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克思著作中有着丰富的系统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是:1.整个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2.社会生产力包括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特别是协作将产生新的生产力。3.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这些环节的互动构成生产关系的实际内容。4.物和人的社会质的规定具有二重性。5.具体思维的具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社会协同学的理论基础: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社会各方面存在协同关系;社会是自然母系统的子系统;社会协同的理想状态是社会和谐,价值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我国社会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SDNMC)的基础上,将社会经济诸因素集中于一个系统中进行研究,力图反映今后几十年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动力和阻碍因素。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刺激我国经济增长的各动力因素的各自作用随时间而变化,在今后不同时期中不同的动力因素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同时,过多的人口、交通运输紧张、能源供应不足及严重的污染都可能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文中还讨论了克服这些阻碍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4.
系统发展的动力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根据流行的观点,矛盾和斗争是系统发展的动力。这种观点违背了实际的情况。因为只有协同才是系统发展的动力。协同包括系统内各要素的协同、系统与环境的协同。当然,矛盾和斗争可以转化为系统发展的动力。转化的条件是:矛盾和斗争促进了系统的协同,矛盾和斗争导致了新的系统代替旧的系统。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红 《系统科学学报》2010,18(1):58-62,71
生产关系包括经济实体与社会两个层次,经济实体层次的生产关系有私有制、公有制等,社会层次的生产关系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在非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私有制具有社会目标与个别目标的非系统性冲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容多种实体层次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并不体现于经济要素的比例上,而是体现在经济系统目标及相应控制系统的结构功能上。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是一种要素,而是一种系统组织因素。私有制消亡是社会系统组织性进化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社会物质生产系统的要素、结构与功能的一般分析,得出一些哲学范畴的新理解:生产要素中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的相互关系是劳动关系;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结合的关系是生产的职能关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技术结合方式是劳动方式;生产关系是生产系统的社会结合方式;生产方式是劳动方式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生产系统的整体性功能。  相似文献   

7.
网络社会的产生发展与人文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沈骊天 《系统科学学报》2002,10(4):10-14,33
网络时代并不是简单地随计算机互联网规模扩大而来临,而是随网络引起社会深刻变化出现的。计算机网络通过日益广泛渗透人类通信、文化、经济等社会生活领域,正在缔造着网络社会的雏型,完全形态的网络社会则有待于技术进步为网络延伸至支配物质能量的自动控制系统,执行机构创造必要条件,形成不仅可以交流信息,而且可以控制物质能量的完全形态的网络经济、网络文化教育,网络政治军事等体系,使网络关系成为人与人关系、人与机器关系的主体。网络社会引起人文精神失落的忧虎,源于对网络社会作为科技与人文高度综合的本质的认识不足,但从网络时代到网络社会的过程的确存着科技与人文、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的矛盾,仍有必要以人文指导、评价科技,使网络系统协同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8.
COVID-19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就如何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有效防治疫情做出系列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有关COVID-19疫情防治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的领导集体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根本,科学防治、依法防治的疫情防治理念。以系统哲学理论为分析框架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发现其中蕴含人的类生活性与自觉性、社会规定性的质的“二重性”及社会系统演化规律等系统哲学理论。通过深入剖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中的系统观,思考COVID-19疫情对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的风险性影响,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的社会治理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差异协同论指出,任何一个系统内部的结合能力都来自系统内部各个元素之间差异性相互作用下的协同。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其本质内涵来看就是一个具有系统质的差异协同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诸要素协同发展基础上的和谐,即是协同中的和谐;和谐社会就是社会诸要素保持差异与和谐之间的平衡基础上的和谐,即是差异中的和谐。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和谐,是差异、协同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
自组织理念被社会经济组织生动的刻画出来,揭示了中国经济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从系统自组织整体性上来说,经济组织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制度的创新;从层次性上来说,它是经济组织与经济组织关系的调整,也是经济组织与个人关系的调整;从系统结构和功能上来说,它调整了结构,引起了系统功能的放大以及结构和功能互动互应的整合过程。因此,经济组织是系统自组织演化发展在社会经济领域应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The Self-Organization of Social Movement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New Social Movement Approach and the Resource Mobilization Approach are the dominant approaches in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They focus either on macro-aspects and externalism or on micro-aspects and internalism.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notion of self-organization is one way of taking into account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ructural- and action-based aspects of social movements and that it allows a dynamic concept of protest.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movements is not determined, but a complex result of crisis, resource mobilization, cognitive mobilization, self-production—searching for singular laws of the emergence of movements is an expression of one-dimensional, linear, and deterministic thinking. Protest and social problems are non-linearly related. Social movements are part of the civil society system, by producing alternative topics and demands, they guarantee the dynamic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Existing system-theoretic approaches on social movements (Luhmann, Japp, Ahlemeyer, Hellmann) are rather uncritical and ignore the produ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ctors and social structures in processes of social self-organization. Social movements are dynam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that permanently react to political and societal events with self-organized protest practices and protest communications that result in the emergence and differentiation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protest structures (events, oppositional topics, alternative values, regularized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and organization). The dynamic of social movements is based on the permanent emergence and mutual production of protest practices and protest structures. The self-organization of a social movement is a vivid process, it is based on the permanent move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of actors and structures that communicate public protest, a social movement is only a movement, as long as it communicates protest and moves itself. In critical phases of protest new social systems of protest emerge whose form, content and effects are not determined, but dependent upon old structures, i.e., old structures enable and constrain new structures. The emergence of new protest issues, methods, identities, structures, and organizational forms starts as singular innovation, if it is widely imitated then it spreads within the protest system and transforms the system as a whole. In terms of Hegelian dialectics this means that novel qualities sublate the old structure of the total system, i.e., the system is transformed, reaches a higher level, incorporates old qualities, and creates new qualities. In critical phases protest can spontaneously and quickly spread and intensify itself. This reflects the idea of complexity thinking that small causes can spontaneously have large effects. The notion of self-organization as the idea of the networked, co-operative, synergetic production of emergent qualities and systems should be employed in order to arrive at a dynamic concept of protest.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increasing complexity of society and the emergence of a stratified knowledge society, 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class that is structurally coupled to the concept of social movements is suggested.
Christian FuchsEmail:
  相似文献   

12.
在考虑社会影响力的情形下,探讨两个竞争性企业的生产策略选择问题。在两企业均可选择生产普通产品和低碳产品时,构建了GG、GC、CG和CC等4种策略模型,并得出各模型最优零售价格和企业最优利润。研究表明:当消费者对两个企业产品的社会影响敏感程度均较高,即差异较小时,会促使两个企业均选择生产普通产品;当消费者对两个企业产品的社会影响敏感程度差异适中时,两企业的策略选择不同且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当消费者的社会影响敏感程度差异较大时,企业均会选择低碳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3.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由于公交运营的专业性及特殊性,科学合理地对公交企业进行管制以及对公交出行者进行补贴是保障公交行业健康发展、提升社会整体福利的重要手段.本论文拟探讨政府该如何结合企业管制与用户补贴两种手段对垄断型的公共交通市场进行合理干预,从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本论文提出了面向公交乘客福利的公交管制与补贴的优化模型,并在分析模型性质的情况下对模型结构进行化简,最后给出关于票价、发车间隔及车载能力的解析关系.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均显示在补贴资金的社会成本低于临界值时,为公交出行者提供补贴有助于增加消费者剩余及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我国30个省级单位的相关数据,利用熵值法和Moore结构变化值,分别对新型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进行测度,通过计算全局Moran'sⅠ指数,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的空间依赖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控制变量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空间效应分解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显示:新型城镇化通过发挥其"选择效应",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社会生产率,有效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产业结构处于调整期,产业结构升级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结构性减速"现象,但其经济增长效应仍显著;"产城协同"显著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产城联动对于缓解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而带来的"结构性减速"和"三重压力"等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因产城关系的时期性不匹配而存在"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5.
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将社交媒体作为一种渠道进行营销.与传统渠道不同,社交媒体零售商可以与用户进行互动,建立社交关系,进而影响渠道的需求.通过建立Stackelberg博弈模型,讨论了零售商与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强度对各方利润在协调前后的影响.研究发现,零售商之间的竞争程度和社交关系强度同时影响到渠道的协调策略.当零售商间的竞争程度较低时,制造商不会主动对渠道进行协调;协调后,较强或者较弱的社交关系强度会对制造商的利润产生负向影响,而对零售商的利润则会产生正向影响;当零售商之间的竞争程度以及社交关系强度满足特定关系时,可以使渠道各方利润在协调后同时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社会网络视角下,考虑投票者之间的观点交互对投票行为的影响,将投票者基于社会关系影响他人行为进而影响决策结果的能力定义为隐性权力,基于知识水平、个体影响力和自信度等因素分析投票者之间的观点交互及其对投票结果的影响,提出了非二元选择下隐性权力的测度方法,并分析了社会关系结构、个体影响力及知识水平对隐性权力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隐性权力有正、负之分,连接广泛且紧密的个体拥有更多的隐性权力;个体影响力与隐性权力正相关,但影响力最高或最低的个体除外;而知识水平与隐性权力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相关关系。所提方法不再拘泥于根据决策规则测定投票权力,而是更加关注观点交互的影响,为关键投票者的识别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和工作动机理论为理论框架,提出了虚拟团队中的社会惰性模型.从个体内在动机和外部环境两个层面,提出并解释了虚拟团队中社会惰性的影响机制.本文通过准实验研究对由87名学生组成的11个实验小组进行观察,随后又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提出的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能显著降低其社会惰性;社会资本与声誉和社会临场感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社会惰性的降低作用也得到了验证.最后,论文对团队管理、沟通技术设计以及未来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eForcedGrowthofSocialProductionSystembyTechnologyandtheRealizationMENGXiaoran(ShanxiSoi.&Tech.DevelopmentStrategyResearch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