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微小卫星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政 《科学》2001,53(5):16-19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以微型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nics & mechanics system,MEMS)和微型光机电系统(micro optical electronics&mechanics system,MOEMS)为代表的微米纳米技术的发展,使得微型卫星、纳型卫星甚至皮型卫星的实现成为可能.微型卫星、纳型卫星甚至皮型卫星的研究已成为航天技术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中低轨道卫星在通信领域有着相当广泛的应用 ,它是通信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价值链 .总结近十年来小卫星发展经验 ,在频率问题上 ,技术上、特别是运行方面加以改进与完善 ,小卫星将有很好的前景 .通过建立一整套新型的商业模式 ,坚持产业化的过程 ,形成一个新兴的通信门类及行业 ,小卫星通信将会有长足的发展 .两三年后 ,小卫星通信行业将还会有新一轮的高潮 .  相似文献   

3.
北斗星导航系统已进入了卫星发射布网的高峰期。按计划,到2020年,北斗将与美国GPS一样,成为一个向全球提供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  相似文献   

4.
卫星通信系统一直担负着重要的全球间信息传播作用,无论在广播、电视、通讯,还是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卫星电视网到全球实况转播,从卫星电话到无休止的卫星监测(甚至间谍卫星),卫星实现了远程间信息、数据互交的难题,真可谓"一星悬高空,天涯若比邻".  相似文献   

5.
太空服卫星     
王润 《世界科学》2006,(8):14-15
使用一台简单的警用扫描仪或业余无线电台,你就能收听到绕地球运行的弃置太空服发出的信号——2006年2月3日:一个在太空时代历史中最为奇特的卫星进入了轨道。随着航天飞机的发射和运行,当宇航员进入国际空间站(ISS)时,他们将一套太空服(“太空服卫星”)抛射到了舱外。美国航空  相似文献   

6.
据国家海洋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透露,2020年前,我国将发射8颗海洋系列卫星,其中包括4颗海洋水色卫星、2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2颗海洋监测卫星系列(又叫海陆雷达卫星),形成对我国全部管辖海域乃至全球海洋水色环境和动力环境遥感监测的能力。同时,也加强对我国黄岩岛、钓鱼岛以及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全部岛屿附近海域的监测。目前,我国已发射3颗海洋卫星,包括2颗海洋1号系列水色卫星和1颗海洋2号系歹U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实现了对包括黄岩岛在内的南海海域的海洋环境观测监测。  相似文献   

7.
说到卫星导航,很多人便会脱口而出"GPS"(全球定位系统),但随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下简称北斗导航)的投入使用,这一状况将逐渐发生改变——到2020年,北斗导航将形成全球覆盖能力。我国许多行业和领域都在使用美国的GPS,但无法获得高精度服务的授权,还不时受到中断服务、篡改信息数据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全球PNT 用户的贡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不仅增加中国及周边地区定位、导航和授时(PNT=Positioning, Navigation and Timing)用户的卫星可见性和可用性, 而且也将提高全球用户的PNT 精度. 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兼容与互操作条件下, 分析全球导航定位定时用户的卫星可见性和精度衰减因子改善情况; 利用仿真数据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全球用户的贡献, 侧重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GPS, GLONASS 和Galileo 多卫星导航系统组合模式下用户获得的收益.  相似文献   

9.
全球第一个民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志根  战兴群  朱文耀 《科学》2006,58(2):10-13
由欧盟和欧洲空间局共同提出和组织实施的伽利略(Galileo)系统是全球第一个民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伽利略系统的配置、频率分布、信号设计、安全保障等导航定位服务特点,使得它与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率和可靠性。伽利略系统将实现对全球更完整的监控,对航空、航海等领域也会有更安全的保障服务,特别是它提供的公开服务、生命安全服务、商业服务、公共特许服务和搜救服务等.将多层次、全方位和全时段地满足全球各类用户的需要。预计伽利略系统将在2008年开始正式投入运营.并将拥有更加广泛的全球应用市场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1992年10月23日,美国航天飞机在太空发射了一颗鲜为人知的测地卫星,名叫激光地球动力学卫星。其实,它是人类发射的第2颗同类卫星,1976年5月4日美国曾发射过一颗激光地球动力学卫星。 测地英豪 测地卫星是专门用于大地测量的人造地球卫星,可测定地面点位坐标、地球形体和地球引力场参数,属卫星测地系统的空间部分,可作为地面观测设备的视测目标或定位基准。其他类型的卫星也能用于测地研究,如GPS,但精确性不够,而测地卫星有明显的专长:①提供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地联测的全球统一地心坐标系;②卫星轨道运动  相似文献   

11.
赵罡  周旭华  吴斌 《科学通报》2012,(36):3475-3483
随着我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海洋二号(HY-2)的成功发射并正式投入使用,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与海洋资源探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精密轨道跟踪和确定是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的关键技术,也是有效利用包括雷达高度计在内的星载设备观测数据开展海洋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本文介绍了我国首次HY-2卫星激光测距(SLR)国际联测的情况,采用动力学定轨方法,利用6个月的SLR实测数据进行了精密定轨,并通过内符合精度、与DORIS轨道的比较以及站星距检核等方法仔细分析了SLR定轨精度.处理结果表明,HY-2卫星SLR定轨的平均三维位置精度约为12.5cm,径向位置精度好于3cm.这项工作为SLR国际联测及精密定轨在我国对地观测卫星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2.
顾炳鑫 《科学之友》2002,(12):11-11
在当前世界高、新、尖技术领域里,卫星产业堪称佼佼者。在多彩的卫星大家族中,现代小卫星脱颖而出,成为日渐威风的新一族。卫星最初以重量作依据划分为大卫星与小卫星,如英国目前流行的分类是:大于3.5t为巨卫星,大于1.5t为大卫星,大于500千克为中卫星,小于500千克为小卫星。后有了新概念,按每千克重量所能提供的功能即“功能密度”划分,小卫星即分为简单小卫星和现代小卫星。人们现在通常指的小卫星就是现代小卫星,国际上对它称呼很多,诸如廉价卫星、超小卫星、微卫星、纳卫星、皮卫星、飞卫星等皆是。  相似文献   

13.
在本世纪上半叶的某个午夜里,当人们仰望星空时,将会惊讶地发现有一簇“星星”格外明亮,原来,这个无名“星座”是由多颗太阳能发电卫星所组成的。 将太阳能发电站建在人造同步地球卫星上,就叫太阳能发电卫星或称宇宙发电站。这种卫星始终处在地球的某一固定地点的上空,并保持一定的高度,以便于地面接收它所供能量。电站可利用光电转换  相似文献   

14.
一位记者乘坐直升飞机正悠然自得地赶往采访现场。着陆后,他不紧不慢边走边将一只大型手提公文包打开。收藏在该公文包里的是一套专门用来执行电视采访任务的微型电子系统。进入目的地,他支好天线,开始用卫星电话呼叫东京和纽约的转播中心。几秒钟后,来自阿富汗深山里的实况信息便源源不断地传遍全球的每一角落,现场直播的实时音像同步清晰地传来。  相似文献   

15.
博览     
《科学之友》2005,(12):17-17
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年底将发射首颗卫星欧洲航天局与荷兰政府近日宣布,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首颗卫星将于今年年底发射升空。设于荷兰诺德韦克的欧洲航天研究和技术中心表示,这颗卫星将于今年12月由俄罗斯“联盟”号运载火箭搭载,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  相似文献   

16.
宇宙太阳能发电站前景广阔。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发射一万千瓦的实验卫星,当卫星运行接近地面接收天线时,便立即进行输电……美国航空航天局古文皮特·格雷加博士于1968年最早提出了建造宇宙太阳能发电站(SPS)的设想。他的基本思路是把太阳能发电卫星发射到空间轨道上去,并在太空将太阳能转换成直流电,通过微波传  相似文献   

17.
卫星导航系统是冷战的产物。在冷战时期,为了达到军备竞赛、导弹威慑、核威慑、太空争霸的制胜权,美国国会认为美国非常需要导航卫星,有必要发展全球定位系统,没有理由担心费用昂贵。包括美国海军潜艇、美国空军战略轰炸机和洲际导弹发射,各种导弹发射的准确测定是核威慑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美国国防部将导航卫星称为"力量倍增器"。  相似文献   

18.
前沿     
<正>"北京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北京二号"卫星是中英合作项目。由英国的萨里卫星技术公司研制,中国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则负责卫星在轨任务测控、卫星数据接收等运行管理,并组织数据产品的生产和相关服务的提供。据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二号"是国家核准的民用商业遥感卫星项目,已纳入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  相似文献   

19.
2012年7月25日。我国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从西吕卫星发射中心起飞,成功地发射了天链一号03星,把卫星送人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数日后该星顺利定点于静止轨道预设位置。这标志着天链一号3颗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我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成,并有力地拓展了中国航天测控通信网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1999年12月18日升空的“地神号”新型卫星正在地球上空705公里的空间轨道上运行,对地球广阔区域进行密切监测。从影响气候的云层、植被到阳光和气温乃至森林火灾和冰层覆盖情况都在它的视野之内,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卫星观测计划将引导科学家密切关注地球,以期更好地预测其未来的诸多变化趋势──这一重大责任要求卫星具有前所未有的观察能力,人类活动正在加剧全球变化速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地质力量波及的影响范围。 我们需要长期进行全球多种测量以便利用这些准确信息组合成计算机模拟图像,进而使我们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