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晚清全面废书院、兴学堂后,新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在民国初期渐露端倪,引起国人关注,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反思。书院研究正是在当时动荡的学术教育环境中应时而生。断断续续存在于整个民国时期,并在三、四十年代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相似文献   

2.
中国书院史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 ,自唐初至清末 ,有千余年的发展史 ,总数7000余所 ,分布在今全国32个省区。它为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出版、图书馆等事业的发展 ,对民俗风情的培植 ,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明代开始 ,书院又走出国门 ,与儒学一起移植于朝鲜、日本、东南亚 ,乃至意大利、美国 ,而近代以来 ,因为“新学”、“西学”的加盟 ,它又成为交通中西文化的桥梁。1901年书院改制为大、中、小三级学堂 ,中国教育传统得以贯通。  相似文献   

3.
《潍坊学院学报》2016,(1):113-115
在"书院制"改革的背景下,高校管理思维向"以生为本"转变,辅导员队伍日趋专业化,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此背景下不断创新模式。潍坊学院明志书院作为山东省首家实行全员书院制改革的试点,其在核心价值观教育及由此催生的辅导员特色团队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尝试。这些尝试不仅推动了书院的文化建设,发挥了高校"全面育人"功能,而且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延续性培养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书院是中国唐宋以来一种重要的地方教育设施,介绍了梅州书院的概况,阐述了梅州地区书院的演变历史,勾画出了梅州地区书院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聚集大量图书、教学活动与学术相结合的教育场所。它大多是由名著一时或学甲一方的鸿学巨儒创办或主持的民间私立高等学府,朝廷通过赐书、赐田、赐产等方式予以承认和支持,从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教育场所。书院兴起于唐末,终止于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始终与官学、乡校同时并举,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嵩阳书院在我国古代书院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其兴衰及教育活动进行研究,有助于借鉴古代书院教学活动与学术活动的成功经验,指导今天大学的教学及学术活动。  相似文献   

6.
陈潘 《皖西学院学报》2011,27(4):137-141
中国书院研究历来受到学者的青睐,总结近三十年中国的书院研究,呈现出研究成果丰富、研究范围全面等特点。从资料与工具书的编辑整理、书院发展史、各地区书院发展史、书院发展中的杰出人物、书院制度、对当今教育的影响、与其他领域的关系等七个方面,去尽力回顾近三十年来中国书院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7.
传统教育体制在甲午战后逐渐改革,江西书院同样经历了这一变革过程。在豫章、友教等宋学型书院添课改革没有进展的情形下,经训书院以训经育人的方式,在皮锡瑞的影响下,却在科举取士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细察这种悖离的原因,今文经学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恰恰也是以皮门弟子为首的书院士人群体在江西维新运动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乃至这些人在民初江西历史上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这一研究凸显了书院的社会史意义,这或许是近代书院研究的新维度意义。  相似文献   

8.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宋代最高学府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准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的影响。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办学过程中,认真总结了自己长期教育实践经验,花费很大精力,自拟《白鹿洞书院教规》,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模式和国内外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课题。朱熹和陆九渊的“白鹿洞之会”又是南宋学术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充分体现了朱熹虚怀若谷、文人相亲的大家风范,也弘扬了百家争鸣、学术讨论的良好风气。  相似文献   

9.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属于私人讲学性质的书院,历经千年而不衰。书院形成了完备的教育教学思想,在书院教育史以及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北宋二程理学的开创之地,对二程的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其后理学教育思想一直是它的中心教育内容。嵩阳书院在嵩山脚下,是整个嵩山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浮梁古代书院在浮梁古代教育史上占居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浮梁古代书院概况、特点以及书院兴盛原因的阐述,论证了浮梁古代书院与浮梁地方教化以及人文的关系,为研究浮梁古代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古代书院在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期间藏书的特点,在重视藏书的采购、管理和利用的基础上,形成了很有特色的藏书管理体系,确立了它在我国图书馆学史上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书院与当代大学文化教育及建筑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是我国古代办学的一种极具特色的形式,书院的文化教育观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人文环境的构建仍然有着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书院与当代大学文化教育观的比较,从建筑环境建设的角度阐述书院对当代大学校园人文环境构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教育传承化。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化在唐宋之际的兴起与发展,伴随着理学的成熟与传播,以理学为其主要教学内容,进而形成不拘一格的办学特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性教学的特色,以讲会制度为中心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开放式教学特色,对于当代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磊 《新余高专学报》2008,13(2):126-128
参照我国古代书院的教育方式,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种培养方式:培养兴趣、阅读原典、学与思结合、使阅读过程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等。  相似文献   

15.
我国书院萌发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改制于清末。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江西书院不仅有幸同其始终,而且几度独领风骚,对江西教育昌盛、文化发展、学术繁荣、民智启迪、社会教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对凝聚赣文化精神起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等院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其所传授的知识内容、教学的模式也已相对固定.但由于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课时数相对较少、教学内容庞杂、学生学习方法不当等诸多原因,学生在学习时面临不少的困惑.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广东甘蔗栽培技术的分期,以民国初至20年代末为前期.期间,甘蔗的传统栽培技术几乎完全保留着它的原生形态,近代技术的渗透非常缓慢,对传统技术的影响相当微弱.“原生形态”的甘蔗传统栽培技术大致停留在清代的水平,其中耕、除草,耕作保墒,补苗、防治病虫害,甘蔗与其他作物间作轮种方式等,都是广东珠三角区极具特色的栽培技术.从本质上说,广东甘蔗传统栽培技术的原生形态只是处于经验农学阶段,但在民国广东“糖业复兴”动动中,被吸收、传承,构成民国时期广东地区甘蔗栽培技术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历代书院刻印的图书,在版本学上称为“书院本”。其版本价值较高,历来倍受文士学者重视。清代两湖地区的书院兴盛且日益官学化,书院刻书业比较发达,留下大量作品。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