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细胞研究给医学带来无限希望和挑战.本文从共生产的视角提出,成功的干细胞转化研究需要一种治理模式,使不同的行动者在科学技术、医疗健康、产业经济、伦理法律和社会政治领域中相互合作,共同应对各种问题.基于这种理论预设,本文针对干细胞公司、高校研究所、干细胞产业化基地三种不同类型的转化研究,对中国的案例展开具体分析.最后,结合干细胞转化研究的治理模式和一手的案例研究访谈材料,提出如何走向转化研究的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12,13(7):61-63
胚胎干细胞的成功分离曾给再生医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很快受到伦理的困扰而举步维艰;成体干细胞的异体应用虽可回避伦理问题,但又受到免疫排斥和疾病传播风险的限制;ips细胞的技术突破又一次给干细胞研究注入了活力,但达到实际应用的安全与有效尚需时日。因此,找到临床可用的足够数量的种子细胞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08,(14):44-44
当胚胎干细胞技术因伦理的困扰而徘徊时,吉林大学病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坚持的成体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已有15年的历史。就成体干细胞分离纯化及其以其为种子细胞的TE技术的标准化和各种TE材料的构建等研究,承担863计划重大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1项。申报专利6项,授权4项。发表论文139篇,其中刊登在Cancer Res.等26篇论文被SCI收录,  相似文献   

4.
"这不仅是科学的一大飞跃,也是人类的一大飞跃。山中伸弥与约翰·戈登展示了如何符合伦理地运用科学。山中严肃地对待了人们对干细胞研究在伦理问题上的担忧,把研究方法修改为所有人能接受的途径。他不仅应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还应获得‘诺贝尔伦理学奖’。"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兴科技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愈发突显,学术圈和科技政策圈都在呼吁将伦理和社会问题的考量整合到科技研发的过程中。在实验室人类学研究提供的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社会技术整合研究"试图提供一种新的路径,在实验室层面让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和实验室科研人员进行互动交流,思考科研活动的相关伦理社会问题,拓宽科研决策的考虑因素。本文对"社会技术整合研究"的政策背景、理论基础、设计方案、产出结果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在此基础上讨论其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往社会学中关于转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意愿的研究上,缺乏公众对转基因技术伦理问题的认知调查;而关于技术伦理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科技哲学层面上的探讨,缺乏针对具体问题的实证性调查研究。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文使用社会调查方法调查了公众对于转基因玉米的技术伦理问题的认知情况,并给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的结论从理论上丰富了社会学和技术伦理学的相关研究内涵;为技术伦理学中的技术伦理问题的概念做了进一步的界定;同时也为社会学和技术伦理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14,(11):15-16
课题主要围绕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中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行转化研究,通过干细胞移植前的优化处理、新型的具有更强功能的干细胞产品研发以及移植后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以达到提高移植效果的目的,最终推动干细胞产品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美国干细胞研究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细胞研究是最近十年生物医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可能为许多不治之症提供治疗手段。美国是世界上干细胞研究最为先进的国家,在受到宗教和政治影响,联邦资助被限制的情况下,多元的资助体系、新研究成果带来的研究方向调整、产业界和金融资金的介入成为其保持领先的重要原因。对于干细胞研究,我国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政策,鼓励金融资本参与,广泛宣传,更好地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就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规范来说,目前西方社会伦理原则占据主导性地位,但是由于存在文化差异,具体判断上产生了文化冲突。本文将根据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规范实施情况和中国科学家所处的传统文化背景做一个研究假设,通过访谈来验证中国科学家的实际态度,探讨影响科学家道德判断的因素。最终提出科学伦理规范的建立一方面要尊重文化差异,明晰各自的道德原则,寻求共同的伦理底线;另一方面,通过借用商谈伦理,构建全球伦理治理体系,并形成对现行规范不断进行调整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基础科学》2013,(4):53-53
利用核移植方法或转人有限转录因子的方法可以将体细胞重编程转化为多能干细胞,这可为疾病研究以及再生医学提供无限的干细胞来源。但核移植带来的伦理问题以及外源转入转录因子所带来的致癌和其它风险限制了其应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和赵扬研究小组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