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挖掘冬季路面温度在其他外部变量影响下未来短时间内的波动规律,建立冬季路面温度短临预测模型.基于交通气象监测站的冬季历史监测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确定路面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应用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ARIMA)模型建模分析,对未来短时间内的路面温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允许误差在±0.5℃和±1.0℃范围内,未来3 h的平均预测准确率分别达到81.25%和99.65%,对应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21℃和0.26℃;允许误差在±0.5℃范围内,未来第1 h的平均预测准确率最高,平均绝对误差最低,分别达到92.50%和0.15℃.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行规范路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利用3D有限元,在分析影响板边温度翘曲应力参数敏感性基础上,建立温度翘曲应力经验公式。考虑板厚内温度的非线性分布、混凝土模量与地基模量的徐变影响,对温度翘曲应力经验公式进行了修正,并导出了温度应力系数毋计算公式,该公式与规范中查图法相比,具有很高的精度,可供设计使用。 相似文献
3.
从路面温度变化具有周期性为出发点建立了根据路表温度推算路面结构任一深度温度与自路表至某一深度的层平均温度的估算模型,并通过引入深度传导时间τz以消除路面材料导温系数不同引起的差异.根据广州、宁波、大同三地的路面结构温度场观测站为期1年的路面温度实测数据,以模型估算温度与实测温度之残差的标准差最小为控制目标,确定了模型中4个待定参数即短时间温度变化的时长t1、基线温度变化的时长t2、短时温度变幅的衰减系数k1、基线温度变幅的衰减系数k2的回归式.拟合结果表明,广州、宁波、大同三地的2种路面(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不同深度温度及自路表至某一深度的层平均温度的模型估计值与实测值之残差的标准差仅1℃左右,最大不超过1.52℃,残差均值小于0.5℃.因此,预估公式具有较好的精度与普适性. 相似文献
4.
沥青混合料为粘弹性材料,自身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当温度达到其软化点时,将出现严重的车辙等病害,影响了沥青路面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本论述结合热力学基本原理,列出了温度在路面结构中的热传导方程,从理论上阐释了温度在路面结构中的传递原理,并根据以往的研究,得到了温度对公路沥青路面自身温度、车辙、动稳定度、动力响应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冬季施工混凝土路面容易冻融破坏问题,在分析混凝土冻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冬季浇注水泥混爰土路面的防冻技术与措施,保证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9年~2011年湖北省武英高速公路凤凰观交通自动站观测资料,分析了武英高速凤凰观路段不同季节和不同天气状况下路面温度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路面温度和气温一样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差异,两者在开始升温、降温、最高、最低值出现时间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天空状况下,路面温度和气温的最高值出现时间不同,两者的差值也有很大差异.在以上分析基础上,进一步筛选气温、日照、日较差、云量、相对湿度等预报因子,建立了武英高速凤凰观路段最低和最高路面温度统计预报模型.经检验,模型冬季最低路面温度预报平均绝对误差值为1.1℃,具有很好实际应用价值,夏季最高路面温度预报误差值达3.1℃,实际应用中需要适当修订. 相似文献
7.
邹晓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7):1041-1045
基于宁波、大同、广州三地的路面结构温度测站及江苏镇凓高速公路、山东济莱高速公路的现场温度测站超过1年的路面温度数据,从研究路面结构温度日较差、日平均温度和温度正较差之比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着手总结了它们随路面深度的衰减规律并给出了回归式,通过引入\"广义\"深度坐标z/槡α(z为距离路表深度,α为材料导温系数)消除了路面材料不同引起的差异,提出了用路表温度特征值估计路面结构层任一深度日温度特征值的方法和公式,并推广至任一深度日温度特征值已知的场合,最后利用LTPP(LongTerm Pavement Performance)项目中01-0101(State code-SHRP ID)试验段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提出方法和公式在估计路面结构不同深度的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时具有良好精度,其偏差的均方值不超过2.0℃,偏差的平均值小于0.6℃,可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8.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厚设计的温度应力系数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编制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程序中的温度应力计算问题,给出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设计中温度应力系数的数值计算方法。首先从诺模图读取关键数据点,然后使用内插方法计算温度翘曲应力系数Cx与综合温度应力系数Bx,以Delphi7.0为开发工具编制相应设计程序,并进行了验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结果与查诺模图得出结果相比,其相对误差在3%以内,能够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从而减小了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了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9.
1系统的基本功能系统采用人性化的操作界面,具有便捷的操作方式,小巧而精美的外型设计和多功能的外部接口.其单片机测温单元可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测量当前环境的温度,并能够连续存储一周的温度值,通过串口线与主机通信.主机可选择查看任意分机当前温度或提取已存储的温度,并且可以绘制所提取温度的温度曲线.可以较好地解决居民对供暖不满意却无法提供相应的证据等难题. 相似文献
10.
移动荷载作用下柔性路面的动力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车辆荷载的接地形状简化为矩形,将柔性路面视作多层粘弹性半空间体,并考虑路基材料对应变幅的依赖性,采用修正的平面应变模型,用传递矩阵配拉氏变换和傅立叶变换法,对移动的平稳荷载作用下柔性路面的动力响应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柔性路面任意深度处的应力和位移,并将理论计算结果用模型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移动荷载作用下柔性路面的动力响应分析方法结果正确,计算简单,便于应用。 相似文献
1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成因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路面结构因素对路面车辙深度的影响,采用汉堡车辙试验仪(HWTD),对某高速公路不同程度车辙病害处、路幅不同位置和路面结构不同层位钻取的试件进行了车辙试验,并结合现场车辙调查结果对车辙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荷载、环境温度等作用下引起的中面层流动变形是路面车辙变形的主要病源,普通路段的3层路面结构车辙深度大于桥面铺装路段2层式结构;面层采用优质材料并加强施工质量控制是解决车辙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参数自适应跟踪法预测高速公路路面使用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预测高速公路路面使用性能,采用参数自适应跟踪法,按照自动计算出来的级比系数调整历年数据的权重,预测未来路面使用性能,并通过该方法对西安-三原某段路面的历史数据进行了研究和预测。结果表明:路面状况指数、路面行驶质量指数、路面强度系数和路面抗滑摆值的预测数据有较高的精度。该方法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样本的扩大而自行修正模型的动态参数,使模型预测值不断逼近路面的实际观测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山东地区沥青路面内部温度分布规律,以指导沥青路面设计,开展以路表温度及气候条件预测沥青路面内部温度的研究,以山东滨德(滨州—德州)高速公路为依托,通过对试验路段不同天气状况下沥青路面不同深度处温度和该区气象数据测量。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气象条件下温度数据,并建立适用于沥青面层和柔性沥青基层的2种温度预估模型,并将该模型、BELLS3温度模型预估结果与实测温度进行对比,验证提出的模型的精度。研究结果表明:沥青路面的温度分布与外界气温关系密切,且距路表面越近,其敏感性越高;LSPM(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柔性基层主要接受来自面层的热量传递,使得不同深度沥青路面结构的温度时间分布规律存在显著差异,面层温度时间分布变化具有明显周期性,呈近似正弦函数曲线;LSPM柔性基层温度随时间变化略平缓;在±1 ℃误差范围内,提出的模型温度预估结果准确性达到64.1%,而BELLS3温度模型仅为54.8%,提出的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家庭轿车的快速增长,伴随而来的是交通流量的急剧增加。交通拥挤的状况和交通事故日趋严重,成为道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交通量大、气候恶劣的情况下,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和交通拥堵,高速公路全程监控是一种有效的监控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柴油泄漏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依托汕梅高速柴油泄漏应急处治项目,室内试验利用红外光谱仪研究开展了油蚀机理研究。现场检测研究开展了柴油泄漏对沥青路面表观状况、摆值(BPN)、渗水状况的影响分析,钻取芯样并开展了沥青混合料的密度、高温性能及水稳定性的对比分析及对回收沥青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柴油油蚀机理在于吸收峰处官能团数量的变化;沥青路面在受柴油污染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颜色变黑、路表变滑现象;柴油泄漏造成沥青混合料密度下降;且沥青含量、沥青三大指标下降,并导致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和高温性能均产生较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6.
考虑季节变化的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致荣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8(5):17-20
路基及沥青路面材料强度是随季节变化的,相同荷载作用下的路面结构中实际应力、应变及疲劳破坏程度不同季节是不同的.在轴载换算时需要进行季节修正.通过分析路面设计基础参数的变化,指出了现行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的不足,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设计方法,对现行规范的修改提出了建议,给出了考虑季节变化的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排水性路面在山区高速公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希娟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1)
为了客观、准确确定排水性路面的矿料级配及其最佳沥青用量,以20%的空隙率为目标空隙率,通过空隙率与2.36mm通过率的关系研究了矿料的级配;以混合料的流淌试验和飞散试验确定了最佳用油量,并对根据马歇尔试验结果对混合料级配进行了调整,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组成设计方法。室内试验和试验路的研究结果表明,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各项路用性能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