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最近,一名荷兰业余考古学者从挖掘自北方海海底的泥沙和碎石中发现了石器时代的手斧、骨骼、牙齿、象牙和鹿角等物品。经测定,这些手斧(一共28把)中年代最早的可达10万年。据推测,这些早期人类用手斧之类的石质工具来捕杀猛犸象及其他动物。在旧石器时代(结束于大约1万年前),海平面比现在低,当时的北方海还是一片堪称狩猎场的大草地。  相似文献   

2.
微痕分析确认万年前的复合工具与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锛状器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典型打制石器. 它的形态与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锛毛坯极为相似, 但其功能和具体使用方式无法确定. 我们以泥河湾盆地虎头梁遗址出土的锛状器为研究对象, 采用微痕分析的方法, 在显微镜下观察保留在石器表面特别是刃缘处的细微痕迹, 并结合从模拟实验中获取的数据, 对其进行功能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这组石器是装柄使用的复合工具, 确定了锛状器作为加工木料的石锛使用, 是磨制石锛的雏形. 微痕分析从技术手段和研究思路两方面完善了从石器中提取人类行为信息的途径, 为研究人类在环境变化中采用复杂技术、调整石器功能的适应策略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3.
石器是考古遗址中常见的一类出土遗物,它因不会腐烂而成为了解人类历史的珍贵见证.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99%以上的时间都在制造和使用石器,考古学上称之为"石器时代".根据制作技术的变化,石器可以分为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考古学家便以石器打制和磨制技术为依据,将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而金属工具出现之后,人们依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生产和使用着石器,作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工具.对于古代石器的研究,特别是了解它们到底如何被使用,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古代人类行为、经济模式、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的一系列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2009~2011年在陕西蓝田灞河右岸新发现8处旷野旧石器地点,采集石制品770件.研究表明,蓝田地区除存在以前认识比较充分的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阶段的古人类旧石器地点之外,在灞河流域河流阶地黄土地层中还普遍埋藏有晚更新世阶段的旧石器遗存,这些遗址采取硬锤直接打击法和砸击法技术剥取石片;加工石制品的原料以来自于河流沉积物中的石英岩、石英、石英砂岩和火山岩砾石为主;石制品中既包含直接由砾石和大型石片加工而成的重型工具,如砍砸器、重型刮削器、手斧、手镐、薄刃斧和石球等,同时也含有一些小型石片和由小型石片修理而成的刮削器和尖状器等小型工具.蓝田地区新发现的旧石器产出层位既有灞河第三级阶地以上的中更新世黄土地层,也有第二级阶地上的晚更新世黄土地层,这一发现首次从地层和年代关系上证明蓝田地区阿舍利(Acheulian)类型旧石器工业遗址的时代最晚可延续到距今3~7万年间,它不仅使这一出土早-中更新世人类化石地区的古人类活动时间延续到晚更新世,而且显示在年代学上东亚地区与非洲和欧亚大陆西侧同类旧石器工业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  相似文献   

5.
李英华  侯亚梅  Boёda E 《科学通报》2009,54(19):2864-2870
通过旧石器的研究探讨史前人类的认知行为与思维特征一直是史前学者关注的问题. 法国学者开创的石器技术研究方法, 为回答这些问题开辟了新的视角. 20世纪60年代安德雷•勒卢瓦古朗提出的“操作链”概念为该研究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随后从“操作链”概念分解出技术认知学和技术经济学两个概念, 不仅能更详细地揭示史前人类在石器打制过程中运用的技术知识和技能, 也能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史前人类的技术行为. 将这一新方法应用于中国西南部的代表性遗址——观音洞遗址的旧石器材料中, 结果表明, 观音洞遗址的石核剥坯模式与欧洲和近东旧石器时代中期常见的Levallois概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剥坯概念和生产体系, 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人类认知行为和思维模式, 该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和解释旧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和欧非及近东地区旧石器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科学通报》1963,8(1):70-70
本书是作者于1957—1959年间为配合三門峽水庫建設工程在芮城匼河村一带进行第四纪地貭調查的研究总結报告。全书的大部分記述了在匼河附近黃河东岸长达13.5公里的同时代地层中发現的12处化石和石器地点,以簡练的文字,分别論述了哺乳动物化石13种、石器138件。根据第四紀地层的上下关系、动物化石及石器的性貭,作者討論了地学界爭論已久的“三門系”的层位划分、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分布和文化性貭,进而論証了与化石共存的匼河文化层是属于更新世中期的最初阶  相似文献   

7.
引言到现在,在中国各地所发见的旧石器时代各期的文化和一些零星发见,按堆积的情形和地质时代来说,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发见在中国北部的黄土时期的,包括黄土底砾层中的零星石器,以及水洞沟即黄土时期中的文化和萨拉乌苏河的石器;一类是地质上所谓周口店时期(交上三门系,或红色土时期),这一类包括有洞穴堆积,如周口店中国猿人文化、周口店第十五地点的石器文化及周口店第三和第四地点的文化遗物,还有陆相的河湖砂砾堆积,如山西襄汾县丁村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广西百色盆地大梅南半山遗址发现与玻璃陨石共生的手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頠  莫进尤  黄志涛 《科学通报》2006,51(18):2161-2165
新近在广西百色盆地大梅南半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土手斧等176件石制品, 保存于第Ⅳ级阶地网纹红土之中, 石制品的性质与百色盆地其他遗址发现的类似. 手斧和手镐等石制品与同时发现的155件玻璃陨石处于同一层位, 这些玻璃陨石的相关特征显示原生埋藏的性质, 证明百色手斧的埋藏年代与亚-澳散布区玻璃陨石的降落年代一致, 距今约0.8 Ma. 在网纹红土层之上的堆积物中还发现丰富的石制品, 进而暗示生活在百色盆地的早期人类, 曾亲历并成功地躲过早中更新世之交的这次重大的天体事件.  相似文献   

9.
青海昆仑山山口发现的细石器考古新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9年考古学家在通往青藏高原腹地, 亦即藏北高原的昆仑山山口地区的野牛沟新发现了一处(海拔3800 m)早期人类活动细石器地点. 该地点尚有两处保存完好的火塘遗存, 对火塘灰烬进行AMS 14C测年, 其时代为7500 a BP左右, 这不仅意味着该地区细石器年代的确认, 同时也为普遍见诸青藏高原而又缺乏地层与断代的细石器地点提供了可靠的年代参照. 在火塘周边还发现一定数量的细石器, 包括细石核、石叶、刮削器以及用于加工石器的残石块. 石器的质料、组合以及类型等都反映出一定的权宜性, 结合火塘的临时性, 初步分析认为这是一处全新世早中期游动至此的、主要以采集狩猎为目的的随机性食物搜寻者的遗存.  相似文献   

10.
认知和象征性思维被视作现代人行为的重要特征,而带有刻划痕迹的遗物往往成为鉴别认知和象征的标志,甚至是语言出现的证据.近年来,在非洲、欧洲、近东勒凡特地区甚至西伯利亚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出土了大量带有刻划痕迹的骨、石制品,赭石、鸵鸟蛋皮等遗物.但在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与象征性行为相关的考古材料,包括串珠、装饰品、埋葬行为、带穿孔及刻划痕迹等遗物却鲜有发现.本文报道了中国西北地区水洞沟遗址(SDG)旧石器时代晚期地层(约30kaBP)中发现的一件带有刻划痕迹的石制品.该石制品出土于水洞沟遗址第一地点1980年发掘的下文化层,这是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首次发现带有刻划痕迹的非有机质遗物.为了更好地观察和记录人类行为信息,作者应用KEYENCEVHX-600数字显微镜建立了这些刻痕的三维数字模型以进行观测与对比,在排除了多种可能的非人为因素后,确认这件石核上的刻痕是人类有意识行为所致.由于我国旧石器时代发现的其他带有刻划痕迹的遗物大多存在争议,根据现有证据无法得到现代人行为在中国北方的出现和演化的模式.但根据这一发现可以推测在东亚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可能存在如计数、记录等象征性思维,反映了SDG1古人类已经有了相当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末次冰期阶段是早期现代人(即晚期智人)在亚洲扩散、演化的重要时期. 我国宁夏水洞沟遗址在年代上处于MIS 3 晚期, 出土的遗迹、遗物显示了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特点: 石器类型呈现多样化和标准化、使用骨器、大量制作鸵鸟蛋皮串珠饰品、大规模使用火塘、居住面存在功能分区以及人类营生方式发生转变. 这些特征从文化的角度展示了MIS 3 晚期阶段的现代人行为, 为讨论中国早期现代人群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考古学视角. 同时, 营生方式的转变反映了“广谱革命”对本地古人类造成的影响. 本文从人类行为生态学的角度阐释了发生这种转变的动态机制.  相似文献   

12.
李占扬  沈辰 《科学通报》2010,55(10):895-903
2007~2008年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发现距今10~8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与头骨化石同层出土有大量哺乳动物骨骼化石. 部分动物骨骼中可能存在经人工改造的骨制品. 通过对遗址出土的部分骨骼化石进行微痕观察并与实验标本对比分析, 能辨认出灵井骨制品上确有锥钻、穿刺、刮削等使用痕迹以及疑似捆绑的微痕. 研究确认中国北方晚更新世早期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 存在着有意识加工制作和使用过的骨制工具. 这一发现也证实了骨制工具的使用与石器一样, 是古人类技术发展和行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泥河湾期的地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蘭坡 《科学通报》1957,2(1):30-30
人类学家把已發現的人类化石按人类的發展分为三个阶段,即猿人阶段、古人阶段、新人阶段。考古学家把人类初一阶段的文化也分为三个时期,即旧石器时代的初期、中期、晚期。目前,直立猿人(Pithecanthropus erectus)和中国猿人(Sinanthrcpus pekinensis)的化石是猿人阶段的主要代表材料;欧洲的阿布維利文化(Abbevillean)和我国的中国猿人的文化是旧石器时代初期早一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14.
三峡井水湾遗址的光释光测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井水湾遗址埋藏于三峡地区长江右岸第二级河流阶地内, 遗址石器工业是以砾石和大石片加工的砍砸器和刮削器等为特征的中国南方砾石石器主工业传统. 遗址堆积物为河流沉积物, 本文应用光释光技术中的单片再生剂量法对这些河流沉积物中的石英颗粒进行了定年, 结果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年代发生在晚更新世早期, 距今约7万年前. 该年代结果是三峡乃至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和古人类研究在测年上的一项突破, 有助于建立华南旧石器考古年代框架和文化发展序列, 为探讨该地区晚更新世早期人类活动的环境、技术发展和生存模式演变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现代人类起源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     
吴新智 《科学通报》2009,54(19):2847-2847
今年是北京直立人(俗称北京猿人)第一个完整头盖骨发现80周年. 北京直立人的第一件化石出土于1921或1923年, 1926年在运往瑞典的标本中鉴定出一枚属于人类的前臼齿从而使其出土地周口店闻名于世, 1927年发现了1枚保存完好的臼齿, 由此提出Sinanthropus pekinensis这个新属新种, 中译为中国猿人北京种, 1929年12月2日发现了第1个完整的头盖骨, 与爪哇猿人并立为当时已知的最初人类, 1931年, 从这个遗址出土的石片被鉴定为人工制造的工具, 一些遗物被鉴定为人类用火的余烬, 更坚实地确立了这种古人类在人类进化上的重要地位. 1959年东非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发现170多万年前的石器, 大大地延长了人类历史的记录, 北京直立人不再是最早的人类. 但是由于这个遗址不但出土了大量的人类化石, 还伴存有丰富的石器、用火遗迹、哺乳动物和其他脊椎动物化石, 20世纪80年代应用新技术测年进一步认识到古人类在这个遗址生活的时间跨度很大, 所有这些与众不同之处使它的研究价值在更新世古人类遗址中仍然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6.
古日历之谜     
古人没有望远镜和其他天文仪器,却把时间计算得极其精确,他们使用了什么神奇的方法,长久以来一直是个谜。直到最近25年,依靠电子计算机的帮助,人们才开始揭开某些令人吃惊的古代计时工具的秘密。一幅原始的图表有一种粗糙的巨型石柱,散布在几乎整个西欧,从葡萄牙、西班牙一直到瑞典。  相似文献   

17.
刘元希 《世界科学》2004,(12):21-21
大约在175万年前,一批批早期人类祖先已经成了最早的“洲际移民”了。此时,他们在黑海之滨格鲁吉亚附近遗留下来的颅骨和石器工具,是迄今为止在非洲以外地区出土的最古老、最明确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近四十多年来旧大陆各地人类化石的发现,特别是二十五年前开始的中国猿人化石的发现,使我们了解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了解了怎样由人类远古的祖先演变到我们今天人类这样体质的情形,虽然我们今天所了解的还不过是整个人类发展史的一个轮廓,共间还存在着许多空白点,还要等待我们今后的发现来加以补充。根据现有的人类化石的证据,可以把人类的发展史分为三个阶段,就是猿人阶段、古人阶段和新人阶段,在文化上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初期、中期和晚期。而在中国每一阶段都已发现有人类化石作为代表。共中特别是第一阶段,人类体质的许多知识主要来自周口店发掘所得的中国猿人化石。第一阶段的人类已具有人的基本特点,就是能够制造工具和直立行走,但又带有许多原始的性质。属于这一阶段的  相似文献   

19.
张双权  李占扬  张乐  高星 《科学通报》2009,54(19):2857-2863
以近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动物群为主要研究目标. 埋藏学的分析表明, 原始牛和普通马是该动物群的优势属种, 同时也是灵井许昌人时期古人类的主要猎捕对象. 在死亡年龄分布模式方面, 这两种大型食草类动物都是以壮年个体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一种组合面貌, 说明这一时期的东亚古人类已经是十分熟练的狩猎者, 他们完全有能力猎捕原始牛、普通马等大型食草类动物.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 东亚旧石器时代中期及晚期的古人类在狩猎策略、能力以及群体组织等方面已经不存在明显差异, 从而验证了这一地区现代人类行为起源的早期理论.  相似文献   

20.
<正>石器是考古遗址中常见的一类出土遗物,它因不会腐烂而成为了解人类历史的珍贵见证。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99%以上的时间都在制造和使用石器,考古学上称之为"石器时代"。根据制作技术的变化,石器可以分为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考古学家便以石器打制和磨制技术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