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作者已发表文章认为,今本《西游记》之祖本《西游记(平话)》,系全真教创始人之一丘处机麾下道士史志经等人所撰。现进而从明代道教秘史等若干方面认定,今本《西游记》定稿人也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居于江苏茅山乾元观的全真龙门派道士,其中阎希言(阎蓬头)师徒可能性最大,因此,《西游记》作者不是吴承恩。  相似文献   

2.
孙悟空角色研究及其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逐步拉开其文学演绎的序幕。《西游记》的成书史,就是多元文化的交流史,也是释、儒、道三教的融合史。在长达千年的文学演绎进程中,孙悟空的形象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也是多元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孙悟空这个生动的文学形象承载了十分深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信息,解读孙悟空这一角色所蕴含的文化密码对于完整地解读《西游记》的现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全真道士闫希言师徒是今本《西游记》定稿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作者另一文提出全真教主丘处机门徒是《西游记》祖本《西游记 (平话 )》作者的前提下 ,本文又结合明代全真教秘史 ,通过对“华阳洞天主人”具体历史的分析 ,认为今本《西游记》的定稿人是明代万历年间江苏茅山的全真教龙门派道士 ,其中闫希言师徒的可能性极大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另一文提出全真教主丘处机师徒是《西游记》祖本《西游记(平话)》作者的前提下,本文又结合明代全真教秘史,通过对“华阳洞天主义”具体历史的分析。认为今本《西游记》的定稿人是明代万历年江苏茅山的全真教龙门派道士,其中闫希言师徒的可能性极大。  相似文献   

5.
牛魔王形象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牛魔王形象的分析,认为牛魔王在《西游记》中虽然是一个配角,但却是一个鲜活的形象。他那亦正亦邪的性格,超群的本领,都和孙悟空有类似之处,对孙悟空形象的塑造起到了映衬作用。明确了他在《西游记》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阐述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传统宗教之间的联系的背景下来分析《西游记》的宗教思想,分析《西游记》尊佛贬道的倾向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中的龙王形象大都是良善而友好的。究其内涵与成因,《西游记》中大量出现的良善而友好的龙王群像,集中反映了明清时期龙信仰与龙王崇拜的兴盛,而与此同时,作为流布广泛、妇孺皆知的小说名著,《西游记》在一定程度上又助长了中国的龙王信仰与龙崇拜。  相似文献   

8.
明代长篇小说《西游记》实际上是我国两条小说线索不断发展的最终汇合:一条是由《大唐西域记》发展而来的取经故事;另一条是从《补江总白猿传》到《陈巡检梅岭失妻》再到《西游记》所形成的神猿形象。它们都源于唐,发展于宋元,最后在明代实现了汇合。宋代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虽然不是取经题材,却是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长篇小说《西游记》之间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转变的一个枢纽,对长篇小说《西游记》有直接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西游补》是《西游记》续书中最为成功的一部,它的内容奇幻,寓意深刻。《西游补》对《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唐僧形象进行了颠覆和重构,使他们具有了不同于《西游记》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西游补》紧紧围绕"悟通大道,必先空破情根"的佛学框架来安排故事情节,却没有宣扬佛教灭情明理的观念,而是表现出对于现实社会和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开篇的石产神猴故事,源于中国的石崇拜文化观念。这种象征意蕴灌注于《西游记》全书。孙悟空形象是渗透了中国石崇拜观念的成功的艺术形象,是中国古代石头崇拜观念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1.
乡村的太平清醮活动复兴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由乡村头面人物组织、民间道士主演的太平清醮活动有相当复杂醮仪。清醮活动兴盛于赣西北乡村,迎合了改革开放后民众的较普遍的求富心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填充了乡村民众集体文化活动的空白。作为乡村民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道士往往通过包括清醮在内的各种醮事活动,传承着乡村民俗与文化。当然,我们在分析清醮民俗活动中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应对其所包含的封建迷信内容保持高度的警惕。  相似文献   

12.
文仙观,是湘中地区一处著名的道教宫观。发源于西晋初年,发展于隋唐时期,盛兴于宋、明时期,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文物遗存极为丰富,有文仙遗迹、宫观建筑、道士住宅、道士墓群、传世文物、佚散文物、石碑刻等七大类,这些文物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列仙传》被后母奉为道教早期经典作品,是一部道教辅教之书,但是其一定程度上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发展是道教产生的催化剂,道教经典中出现大量的佛教用语,《列仙传》中也出现了佛教用语。《列仙传》中“积火自烧”、仙人奇相均受到佛教的影响;《列仙传》中孔雀形象是印度的舶来品;佛教的因果报应学说对《列仙传》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道家在中国医学上有重大贡献,这些都同道家理论在医学上的应用分不开。道家医学的传播形态主要为三种,伦理型、传统科技型和符祝型。三种类型在历史上分别反映出,道家在追求医学完善的活动中,经历了复杂的筛选、淘汰和认证过程。值得重视的是,道家在医学上的一些本土性的科学理论,越千年不衰,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极其宝贵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5.
道家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最高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道法自然”,尊重和发展人的个性;道家“行不言之教”的原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道家“以不救救人”的思想要求不以扭曲人的本性去教育发展人;道家“无用之用”的教育理念要求博专结合;道家“正言若反”的观点揭示出教育自身的根本局限性和深刻悖论;道家“得意忘言”的主张启示人们教育的目的在于能力的培养;道家“谋于未发”和“图难于易”体现了教育的预防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道家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晚清、民国江右史话派新倡“朱耷即青云圃道人朱道朗”伪说,道俗两界,哄传百年,亦纠葛百年,已成八大山人研究界亟待突破之学术瓶颈。本文首揭“清初南昌青云圃道院为南明弘光朝亡命权贵隐身窟”、“朱道朗旧友马道人为弘光权相马士英”等透镜式微观考据。为证伪“朱耷即朱道朗”提供全景式宏观视界。  相似文献   

17.
南北朝以来,道教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道观的建置也随之增多。特别是到了唐代,道教取得了近似于国教的地位,道教宫观的发展规模也随之扩大,其在社会文化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日趋重要。由于唐代道观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许多唐代士子在道观中习业备考。  相似文献   

18.
白族民间文学的道教色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道教在白族地区的长期渗透,白族民间文学浸润着浓郁的道教色彩。白族民间文学既拥有大量的道教人物及与之相关的故事,又广泛地吸纳了道教的方术和仙境幻想。白族民间文学生动地揭示了道教对白族民众的深刻影响,也突出地展现了白族民众不为宗教拘囿的世俗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9.
先秦文学中水的承载意象,带有强烈的感伤和忧郁倾向。而在道家文学中,水的承载意象却成了快乐、自由的象征,而且这种变化是随着历史的推移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绿野仙踪》常被看作是一部道教小说,事实上,作品借助道教题材,揭示了封建末世读书人的艰难处境和矛盾心态:坚持气节人品与执著前途功名的困境,入世不能与出世不甘的矛盾,理性追求与感性欲望的斗争。并且,作者从社会实际出发,对读书人的出路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