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刑事证据展示制度是英美对抗制刑事诉讼发展的产物,其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消除控辩双方的诉讼不均衡。2003年我院联合我市检察院偿试的混合证据展示模式是最符合证据展示制度目的和我国国情的。目前我国没有确立真正意义上的证据展示制度,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诸多问题。因此要结合我国刑事诉讼的具体情况,对展示范围、主体、程序及展示的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建构我国特色的证据展示制度。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随着新刑诉法的实施,在刑事审判环节,辩护人只能在法院看到主要证据复印件,而看不到全部证据材料.同时,辩方也不负有在庭前向控方开示其掌握的证据的义务,因此,造成证据相对封闭.并且有时控辩方都随时要面对对方的"突然袭击",庭审质证流于形式.随着刑事制度的不断改革、发展与完善,为维护司法公正、公平和提高庭审效率,我国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亟待建立.结合<意见稿>[1]对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和刑事证据开示的范围、程序、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修改方式,法学界学者提出四种不同方案。刑事证据法典化方案缺乏立法法理上的合理性,在我国也没有基于学术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现实性。建立统一证据法典或通过对现行刑事诉讼法修正从而全面完善证据制度的修改方案也缺少合理根据。因此,对刑事证据制度作局部修改的方案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姚克励 《科技信息》2008,(16):214-214
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证据保全制度,这于保障被害人权益不利,也妨碍“控辩式”庭审的有效展开。建立我国刑事证据保全制度应与我国民事证据保全制度和行政证据保全制相衔接;并赋予该制度证据开示、人权保障和提高诉讼效率等功能。  相似文献   

5.
刑事证据规则,是指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依照刑事诉讼法律统一适用和规范发现、收集、提取、分析、鉴别、采信和适用刑事诉讼行为的条件和标准。随着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立法活动的展开,刑事证据规则的构建和完善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构建符合刑事诉讼需要的证据规则对于保证刑事诉讼质量和完善刑事立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我国刑事证据规则的立法现状我国的刑事证据制度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严禁刑讯逼供"这不同与大陆法系"自由心证"或"内心确信"的证据制度,也不同于英美法系"以严格的证据规则对证据的可采性予以合理的限制"的证据制度。  相似文献   

6.
审判方式是指法官在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按照法定的程序和规则审理案件的方式和方法,审判方式的合理设计和建构是确保其良性运转和确保公正和效率价值目标实现的根本手段和途径。我国当前的刑事审判方式既有对抗式的特征,又有审问式的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应当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刑事审判方式。对于庭前审查程序可实行起诉书一本主义;扩大法官对证据调查和对拒不出庭证人的司法处分权;建立证据展示制度;赋予被告人以沉默权;培养法官当庭采纳证据的能力;建立严格的评议程序,采用不记名投票的方式确定被告人罪名及量刑。  相似文献   

7.
刑事和解应当在我国确立和发展。本文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的不起诉制度,从消除刑事和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障碍与冲突、构建刑事和解制度操作规范的初步设想及建立相关配套制度三个方面对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8.
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前提。作为控辩式刑事诉讼基本制度之一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其制度设置理应符合程序公正的价值追求。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的证据开示制度:将辩护方纳入开示主体范围,坚持正面开示,确立违反开示义务的法律责任,同时在证据开示的模式选择中应实行“立审分离”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鉴定结论作为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证据之一,它在专门性问题方面有很高的证明力,有助于查明案件事实,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缺陷作初步探讨和分析,对如何完善我国的刑事司法鉴定制度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0.
我国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从辩护人的地位、责任、辩护权保障等方面对辩护制度作了重大修改完善。与之相适应,公安机关作为重要的刑事执法机关,应当清醒认识思想观念、立法和执法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更新和转变执法理念、证据观念,建立与辩护人的良好互动关系,保障辩护人的诉讼权利等措施,积极应对辩护制度的修改与完善,不断提升刑事执法水平。  相似文献   

11.
刑事司法救助实际上是扶贫、扶弱、扶残,它是实现司法公平和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重要措施。该制度的建立体现了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我国刑事司法救助制度存在较大缺陷。文章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背景,论证了建立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完善该制度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2.
单位犯罪诉讼程序问题是我国刑法确立了单位犯罪主体之后所产生的一个程序问题。但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单位犯罪的诉讼程序 ,这一问题的研究就是要解决我国刑事诉讼法在单位犯罪诉讼程序上与刑法的失衡问题。就单位犯罪诉讼程序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同时对单位犯罪诉讼程序所应当包含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论纲式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刑事不起诉制度是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现行不起诉制度在保障人权、节约司法资源、教育挽救犯罪人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其价值和意义不容置疑。但是,随着司法实践的深入,不起诉制度在立法上存在疏漏与不足逐渐显露出来,严重制约了不起诉政策的功效。因此,必须从立法上重构和完善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14.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颁行《大理院审判编制法》,正式确立了检察制度。根据法令,清末检察厅有收受刑民案件诉状、指挥调度司法警察、侦查各类犯罪、提起刑事诉讼、监督诉讼等八类共二十八项具体职权.这些职权是保障检察厅顺利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司法规律对配置检察权的要求。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历史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刑事诉讼中,照片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证据。然而,对照片的证据种类归属问题实务界很少有人关注,理论界大多把照片归入物证、书证或者视听资料,理论研究的缺陷无法对司法实践起到正确的指引。细化照片的种类形式是研究照片证据种类归属的前提,根据刑事诉讼中照片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把照片归入不同的证据种类中。  相似文献   

16.
刑事和解中的人民调解模式,实现了刑事和解制度与人民调解制度的对接,体现了刑事和解的价值意蕴,既可以避免公检法机关在主持和解时的尴尬位置,又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贯彻能动司法。人民调解制度与刑事和解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人民调解模式应当成为我国刑事和解模式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刑事案件的辩护率较低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此现状加剧了控辩力量的失衡,打破了诉讼结构的平衡,不利于对被告人权利的保护,要突破这一困境,路径之一就是将"强制辩护"制度引入我国的刑事诉讼立法中.本文从比较法的角度出发,对强制辩护制度进行了深人地考察,对强制辩护的适用对象、适用阶段及其它适用中的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结合中国的司法实践的现状,试图对强制辩护制度进行合理的建构,以期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反映在刑事司法领域不仅仅要求司法独立,更要求正确适用刑事法律、法规,规范行使刑法司法解释权。有权机关在行使刑法司法解释权时应严格把握刑法司法解释的司法权能,防止其越位立法,明确刑法司法解释遵循从旧兼从轻的时间效力,彰显刑法谦抑的精神品格,防范突破罪刑法定宪纲性的原则要求。只有刑法得以被正确的适用,才能真正将刑法抽象的正义与公平转化为现实的正义与公平。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刑事审判监督程序在制度设计上存在诸多缺陷,导致司法实践中常出现诸如申诉难、申诉多、越级申诉、重复申诉等问题,既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又不利于保障人权。应把纠正错判和一事不再理理念结合起来并以此为指导,重构我国的刑事审判监督程序。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和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被害人学的兴起,刑事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日益受到重视。在我国,立法明确规定刑事被害人是诉讼当事人,但司法实践表明,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不仅承受着实体权利的丧失,程序权利也未得到有效保护。我国应通过保障被害人的司法信息知情权、赋予被害人独立的上诉权、扩大损害赔偿请求权范围、建立国家补偿制度和被害人救助制度等来完善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和救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