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亦称"情感移人",在艺术创作中赋予无生命的对象以主体的情感使事物和艺术形式具有人类的情感性质。主客体通过移情作用得到统一,自我与对象融为一体。在中国画创作实践中,运用于线描、赋色等创作过程中,从"应目","会心"至"畅神",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完全的融合,达到"物我合一",创作主体进入物我相忘的"物化"境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境是由移情产生的。"移情说"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心雕龙》中的诗歌批评自成理论体系,其一是《明诗》篇中对诗歌抒发情志的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二是《情采》篇中强调诗的缘情审美特性,提出“为情造”,达到诗歌创作中情理并存、情志并重的状态;其三是《知音》篇中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诗歌批评鉴定理论,对诗歌鉴赏的主体和客体诸方面因素作了细致的分析;其四是《神思》、《隐秀》篇中对诗歌意象的深入探索,指出诗歌的特点就在于意存象中、隐在秀中,主客观相通,物我交融等,这些都是刘勰对中国诗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再生派"与本位文化论以及全盘西化论不同,他们认为心与物是不同的,制度实体和制度的精神、文化实体和文化的精神应该有所区别.因此,学习西方应该把握其精神实质而不是文化形式."再生派"的基本文化态度是,既借助外因又催生内因,既欢迎外来和尚又念本土经.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并非是"本位"还是"西化".而是"主体"和"内容",他们要确保文化主体的挺立和学习内容的丰满,避免主体的沉沦和自由、平等的空心化.  相似文献   

4.
既强调诗体的规范又强调诗体的进化的诗的进化论,是刘勰诗本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勰在诗歌的形式本体上的思想是既保守又激进的,他很重视文体,语言,体验和想象,刘勰诗的形式本体论的主要学说是“诗有恒裁”说:强调诗歌有体,诗人应该有自觉的文体意识,甚至认为四言为正体;又不反对诗体进化,主张“随性适分”、“质文代变”。  相似文献   

5.
马延军 《科技信息》2006,(12):374-374
刘勰与韩愈所处时代不同,但对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主张却异曲同工。二人皆重“情”“气”,反对词采华丽而内容空虚的形式主义文风。刘勰以文艺理论家的身份提出自己的主张,而韩愈不但提出主张,而且也是伟大的实践者,他的散文正是“情采”并茂“文气”各具的实践产物。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作的个性化,注重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把这一要求贯穿于教学实践中,必须在“体验”二字上做文章。“体验”既有“领悟”“体味”“设身处地”的心理感受,又有“实行“实践”以身体之”外部实践的含义。因此,体验不仅重视主体的心理结构,更注重主体与客体合一的动态建构。基于以上的理解,结合我的教学体会,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尝试着进行了体验式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7.
知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基础作用,对主体具优化作用,对其内容具有载体作用,因此必须重视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文与情感的关系,《诗经》最早涉及。之后,汉代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有“情者,文之经”、“辞以情发”之说,而唐代柳冕提出的“文生于情”的观点最为著名。这些观点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情感与写作的关系,强调了情感对写作的重要意义。由于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因而文章中的情感与读者也就有了关系。这种关系,前人总结为“情生于文”。但“情生于文”却不易做到,是需要一定写作功底的,若注意“文情贵独”,掌握一些表达情感的技巧,则“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  相似文献   

9.
编辑劳动特点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劳动是指编辑主体作用于编辑客体的过程。编辑主体指的是编辑,编辑劳动属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编辑的心理因素起着一定的作用。从这一角度出发,编辑劳动的特点可表现为智力性、专业性、创造性和劳动方式的个体性与协作性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文学客体对文学创作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文学客体世界并不是天然的纯客观的存在,它有极复杂的内在构成,其中最重要但又常被人们忽视的是主体因素以积淀方式转化为客体因素,使文学客体在其自然,社会与作家活动三个组成部分中都形成双重性质,它们一方面给文学提供着“死”的材料,一方面又提供着活的观念。结果,主体积淀丰富了文学客体世界,同时也就丰富了文学自身,对客体构成中主体因素的正确理解,把握,成为文学真实,深刻地反映生活的基础与前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CyH)2Q[6]为主体分子和4-(1H-咪唑-2-基)苯胺盐酸盐为客体分子,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研究发现,主体与客体分子之间通过离子—偶极作用,客体分子的苯胺部分包结在(CyH)2Q[6]的疏水性空腔内,形成(CyH)2Q[6]部分包结客体分子的1:1主客体包结配合物.又通过离子-偶极作用和氢键互相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是文学理论史上的巨著,该作品对写作方法做了详细的研讨,笔者主要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方面探讨《文心雕龙》对文学作品的看法,"文质并重,衔华佩实"是刘勰所倡导的文学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的文学写作是人类学表述的一种新的实验形式,它既能达到对文化事象的客观细致描述,又能融入研究者的情感与体验,从而引起读者对文化问题的深思.文章以潘年英的<伤心篱笆>为例,从表述手法、描述内容和文化反思三方面分析人类学文学写作的独到之处,从而论证这种"跨文体"写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思维是写作主体心理机制的内核,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内在联系的反映,本在论述思维在章写作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与学创作的思维比较,辩证地论述了应用写作在思维形式、材料,主体和结果等方面所具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诗人的审美感受既不是纯客观的,也不是纯主观的,而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交流与沟通,是心与物的对话与交融。以我观物,以物观人,物我融为一体,这是审美感受基本和普遍规律。审美感受具有诸多特征,它们是认识、理解和把握审美感受的窗口。  相似文献   

16.
王船山教育哲学中的“双主体”思想,是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总结,最终对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作出的深刻探究。王船山教育思想中的“双主体”思想,既涵盖了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的客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的客体的基本思想,又涵盖了在教学过程中“双主体”相对主客互动与辩证统一的思想。王船山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双主体”思想对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写作对留学生而言一直是学习汉语的重点和难点,但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写作教学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因此文章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初中级水平留学生汉语写作课的现状。从学生基本情况、写作课的基本情况、学生对写作以及写作课的要求和态度以及教师书面反馈,以上四个调查内容进行结果分析,发现当前写作教学还是存在以下问题:1)学校对其重视程度仍然不够。2)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普遍较低。3)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枯燥,导致学生对写作课的兴趣普遍不高。4)老师对书面反馈方面需要提起重视。并针对以上问题从"教"与"学"两方面提出对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从<文心雕龙>这部巨著中,我们可以看见孟子的文学理论观"知人论世"对刘勰的影响.刘勰博览群书,杂观百家对各种文学体裁及作家、作品进行了分类研究.刘勰既通历史又晓人情,进而以窥文情.整个<文心雕龙>的创作就是一次"知人论世"观的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9.
传统民法中认为,动物是可以作为物而存在的,就可以成为人所支配的客体。而野生动物因为有其生态等价值又不是传统上的物,因此对其应特殊保护。我国《物权法》规定野生动物归国家所有,单一的所有权有不当之处.本文就此展开讨论,认为野生动物应作为“特殊的物”来对待,要实现物权形式多元化.达到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刘勰第一个把意象引进诗学的领域,他的意象论与英美意象派的理论原则有不少共同之处。首先,他们都重视对意象内在生成的探讨,认为意象的形成必须经过理性的苦炼与情感的激发,达到情理交融;其次,意象的外在实现是主客体的统一。刘勰的隐秀说揭示了意象的审美特征。秀是“状溢目前”,正与英美意象派主张意象的具体性相合;为了达到“秀”,必须“直寻”、“简朴”,也与意象派的简洁、“直接呈现”相吻合。隐是“情在词外”、“复意为工”也和意象派的“可变意义”、“意象叠加”相吻合。由于刘勰的意象论与英美意象派理论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哲学基础,它们必然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传统的气一元论,认为宇宙、诗人、作品可以贯通一气。刘勰主张“虚静”,净化精神,内虚其怀,外纳万物,诗歌意象就能情景融和,物我合一。英美意象派受到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影响,寻求激越昂奋的创造动力,强调直觉和瞬间感受,注重客观意象的呈现,内涵往往隐秘、飘忽,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