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术技术的本质就是武术动作具有攻防技击的作用.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以攻防技击为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武术教学中如能抓住“技击性”这一武术最本质的特点,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王永祥  闻忠波  李会明 《科技信息》2012,(31):78-78,104
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武术套路动作是技击的基本技法和根源,技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和基本的技能,它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整个过程。武术的教学必须以基本技法为基础,以技击为目的进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从矛盾运动理论的角度来诠释武术运动技击实践中,攻与防这对矛盾在武术运动中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辩证现象,以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度进一步揭示武术技击运动的本质。进而使武术技击运动理论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加科学的解释,并使之更加准确地为指导武术技击运动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从矛盾运动理论的角度来诠释武术运动技击实践中,攻与防这对矛盾在武术运动中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辩证现象,以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度进一步揭示武术技击运动的本质.进而使武术技击运动理论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加科学的解释,并使之更加准确地为指导武术技击运动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5.
曹红敏 《长春大学学报》2014,(12):1772-1775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分析了傩与武术之间的异同,认为傩与武术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产生的,但二者又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即傩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武术则是一种技击搏杀术;文化的相互交织又使二者有着共同的文化特点,表现在人的需要即社会性、血源性即家族性、神秘性即宗教性、封闭性即地域性、娱乐、观赏与健身方面。  相似文献   

6.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其特色当然是实战运用,是以技击为主导的散手、套路和内功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身体运动。散手、套路和内功是中华武术主要表现形式。技击是三者统一融合的核心与主导方向,在不同的中华武术门派中,三者结合的方式和水平虽有不同,但可以说,三者在技击方向主导下的结合是中华武术技术体系区别于世界其他技击术的特色与关键。  相似文献   

7.
形意八卦掌是以丰富掌法著称的武术拳种 ,同时它又包含多种腿法 ,其特点为暗、连、诈、准、怪、变等 .本文对形意八卦掌的腿法技击特点及训练法进行研究 ,旨在探讨中华传统武术的技击精华 ,丰富武术散手运动腿法使用 ,重在推进中华武术的竞技性发展 .  相似文献   

8.
在哲学范畴发展视域下,对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价值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传统武术由最初单一的搏杀技击价值后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逐渐发展成为集“搏杀”技击、养生修身、观赏娱乐、文化性于一体的民族传统文化体系;而竞技武术则在西方“费厄泼赖”文化影响下质变发展成为一种“技击”游戏,提高了观赏娱乐价值,却几乎丧失了养生修身价值,文化根基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9.
李磊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6):101-103
通过对节奏内涵的重新阐述,总结出武术套路演练中节奏的本质特点;运用将武术的技击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所得出的理论依据,对武术套路演练中节奏的表现形式及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突出节奏在武术套路演练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武术套路演练节奏的把握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武术变迁是社会变迁的表征之一。武术在现代化发展中一直遭受“传统武术不堪一击”的质疑,本文以纪录片《藏着的武林》为分析对象,解构大众对传统武术的刻板印象,直面传统武术发展的社会舆论,重构武术文化在大众视野的崭新身份,描述社会变迁下传统武术对技击的坚守以及围绕技击文化传承而形成多元化的拳场与民间化的生存状态,重新认识隐藏于新时代之下真实的武林。研究认为,在传统武术面临时代困境中,民间武者对技击文化坚守始终如一:在追求技击文化坚定其本质的执着共性;在社会阶层与文化消费中的同源特性;以及武术多元化发展下对传统武术文化蹒跚坚守的独特属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人类各种攻击和防守行为的生理学本质的阐述,来揭示出武术技击的内容范畴,为中华武术健康有序地发展,提供一点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运用田野调查法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永新盾牌舞单个动作和阵式变化进行深度分析,发现永新盾牌舞主要的单个动作和阵式变化均蕴含着武术技击的内涵,具体表现在:主要单个动作富有技击价值,阵式变化呈现出自身的攻防含义.进一步阐明了永新盾牌舞传承的特点及其武术技击价值的密切联系,同时指出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使永新盾牌舞的武术技击含量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武术套路创编与发展的简要回顾及国内国际形势分析可知:武术面对国内“体操化”、“伪武术”等窘境的同时,也面临诸如奥运瘦身计划和奥运项目欧美强势同化的国际形势.竞技武术套路随着其艺术难美化进程的加剧、“打练结合”已经成为历史,而淡化技击特点和文化特色绝非其发展的长远之计.武术项目管理重心向传统武术套路的改造方面倾斜是整个武术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4.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所形成的必然产物的基础上.在中华大地这一特定区域,注入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而逐步发展和完善而形成的。它从“搏击”到“武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有着鲜明的技击攻防特点和体育的目的特点.其形式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瑰宝之一。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归纳法等方法,论述休闲时代武术运动形式的定位.分析认为:竞技武术要体现技击本质以及传统武术的简单化;竞技武术应与本土的传统武术融以促进竞技武术技术体系的发展;根据休闲时代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武术运动形式必须更贴近大众的健身需求;武术比赛形式应大众化和体现中国文化深刻内涵.通过研究休闲时代武术运动形式的定位,以期为武术在休闲时代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及逻辑分析法研究了影响武术技击模式演进的主要动力因素,并对其内外因素进行界定.认为其作用机制是主导与多元相统一的动力机制,在不同时序和不同阶段武术技击模式演进受多元动力作用是不同的,在诸动力因素作用中“技术轨道”是首位权重.  相似文献   

17.
"舍己从人"是太极拳技击中体现的一个重要原则,讲究"舍己从人",以柔化为特点,讲究沾连粘随、不丢不顶,来叫顺送、引进落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不变而应万变.在攻防过程当中讲究得机得势,在此基础上引进落空始终控制对手,以退为进,始终调动对手为自己所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阐述"舍己从人"原则在太极拳技击中的具体运用,透过技术动作形态,寻找技击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阐述了武术教学中规范化的内涵。认为武术教学技术规范化,是传承中国文化的要求,是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基础,是武术国际化的需要,是武术艺术化表达的前提。武术教学技击规范化对武术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华武术美的特性与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具有浓厚民族特点的华夏土地上绵亘了几千年 .它受着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军事思想、政治伦理、文学艺术、医学理论等诸多文化形态的深刻影响 ,形成了其独特的行为方式及审美观点[1] .从技术动作的外形、思想意境的内在以及对立抗衡的形式等方面 ,探究中华武术美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对中华武术的发展与普及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2 ] .1 中华武术美的特点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 ,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 ,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2 ] .中华武术有套路和散手两个部分 ,中华武术的学、练有着严格…  相似文献   

20.
王文彬 《科技信息》2012,(2):459-460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给武术带来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促进了武术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武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散打的产生和发展,令武术的技击性演绎的淋漓尽致。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总体上表现为国内散打运动的繁荣发展、国际化发展迅速以及散打运动竞技市场化和管理的规范化发展进一步完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