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色列工党自去年6月在大选中败给右翼利库德集团后,在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开始酝酿实行领导层的更新换代,以期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左翼重组顺利交替今年5月13日,在以色列工党代表大会上,74岁的佩雷斯在一片奚落声中“退位让贤”。其后,工党强硬派代表、前外长巴拉克于6月3日正式当选为新一代工党领袖。工党能够如此顺利地完成新旧交替,是有因可寻的。佩雷斯在大选中败北,为工党领导新旧交替奠定了基础。佩雷斯是工党“鸽派”的典型代表,他曾提出  相似文献   

2.
工党志在问鼎,保守党力图坪联。鹿死谁手取决于经济能否迅速回升。英国两大党工党和保守党先后于9月29日和10月8日举行年会。这是在英国大选临近(一般估计在明年春天举行)的背景下召开的年会,因此既反映了两党竞选趋向,又反映出今后一段时间的英国政局动向。工党背水一战,政策右转。工党已经历三次大选失败,饱尝长达12年之久在野的清苦。近一个时  相似文献   

3.
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在6月9日举行的英国战后第12届大选中以压倒优势再次获胜。在650议席中,保守党获397席,是1945年二次大战后不久工党取得压倒优势以来保守党取得的最大胜利;工党获209席,是1945年以来工党获得的最少席位;自由党和社会民主党联盟获23席,其他小党派获21席。 6月11日,撒切尔夫人改组了内阁,免除了保守党温和派的代表人物外交大臣皮姆和运输大臣豪厄尔等的职务。外国观察家认为,这一切将表明: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右翼将牢牢地控制着英国政局,  相似文献   

4.
微弱的多数,不稳的地位英国大选已于10月15日举行。工党以四个议席的微弱多数上台。10月16日,英女王任命工党领袖威尔逊为新政府首相。这是英国战后的第六届大选。在竞选运动期间和选举日里,工党和保守党的一千七百多名候选人进行了一场势均力敌的混战。最后选举的结果是:在下议院六百三十个议席中,工党获得三百一十七席,保守党三百零四席,自由党九席。工党所获得的多数,甚至于比上届工党政府在1950年大选中所获得的五个议席的多数还要少,是英国历史上一个执政党所获得的最微弱的多数。本届英国大选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英国国际地位迅速衰落,英国经济严重恶化,英国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的矛盾愈来愈尖锐。由于在外交政策方面唯美国是从以及国内无力摆脱经济上通货膨胀和衰退之间根深蒂固的恶性循环,保守党十三年  相似文献   

5.
工党政策向保守党靠拢促生新的『共识政治』,反映了英国社会的变化和选民的求变心理。 5月1日是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同时,今年的5月1日对英国劳动者来说又别有一番意味,因为这天打着民主社会主义旗号的、属于左翼政治力量的英国工党在大选中以绝对优势获胜,执掌了英国政权;它的领袖、年仅44岁的托尼·布莱尔入主唐宁街10号,成了英国185年来最年轻的首相。而立志要使保守党实现“五连冠”的前任首相约翰·梅杰则在大选后辞去了保守党领袖职务。  相似文献   

6.
闯过大选暗礁,又临经济险滩。工党以微弱多数获胜组阁,它将承受来自各方面的更大压力和制。 3月24日,澳大利亚拉开大选战幕,经过一番激烈角逐,以霍克为首的工党再次获胜,蝉联执政。这是工党继1983年、1984年和1987年连续三届执政后赢得的又一次大选胜利,霍克也因此成为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位连任四届总理的工党领袖。  相似文献   

7.
<正>6月8日,英国举行大选。这次选举是今年4月由梅首相宣布提前举行的。特雷莎·梅主张"硬脱欧",其提前举行大选的本意是带领保守党一举取得议会的绝对控制权,从而减少脱欧谈判中受到的国内掣肘,以"搁置争议、共同对外"的方式带领英国成功脱欧。在竞选造势过程中,梅要求民众在支持"硬脱欧"的保守党和支持"软脱欧"的工党之间进行选择,因此6月8日的大选也被视为"决定英国如何脱欧的一天"。  相似文献   

8.
英国在三月三十一日提前举行了大选。按照英国的选举制度,应該是五年选举一次。上台仅十七个月的工党政府,由于在議席中仅有三票的微弱多数,統治地位一直岌岌可危,有些重要法案难以在議会中通过;而英国的經济困难有增无已,国內外政策到处碰壁。因此,工党想通过大选来改善自己的处境。現在,大选的結果已經揭曉,工党以九十七席議会多数继續执政。  相似文献   

9.
按照英国宪法每五年举行一次大选的规定,今年应当举行大选。4月9日,英国首相道格拉斯-霍姆宣布今年秋季、大概是10月举行大选。其实,从去年秋天开始,竞选斗争就已经加紧进行了。英国保守党执政十三年来,英国国内情况和国际地位都是江河日下。保守党内部矛盾重重,英国人民对保守党政府的厌恶情绪日益增长(参阅本期《英国霍姆内阁的穷途末路》一文)。因此,工党方面认为这次大选是他们的大好机会,该论到他们来做庄了。但是,工党提出的政策,究竟同保守党有多少不同呢? 今年4月出版的美国《外交季刊》上刊登了戈登-沃克的一篇文章,全面说明工党的国防和外交政策。戈登-沃克是工党“影子内阁”的外交大臣,1950—51年曾任工党内阁的外交大臣。他在这篇文章里表明,工党如果执政,在外交上将更加追随美国的政策,力求发展美英之间的“特殊关系”,同时企图继续充当美苏关系中的掮客,从中渔利;在国防上将托庇于美国的“核保护伞”,而致力于发展维护英国殖民利益的常规武装。当然,文章的内容在有些问题上也反映了美英之间的矛盾。此外,这篇文章述及工党的对华政策时,一方面表示“工党政府将更加密切它同中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对中国进行了歪曲和诬蔑,说什么要使中国“受到联合国内世界舆论的压力”。下面是这篇文章的节译。  相似文献   

10.
一英国工党于10月1日至5日在布萊克浦举行第55屆年会。这次年会是工党1951年下台以來最有生气的一次会議。会上充滿战斗的兴旺情緒和多年未見的融洽气氛。英国輿論普遍反映,这次年会标志着工党“向左轉”,工党重整旗鼓,准备推保守党下台,开始爭取重新执政的斗爭。工党在1955年大选失敗后,情緒涣散,領导机構軟弱無力,党内广大基層党員群众对右翼領导集团奉行的  相似文献   

11.
英国各政党每年秋季都要举行年会,今年的政党年会却非同寻常,都成了准备明年大选的“动员大会”,大有摩拳擦掌、披挂上阵之势。英国现任保守党政府将于1988年届满,首相撒切尔夫人极可能提前在明年春夏解散议会,提前大选。在这一背景下,各政党举行的年会必将是大选前的一  相似文献   

12.
包袱越背越重;改革艰难竭蹶;前景难卜。今年5月3日荷兰大选揭晓:在荷兰政治生活中长期起主导作用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受挫。以现任副首相维姆·科克为首的工党将取代已连续执政12年的吕贝尔斯政府,组成自1977年以来的第一个由工党领导的政府。外电分析吕贝尔斯政府的下台是它自己一手促成的。因为它所主张的削减福利、降低工业税收以刺激经济增长的主张一开始就引起公众不满。它的下台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敲响了西欧国家福利改革的警  相似文献   

13.
7月14日,新西兰提前举行3年一度的大选.工党以56票对37票战胜执政近9年的国民党.7月26日,42岁的工党领袖戴维·拉塞尔·朗伊已接替国民党的马尔登宣誓就职,成为本世纪新西兰最年轻的总理.  相似文献   

14.
今年2月3日,澳大利亚自由党政府总理弗雷泽宣布提前9个月举行大选。他担心澳经济继续恶化,如按期大选对己不利,本想趁当时工党上层领导内部矛盾的机会,进行大选以蝉联执政。不料,在此期间工党却推出了在工会中有影响的霍克作为  相似文献   

15.
进入了决斗阶段英国女王于9月25日宣布解散议会,于10月15日举行大选。随着选举命合的发布,保守党和工党的竞选运动进入了高潮。这是战后以来英国的第六次选举,也是十多年来保守党和工党之间最激烈的一次斗争。保守党和工党都是英国垄断资本集团的代理人,多年来它们在议会内外进行着无休止的争吵,作为英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点辍,这是英国选民们早已司空见惯了的。这次两党之间的激烈斗争,主要反映了英国国内政治经济情况的恶化和英国国际地位的下降,而不是因为两党的方针政策有什么重大的差异。自1951年以来英国举行的三次大选中,保守党都处于优势。这是由于工党右翼领导集团在外交和  相似文献   

16.
纳希     
1957年11月30日新西兰举行了大选,结果工党在选举中击败了执政八年的国民党。12月12日,新内阁宣布成立,由工党领袖华尔特·纳希任总理兼外交部长和毛利人事务部长。纳希现年七十五岁。1882年生于英国,1909年移居新西兰。他很早就参加了新西兰工党并担任领导工作。从1919年起他就是工党全国执委会委员,之后曾任工党书记,1935至1936年任工党主席。1929年当选为众议员,一直连任迄今。1935年工党执政,纳希任财政部长兼税务部长,后又兼任商务部长和社会保险部长。1940年起任副总理,并仍兼上述各部。1942年出任新西兰首任驻美国公使,1944年调回国,仍任副总理兼财长和税务部长,直到1949年工党下台。1951年,前工党议会领袖佛莱塞去世后,即由纳希继任。  相似文献   

17.
美国国会要给英国首相布莱尔授勋,布莱尔忸忸怩怩,事隔18个月后才托人放出口风表示要接受这枚勋章。布莱尔半推半就的姿态是做给国内公众看的,他要表明,布莱尔就是布莱尔,是英国的布莱尔。他的一举一动会牵涉工党的政治前途,他须摘掉以往过度亲美给工党戴上的“好战”帽子。随着英国正式宣布2005年5月5日举行议会大选,布莱尔踏上了连任首相的征程。最大变数:三党鼎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英国政坛出现了三党——保守党、工党、自由民主党并驾齐驱的态势。崇尚传统又锐意变革的英国磨砺出了一套独特的政体。从宪法上说,英国议会由女王、上院和…  相似文献   

18.
大选惨败,更换衡人;重整旗鼓,力图振兴——英国工党流年不利,自1979年在大选中败于保守党后,一直与白金汉宫(首相官邸)无缘。在以后的两次大选中(1983、1987)工党屡战屡败。今年4月9日大选之前,工党行情普遍看好,直到大选前一周的民意测验,工党尚领先保守党好几个百分点,谁知到头来入主自金汉宫的心愿还是成了“南柯一梦”。英国国内舆论指出:工党如果想获胜,就必须改革,抛弃不吸引人的老政策,提出新思想。在经过3个多月的磋商协调后,工党于7月18日召开了党的特别会议,选举出约翰·史密斯为新领袖,决心“改错、变革,”以图东山再起。  相似文献   

19.
<正>5月5日公布的英国地方议会选举初步结果表明,执政党保守党取得了40多年来的最大胜利。5月4日举行的地方选举共决定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4851个地方议会议席。截至5日晚,保守党赢得近1900席,较上次选举增加约560席;工党拿下约1150席,较上次选举减少380席;而以"脱欧"为目标的英国独立党仅赢得一个席位。一些英国媒体将此次地方选举结果视为下个月英国大选的"风向标"。英国将于6月8日举行大选。多数党派已公布了各自的竞选宣  相似文献   

20.
工党大选获胜,朗伊成为战后第一位连任总理的工党领袖。新西兰大选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外界注意的是工党的反核政策关乎新西兰和美国关系的前景。国内关心的主要是经济改革。工党继续执政获得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