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2 毫秒
1.
意大利小提琴制作大师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小提琴享誉世界.这些制于3个世纪前的小提琴有非同寻常的完美音质,表现力极强.数百年来,人们对斯特拉迪瓦里的制琴秘诀猜测颇多,对琴的整体结构、表面清漆、琴颈角度、指板和琴弦作了各种研究,但名琴音质之谜一直没有解开.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小提琴制作大师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小提琴享誉世界。这些制于3个世纪前的小提琴有非同寻常的完美音质,表现力极强。数百年来,人们对斯特拉迪瓦里的制琴秘诀猜测颇多,对琴的整体结构、表面清漆、琴颈角度、指板和琴弦作了各种研究,但名琴音质之谜一直没有解开。  相似文献   

3.
自然信息     
激光改变单分子光谱去年,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阿尔马登研究中心的物理学家W.W.莫纳和他的同事们论证了他们能控制嵌于一晶体中的单个分子所发射的光。而今,莫纳和  相似文献   

4.
正房子、衣服、器官、汽车都可以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但是,你能想象3D打印技术已经"蔓延"到了音乐界吗?近日,法国音乐家兼工程师卢卡·本尼设计打造了全世界第一把3D打印的小提琴。与传统小提琴不同,此款小提琴的透明琴身展现了3D制造的另类美感。在制作上,小提琴采用UV光敏液化树脂,利用光固化技术,3D打造出高精细度的造型。接着,打磨掉多余的支撑结构,完成固化处理,再将琴弦和弦轴完全精确和小心地安装在乐器上,一把拥有独特新音色的透明3D打印小提琴就这样完成了。  相似文献   

5.
日本奈良县立医科大学大崎茂芳教授利用蜘蛛丝成功制成小提琴琴弦。传统的高档小提琴都是用羊肠线制作琴弦,而这种新材料琴弦声音更柔和,很可能在演奏家的关注下走向实用化。  相似文献   

6.
动物与音乐     
许多动物对音乐颇感兴趣,有的喜欢欣赏,有的则亲自演奏或演唱。19世纪有一位音乐家,只要他拿起小提琴演奏,他养的狗便狂叫不停,表现得十分烦躁、反感。而18世纪法国音乐历史学家波比特在一篇文章中却这样记载:每当他演奏小提琴时,他那条白毛狗便会过来聆听,只要他演奏不结束,那条狗就不会离开。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着实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7.
3D(three-dimensional)打印是最近媒体对增材制造技术的"俗称".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技术是依据三维CAD设计数据,采用离散材料(液体、粉末、丝、片、板、块等)逐层累加原理制造实体零件的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材料去除(如切削等)技术,增材制造是一种"自下而上"材料累加的制造工艺.从20世纪80年代增材制造技术开始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爱因斯坦不但是位大科学家,而且也是一位艺术造诣很高的小提琴家。工作疲倦的时候,常拉琴自娱;出门旅行,也随身携带着小提琴。琴家。工作疲倦的时凳候,常拉琴自娱,出门旅行,也随身携带着小i提琴。:爱因斯坦曾举办过两次小提琴独奏义演】会。一次是1934年,当时希特勒疯狂虐犹,{犹太科学家纷纷外逃,生活无着  相似文献   

9.
面向21世纪:特种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种机器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机器人作为生产自动化的典型代表 ,在制造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进入 80年代 ,机器人技术在信息技术、控制技术迅速发展的支持下 ,其应用范围已远远超出制造业 ,还被广泛地应用于非制造领域 ,在非制造领域应用机器人已成为当今国际自动化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国际上非制造领域的机器人技术 ,也称为特种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非常活跃。2 1世纪不仅制造业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而且据专家预测 ,2 1世纪的前 2 0年 ,也将是非制造业自动化技术快速发展时期。机器人以及其他智能机器和自动化…  相似文献   

10.
据我所知,维瓦尔弟、海顿、柴可夫斯基、格拉祖诺夫都以《四季》为题写过音乐。四个人的《四季》,体裁不同,少林武当,各有千秋。维瓦尔弟的《四季》是小提琴协奏曲,他以春、夏、秋、冬分别写了四部小协,是12首为独奏小提琴、弦乐和数字低音所作的协奏曲《和谐的灵感》这棵音乐树木结出的孪生奇葩。  相似文献   

11.
项目管理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电子、通讯、计算机、金融、投资、制造、咨询、服务以及国防等诸多行业.项目管理理论已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成为现代管理学的重要分支.项目管理专业也被认为是21世纪的首选职业.作为传统的实行项目管理的工程建设领域,我国工程项目管理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在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上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昆虫独有的飞行能力令科学家叹为观止。按照传统空气动力学原理来看,蜜蜂是根本无法飞上天的。昆虫飞行是20世纪的一大谜团,最近人们才终于发现它们飞行轨迹中所显露的一些奥秘——空气动力学诞生之初,科学家就注意到昆虫的飞行有点诡异。早期研究表明,昆虫是通过快速拍打它们的翅膀来飞行的,可这种力量太小,依据它们的体重与飞行力量比率,科学家根本不可能制造出人类的飞行器。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 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正在波澜壮阔地展开,这场革命的原动力是科学与技术,而推动这场革命的直接动力是世界市场的竞争。 21世纪,企业将处于一个连续改变及不可预见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造与结构性调整,使之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赢得竞争的胜利,求得生存和发展,成为全世界企业界所关心的问题。其核心是能否抓住机遇,快速开发出新产品。如何使企业具有这个能力?下一世纪企业应该是怎样的模式?这种新模式我们称之为敏捷制造企业。敏捷制造企业将成为21世纪企业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4.
王周扬  丁一然  曾梦琪  付磊 《科学通报》2023,(30):4035-4054
为了实现更高效和更智能的产品和系统,需要发展更小尺度和更高精度的制造技术,以提高材料的性能、利用率和集成度.原子是物质的最小构筑基元,实现原子级精准制造(原子制造)能以最大的精度定制材料的结构和性质.原子制造能从物质世界底层(原子)出发进行制造,在此过程中,大量的新物质、新器件和新机理正在被发现.尽管原子制造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它是实现精准合成、定制材料性能的关键路线.本文首先从原子制造与传统制造的对比出发,阐明原子制造的内涵.接着以典型体系(包括单原子、团簇、二维材料和高熵合金)为例,从结构设计角度介绍材料的原子制造方法及科学原理.然后以量子信息技术、半导体器件和能源转化为应用场景,从物质的性质定制角度阐明原子制造的优势和价值.最后从发展兼具精准性和可批量性的原子制造方法、原子尺度机理探究、原子制造新材料和新器件等角度总结原子制造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作品简介:图中展示的是一种正在研制的仿生机器鱼的尾部结构。该结构创新性地使用了多种增材制造加工工艺和生产材料,达到了传统制造工艺难以实现的仿生形态。本图展示了这一复杂结构的机械美学。  相似文献   

16.
提琴家族大概是在1550年左右出现的。早期的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据说是意大利人加斯巴罗和马基尼的杰作,不过这些乐器的弦太粗,而且太松,以致声音比现在听起来显得低沉单调。  相似文献   

17.
蒋星耀 《自然杂志》2003,25(1):61-62,57
诸多世界一流的思想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致力于悖论的研究 .这是因为此事事关重大 ,它涉及捍卫逻辑 (乃至人类理性 )的可靠性 ,涉及一切科学的基础 .  找到各种悖论产生的共同根源 ,是伟大的数学家兼哲学家罗素梦寐以求的目标 .2 0世纪中叶 ,著名的数理逻辑学家克林 (S .C .Kleene)曾经指出 ,迄今为止尚无一人能够令人信服地指出悖论推理中有任何错误从而消解之 .  本文将指出悖论产生的共同根源 .并阐明人们只能揭穿悖论 ,而不能一劳永逸地阻止悖论的出现 .  作者在 2 0 0 1年第 3期《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悖论的统一模式”…  相似文献   

18.
科学和技术关系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醒民 《科学》2007,59(6):28-32
早在史前时期,人类就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产生了技术.但是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并没有什么联系,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分道扬镳。现代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它与科学的密切结合。在古代,科学知识专属于贵族哲学家,而技术则由制造工匠掌握,二者有截然分明的高低贵贱之分。中世纪,商业蓬勃兴旺,社会交换日益活跃,哲学家传统和工匠传统开始缓慢接近。  相似文献   

19.
作为21世纪的食品制造方法,对生物反应器系统寄于着很高期望。采用生物反应器系统,对于促使开发新功能食品和发酵食品的制造方法的合理化、现代化,是必不可少的。日本食品制造业,1983年产的产品为27兆日元,在制造业中占第三位,其比率约占11%。但是增值率提高较少,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研究经费比例与其他产业相比也属低水平。为促进食品产业技术开发,振兴食  相似文献   

20.
正人类制造了工具,而工具也塑造了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过去,人类学家曾经认为这是人类独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决定性特征。但在20世纪50年代,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生物学家在野外观察到黑猩猩用树枝取食蚂蚁,这表明人类并非唯一会使用工具的生物。1960年,著名人类学家路易斯·李奇在其著作中写道:"现在我们必须重新定义工具,重新定义人类,或者将黑猩猩视为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