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柴油机上分别燃烧纯地沟油生物柴油和纯石化柴油在每一负荷工况下运用颗粒物测试系统NanoMet3研究碳烟微粒的排放及肺沉积表面积。结果表明:各工况下,地沟油生物柴油碳烟微粒数量浓度及质量浓度均小于石化柴油。小负荷时两种燃料的差距不大;大负荷时,地沟油生物柴油碳烟微粒数量浓度及质量浓度远小于石化柴油;但增幅高于石化柴油。地沟油生物柴油碳烟微粒的平均粒径比石化柴油小,其肺沉积表面积小于石化柴油,对人体的危害值低于石化柴油。碳烟微粒肺沉积表面积受到平均粒径和数量浓度的共同作用,其增幅与数量浓度的增幅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正研究发现,有一类地沟油的分子是由14~18个碳链组成,而柴油分子大约由15个碳链组成,因此,将地沟油转化为生物柴油,成为众多科学家及科技企业研发的主攻方向地沟油转化技术新突破今年6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2014年度科技成果奖获奖名单。其中,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等单位研发的生物柴油转化技术喜获年度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式地沟油危机是怎样产生的?它对我们的健康有哪些危害?不小心吃到地沟油后,又该如何处理?近日,人民网一篇《地沟油去哪儿了:起底地沟油生态链》的报道,再次触动国人敏感的神经。不少网友在调侃地沟油风味"毒"特的同时,纷纷概叹:地沟油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地下产业链!  相似文献   

4.
地沟油固定化脂肪酶生产生物柴油(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地沟油和甲醇在三段式反应器中固定化脂肪酶上合成生物柴油。对地沟油的酸值、皂化值以及水含量进行了检测。考察了进料流速、溶剂、水含量对反映的影响。在40℃,正己烷作溶剂,添加水含量为地沟油质量的20%,每一段反应器中添加的甲醇与地沟油的摩尔比为1∶1时,生物柴油产率为94%。  相似文献   

5.
通过10种不同掺烧比的地沟油生物柴油在双缸直喷式柴油发动机上的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了地沟油生物柴油的动力性、经济性以及排放性随掺烧比变化规律。并根据实验结果,在柴油机应用较多的中等负荷情况下利用遗传算法通过MATLAB仿真了最优掺烧比。优化结果显示:中等负荷情况下,地沟油生物柴油与柴油的最佳掺烧比为21∶78。此时,发动机功率降低不多,油耗率增加4.43%,NOX排放减少5.01%,碳烟排放减少20.76%,其综合性能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地沟油和甲醇在三段式反应器中固定化脂肪酶上合成生物柴油。对地沟油的酸值、皂化值以及水含量进行了检测。考察了进料流速、溶剂、水含量对反映的影响。在40℃,正己烷作溶剂,添加水含量为地沟油质量的20%,每一段反应器中添加的甲醇与地沟油的摩尔比为1:1时,生物柴油产率为94%。  相似文献   

7.
针对地沟油这个严重的问题,减小这些危害已势在必行。变废为宝,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或采用高科技,以地沟油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制造矿物剂,甚至生产乙醇、沼气。  相似文献   

8.
对以菜籽油、麻疯树油和地沟油为原料制备的生物柴油进行了经济性分析。估算了生物柴油全生命周期的各子过程(种植、收获、运输、预处理,以及生物柴油的生产和配送)的成本构成。结果表明:原料种植或收购成本占总成本的76%~82%,扣除原料油支出的生产成本占总成本的14%~21%。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是油料作物种植及生物柴油生产。生物柴油的生产也受到甲醇价格的影响。以麻疯树油及地沟油为原料制备生物柴油的经济性均优于石化柴油,且麻疯树油路线更具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在不改变双缸直喷式柴油发动机任何结构参数的情况下,通过台架试验,研究了掺烧0%、10%、20%、30%、40%、50%地沟油生物柴油与柴油的混合燃料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调整柴油发动机结构参数的条件下,使用任意配比地沟油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引起柴油机的最大输出功率均有所下降;燃油消耗率在小、中负荷时均明显高于柴油,在大负荷时与柴油接近;所有工况NOx排放增加,大掺烧比时NOx排放增加明显;排气烟度在任何负荷下均明显降低;CO排放量在小负荷工况时比柴油略高,在中、大负荷工况时比柴油明显降低;HC排放量在小、中负荷时比柴油高,在大负荷时比柴油低。综合考虑动力性和排放性,实际掺烧使用地沟油生物柴油时,其掺烧比以不超过30%为宜。  相似文献   

10.
正地沟油可以用来制造生物柴油"地沟油大户"——美国的快餐店睡不好觉了,以前是出钱清人把废油当垃圾清走,现在却要花钱雇人看守。  相似文献   

11.
《安徽科技》2007,(7):55-56
世界各国对新能源的研发越来越重视,各类新能源层出不穷.有的国家用油菜、大豆等生物质为原料制造生物柴油;有的国家用"地沟油"造柴油;也有的国家对塑料瓶、垃圾和废旧轮胎以及木屑进行处理,以获得生物柴油;更有人利用动物的尸体生产柴油.  相似文献   

12.
磷酸催化地沟油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以磷酸为催化剂,地沟油与甲醇发生酯交换反应制取生物柴油的反应条件对产物收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了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条件:反应温度为70 ℃,醇油摩尔比为30∶1,催化剂用量为原料油质量的8%,反应时间为5 h.在此条件下生物柴油的收率可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两碗柴油火苗,一碗油色发黄,冒着烟雾;一碗油色发亮,静静地燃烧。前者是普通柴油,后者是用小草、山林果实、高油微藻和地沟油生产的生物柴油。这是2008年11月27日内蒙古科技厅组织有关单位在包头稀土高新区现场观摩金骄集团年产10万吨生物柴油生产线试投产的一幕。这一我国首套生物柴油生产线试投产,标志着我国的生物柴油从高技术示范阶段进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  相似文献   

14.
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性能和排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实验研究了由地沟油甲酯化得到的生物柴油和柴油的混合燃料在单缸四冲程柴油机中的燃烧性能和尾气排放,生物柴油的添加体积分数分别为10%,20%和30%.结果表明,由于生物柴油热值较低,混合燃料的油耗率比纯柴油高出10%左右;NOX,CO和CO2的排放浓度随柴油机输出功率的增大而升高,随着生物柴油浓度的升高,NOX和CO2的排放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CO的排放浓度则逐渐降低至纯柴油的排放水平;尾气烟度随生物柴油浓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评估了生物柴油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统计了以菜籽油、麻疯树油、地沟油为原料的生物柴油全生命周期(包括作物的种植、收获、运输、预处理,以及生物柴油的生产和配送和消费)的各种污染物排放。结果表明:生物柴油全生命周期中,CO2排放量低于石化柴油,HC、CO排放量与石化柴油接近,NOx、可吸入微粒排放量略高于石化柴油,SO2排放量远高于石化柴油。生物柴油排放的SO2主要发生在种植和生产环节,其他气体污染物排放主要在车辆使用阶段。这几种作物的生物柴油全生命周期排放的液体和固体废弃物远高于石化柴油。因此,需要开发新品种油料植物。  相似文献   

16.
汪晖 《华东科技》2007,(9):32-33
废料废油=绿色能源 一边是高清洁柴油,一边是花生油下脚料和餐饮业地沟油;前者是因紧缺而不断涨价的优质能源,后者则是需要投入资金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在山东省农科院花生研究所的努力下,二者已经划上了等号--用花生油下脚料和餐饮业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极少数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之一,填补了国内空白.  相似文献   

17.
使用双氧水氧化法对地沟油为原料制备的深色生物柴油进行脱色。研究了双氧水用量、温度、反应时间等操作条件对深色生物柴油脱色效果的影响,并对脱色前后生物柴油的一些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深色生物柴油中加入质量为油重15%的双氧水(质量分数30%),温度90℃,搅拌反应30min,脱色率可以达到82.2%。脱色处理后的生物柴油甲酯含量升高;酸值、水含量略有升高;甘油含量降低;密度、冷滤点、闪点等理化性质无明显变化。双氧水氧化法为一种可行的深色生物柴油脱色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地沟油为原料,固定化假丝酵母脂肪酶为催化剂催化转酯化反应制备生物柴油。并对其组成及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检测,研究了生物柴油燃烧时的排放特性和动力性,并进行了经济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生物柴油纯度达到了97.8%以上,精制后的产品闪点高于170℃,硫的质量分数低于0.0005%,十六烷值高达73.6,在0#柴油中添加了20%的生物柴油后,尾气排放中CO降低28%,未燃烧的HC降低了36%,NOx降低了24%,全负荷烟度下降幅度达到0.2~0.9Rb,体现出了生物柴油优良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微藻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柴油作为化石能源的替代燃料在国际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生物柴油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稳定和优质的原料来源,其中微藻被认为是生产生物柴油的优良原料。介绍了微藻的概念及利用微藻制备生物柴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还探讨了基因工程技术构建高油脂微藻及制备生物柴油所面临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如何才能正确辨识地沟油,从而远离地沟油带来的危害?6月10日,食品安全快检车巡回检测工作机制在海南正式启动。据悉,食品流动检测车检测地沟油只需十几秒,此举可谓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福音。那么,在食品流动检测车未全面普及之前,我们应如何正确区分食用油和地沟油,从而避免地沟油带来的危害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