迹和佛寺遗迹,史证了白族先民曾是保山主体民族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