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范赟 《海峡科学》2004,(12):76-79
礼宜乐和的中国文明常是国人心中向往的理想社会.礼乐文明的兴起发展与殷周先秦社会天人观念的转变关系密切.在由天向人的过渡中,人文色彩的礼乐从宗教原始崇拜中走出,随着人性色彩的加强,"礼"中原有的象征意义被吸纳入"仁","礼"则空留制度的躯壳.  相似文献   

2.
孔门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仁"与"礼"."仁"与"礼"从道德与实用两方面规范了社会等级秩序,体现了孔门哲学的道德价值与实用价值,构成了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的伦理规范与秩序性制度,并形成了"君子"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礼于乐     
礼乐铸就中华文明,礼乐文明渗透各领域之中。本文就礼于乐所涉厦的四个方面,图腾宗教、典章制度、交际礼数.民俗礼饵磐咚论述,在此基础上,探讨礼于乐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属性。望借此拙文,从另一视角诠释礼于乐并深化对礼于乐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儒家音乐思想中蕴含着浓厚的伦理道德意识,其内容主要是以"德"为基础的为人之道、待人之道的礼乐观,"礼"通过伦理来约束、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而"乐"则是通过一定的"美"的形式,陶冶人的道德情感,影响人的道德意识。礼乐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5.
"礼乐"作为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基于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时代环境提出来的。它承袭了周代的礼乐传统,但又被孔子赋予"依于仁,志于道"这一新的内涵。礼别异,乐合同,礼乐关乎人的性情,是孔子用以感化人心,践行仁德,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通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以仁为基础的礼乐思想,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个人的审美生活之境,走向群体的审美生活之境。因此,孔子礼乐思想具有实践美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思想中"仁"和"礼"是两个核心概念。二者相互发明,由人的主体自觉意识"仁"出发,逐渐展开、外化为公共性的"礼",达到个人道德的完成和社会良好秩序的确立与统一。这对于今天公域私域完全分离而导致个人道德与社会责任的脱节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道政治的整体形态与总原则是以教摄政,为政以德.马一浮认为道德之外无别有所谓政治.而一言可以该摄性德之全者曰仁.故德教即仁政.德教仁政落实在制度上即礼乐制度.他认为舍礼乐无以为政,凡一切政典皆为礼之所摄.而孝则是王道政治本始的实践原则.盖礼乐之义,行之必自孝,一言而可以该行仁道者日孝.故马先生的王道政治观,概括为德教仁政可,概括为礼乐制度或礼治可,概括为"以孝治天下"亦可.此类概括皆方便,其实三者一体存在,为王道政治展现的基本内容,是马先生王道政治观的基本思想组成.  相似文献   

8.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仁学"伦理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它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仁""礼"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及"孝悌"原则。对加强新时期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孔子学说中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礼乐"二字,既真、善、美合一。"礼"具有审美的因素,"乐"是给人带来快乐。孔子的美学思想又在"中和"说它表现出了独特而又鲜明的美学特征,那就是在重视主体情感并发的同时,注意情感与理智的结合,强调功利伦理的美,表现出了鲜明的理性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0.
殷周革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变革。周代初年总是对殷商革命不断进行历史反思,对殷商革命的历史反思决定了周代文化的历史走向。周初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的"前轴心时代",周人取代殷商后,高举起"偃武修文"的旗帜,建构了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周代礼乐文化体现了从巫术的迷茫走向理性的清朗、从尚武传统转向尚文精神的发展趋向,这是殷周之际文化变革的根本标志。其主要体现在宗教的伦理化与礼乐文化的思想基础、政治的秩序化与礼乐文化的制度保证、生存的风雅化与礼乐文化的人格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融合而成的,道家尤其有这种色彩.曾任周史官的老子一方面精通周礼、娴熟于礼乐文化;另一方面又浸染有楚文化的内蕴.这使他在批判周礼时能毫不留情,又能直指其要害.老子以哲学本体论的"道"批判西周的宗教之天,扬弃了西周的宗法宗教传统.老子的自然本体论思想丢弃了西周的尚德精神,保持一种价值中立的观点.这使道家的楚文化背景发生影响.荆楚文化崇尚巫风和多神体系,而巫术是一种工具化的宗教思维.道家之所以能后启道教正是这种巫术思维影响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后稷是周人传说中发明农业的文化英雄,后稷神话体现了高襟崇拜、社稷崇拜、始祖崇拜等郊祀制度的基本类型。后稷的感生神话孕含了原始农业祭时代的高襟求子秘仪;姜媚、后稷之得名与原始祭祀中的农业神话关联很深,成为社稷崇拜的对象;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至为密切,后稷又被尊为“天官”、“灵星”以配上帝;在武王伐商之后,后稷由周人庙祭的始祖而成为郊祀对象,与祖先仪式性的沟通成了国家宗教的中心。周人赋予后稷的诸多宗教功能用来证明王权来源之神圣性及统治的合法性,这一点在出土儒家文献中有简要的阐明。后稷神话与仪式已经孕含了后世国家祭祀礼仪的雏形。  相似文献   

13.
庄点 《西藏大学学报》2007,22(1):122-124
周代是我国乐舞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西周的雅乐,东周的俗乐。西周一整套严密的礼乐制度,到了东周“礼崩乐坏”已成大势。西周是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文章认为从美学的角度讲,东周才是中国历史上乐舞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而西周只是一个过渡期。对于我国来说东周也才是真正意义上舞蹈艺术的开端。东周的乐舞艺术审美价值远远高于西周。  相似文献   

14.
梅山教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最具有影响的民族宗教。它经历了原始部落宗教、民族宗教和跨民族性宗教三个阶段。作为一种民族宗教,它正式创立于唐末五代,而作为一种跨民族性宗教即完成于元末明初。梅山教是由瑶族所创立,由我国西南众多少数民族共同信仰的一种独立的民族宗教,并不是道教的一个流派。瑶族老人尤其是梅山师公死后,其亡灵都要回归梅山就是梅山教作为独立的民族宗教的最主要证据。但由于两宋以后,随着族群的迁徙与文化的融合,道教凭借着政权的力量进入梅山文化地区,一部分汉族道教移民转而改信梅山教,并进而将道教的神祗和道教的教理教义植入梅山教之中,从而使梅山教具有了浓重的道教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5.
聘礼是中国婚姻六礼之一,但最初是作为一种政治外交仪式而存在的,通过一系列仪式传达统治阶级的某种意识形态。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聘礼成为婚姻仪式的重要一环,也成为两个家庭建交过程中物质交换的代名词,对物质内容的要求超过了仪式。  相似文献   

16.
唐朝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最高峰。对唐代音乐文献的研究,在正史中主要依靠《旧唐书·音乐志》和《新唐书·礼乐志》。通过两者内容的综述比较可以发现:前者偏重于“乐”,比较注重音乐品种和音乐史实的叙述,行丈简洁;后者倾向于“礼”,对礼仪的描述篇幅巨大,论乐的部分较少且认识深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特别在古代,礼仪文化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家庭、社交、宴饮、服饰、居住等日常生活,也延伸到国家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生活中。中国古代礼仪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礼,丧礼是凶礼中最为重视的一部分,它属于人生的最后一次礼仪。丧礼既表达生者对于死者的眷恋,也是原始宗教中对死者的尊敬。同时,中国社会推崇孝道和家庭伦理,因此古人对于丧葬礼仪极为重视。以《唐律疏议》中关于居丧期间的禁止事项来探讨丧服制度法律化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统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诗经·周颂》中的"文王之德"即"文德",历代论家都注释为"仁义礼乐"的政教或个人才德,本文经多方考证,成于周初作品《诗经·周颂》中的"文德"意义并非指"仁义礼乐"的政教或个人才德,而是指文王的武功征讨战略。  相似文献   

19.
殷周以来 ,国君既代表社稷 ,又主持宗庙的祭祀 ,掌握全国最高的祭祀祖先的场所 ,身为“天子”的君王成为天帝在人世间的代表 ,普天之下只有通过君王才能受到天帝的恩惠。民众于是失去了祭祀天帝、直接同天帝沟通的权力。为寻求精神寄托 ,民间祭祀就以“心理补偿”的方式大量出现。殷周以前所有的祭祀活动和殷周至汉之间的非宫廷祭典 ,以及汉以后的“庶民传统宗教”的所有祭祀 ,另外连同身处山势高峻、交通闭塞的古老民族的某一部落或某一支系一直沿氏民族社会的祭祀活动 ,为民间祭祀的分野  相似文献   

20.
唐代宫廷音乐教育的发展是与东汉“鸿都门学”以来特别是隋唐官学教育中的附设制度紧密相连的,这种行政管理机构下附设的职业学校教育形式是官学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这一时期,音乐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五代、宋元时期的市民音乐文化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实施的一系列技能训练措施,不仅具有研究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实用价值,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同样有许多方面值得推崇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