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薛原 《科技信息》2003,(5M):22-24
湖南文艺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沈从文散文选》浓缩了沈从文湘西风味的散文精华,20年前我就是从这本书走进了沈从文笔下的文学世界,书中收入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一个传奇的本事》和1949年后写的《新湘行记》、(1957),前三篇其实就是三个小册子,各自独立成一部小书,可以说是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  相似文献   

2.
正我的妈妈来自美丽的湘西,我每年都在假期去湘西外婆家。今年假期,我看了沈从文先生写的《湘行散记》,从书上了解了更多湘西的风土人情。《湘行散记》记述了沈先生回湘西的见闻:他记忆中的家乡是美丽、可爱的。1934年,他回去,看到家乡人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劳动人民受到不平等对待,体力消耗大,收入却少;但当时的人们并没有自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散文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中国现代散文之林,<湘行散记>、<湘西>代表了他的最高创作成就,在浓重的乡土悲悯感中将现实与历史交相辉映,是沈从文散文独特的创作视角.  相似文献   

4.
张兆和和沈从文的爱情故事是民国文坛上的一段佳话。面对沈从文的苦苦追求,张兆和最终应允。相守则红袖伴读,伴出令人击节的经典《边城》;相别则鸿雁传书,传成温馨悦人的《湘待散记》。抗日战火,避难云南乡卡相焘以沫;解放前夕,沈从文自杀未遂,张兆和最终唤醒沈从文。文革中不离不弃,夕阳中偕老余生。  相似文献   

5.
论《边城》     
本文探讨了沈从文代表作《边城》的成功奥秘,认为作家写出了湘西人民的生活苦难及在苦难中犹然热烈追求幸福的情怀,这已从思想上奠定了小说的成功基础。而作者以飘逸的情思充分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进行了杰出的创作,又是作品艺术魅力长在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李蕾 《南昌高专学报》2012,27(3):34-35,37
水在沈从文的生命与创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沈从文作品《边城》中湘西水世界的景美、人善、情真几个方面揭示沈从文的人生观和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地方风情小说,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情调,给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增添了一幅幅湘西地区淳厚古朴的风土人情的风俗画。在这位多产作家的众多作品中,有两类题材受到人们更多的注目。一类是尽情讴歌湘西山野之乡的自然美、风俗美和人情美,在那里,我们看不到有什么假、恶、丑的东西,每个人都是那么善良友爱、轻财重义,一切都那么和谐静谧,这在他的代表作《边城》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还有一类是暴露上流社会的道德沦丧和社会现实的腐朽堕落,如《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这两类题材带有对比意义,作家企图以湘西山野之乡带有原始初民色彩的古朴之风和完美人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 ,在于他从作品到理论构建的“湘西世界”。如诗如画 ,恬静淡远 ,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作者生命赖以生成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养成了其向美求善的生活理想 ,而都市文明的虚伪势利的现实又撞破了其梦幻。这是沈从文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 ,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边城》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作家所着力表现的是一种超越“自在”的“自为”性的生命形态。在“边城”里 ,人与自然谐和统一于生命完美的形态中。而翠翠、二佬、大佬对于自由爱情的幻想和追求 ,则体现了他们生命中的自由意志和纯粹神性 ,表明他们是新一代湘西古朴人性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在接受凌宇访问时说,理解他的作品最主要的是五个题记:《〈边城〉题记》、《〈长河〉题记》、《〈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湘西〉题记》。通过这五篇文章,我们可以窥视到作家的其人其思:他并不是一个对社会置身事外的作家,他把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对人性的独特感受通过别样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别样的方式使他远离当时的主流文坛,但沈从文的现代性意义也通过他在五个《题记》中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忧患和悲剧意识获得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边城》是沈从文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以被现代文明异化了的湘西农村为背景,展示了不同时期的三幅民俗画,异化的民俗背后隐藏着被异化的人性。  相似文献   

11.
赵军平 《科技信息》2010,(35):I0419-I0419,I0441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心中理想的家园,心灵的归宿。在他湘西系列的作品中,给我们勾勒出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画卷,湘西是作者心中的圣士。沈从文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在那里世代生活的人们,尤其是女性,他们一任命运的拨弄而不变初衷,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着泪水和欢笑;模糊了幸福与悲痛;淡忘了追求与信念,相信生来如此。沈从文则力求展现湘西女性的悲剧命运。自身性格特征与外界因素的束缚使他们无法走出命运的沼泽。  相似文献   

12.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核心概念,是从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中概括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意境的来源通常认为是出自于佛教,其本身是梵文中天宇或精神界的译音。意境,是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中寓含式抒情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而作为作家最为重要的代表作——《边城》,则在意境的营构上更是代表了其系列作品的这一特点。本文试对《边城》的意境美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这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她不仅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30年代中国文坛的代表作。"享有如此高赞誉的,就是沈从文的《边城》。《边城》叙述的是发生在20世纪初湘西边城茶峒的一个朴素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是忧伤美丽的,而《边城》享有极高声誉的原  相似文献   

14.
《边城》创作于1933年,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沈从文建造了一座淳朴之城,里面供奉着淳朴、善良和美丽。他用牧歌的音调,唱了一曲渺远的哀歌,转换之间,便是都市的乡村镜像。通过对沈从文湘西世界的解读,探讨其湘西世界的都市镜像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边城》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的著名的代表作,与其它小说不同的是,作者用散文式的笔调。描绘了湘西小城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宁静和谐的风土人情,展现给读者一个充满艺术美感的“善”的天地,赞美了湘西人民淳朴自然的人性美,留给后人一片永恒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小说中总是浸润着浓浓的乡土情结。一方面,湘西的风物美、自然健康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构成了沈从文乡土小说特有的牧歌情趣。因此,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被称为“田园式的牧歌”。另一方面,在乡土小说美丽的外表下却潜沉着作家淡淡的哀愁.湘西下层人民悲惨而盲目的生存方式和对命运的无从把握以及在社会的急剧变动中.朴素民风的消失,乡下人道德价值的跌落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无不让沈从文感到哀愁。美丽与哀愁,这两个不同层面共存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不仅使他的乡土小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边城》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方式,从《边城》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悟到作家所追求的“希腊小庙,’式的人生理想。这一人生理想具体表现为外化的生活、自为的性爱以及作家对湘西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现实生存危机的感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三部分:一、论述沈从文作品中忧患意识的种种表现;二、探寻沈从文忧患意识产生的根源;三、揭示忧患意识在中国文学中的价值。其基本观点是,忧患意识统构了沈从文的全部作品,这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它对于反映人民的苦难,促进民族的觉醒,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八骏图》是沈从文1935年创作的一篇小说,在这篇作品中沈从文很好的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原理,对人性的丑陋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本文旨在分析精神分析学在小说中的体现,以及小说的其他一些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以“边城”为代表的湘西题材小说,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然而,湘西题材创作的审美意蕴,不仅表现这一人生理想上外化的生活、自为的性爱使这一形式获得了定性,而作家对湘西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和生存危机的现实的感叹揉进这一人生形式中,更使作品获得了更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达到了作家提出的“美丽总令人忧愁”这一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