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邹韬奋,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祖籍江西余江。在将近二十年的新闻生涯中,他先后主编了《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生活日报周刊》、《全民抗战》、《生活日报》等报刊,出版了近三十种著作和译作,总著述量达一百五十万字以上。他主编或参加编辑的刊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它们是全国人民以及海外华侨的良师益友,其中一些刊物又是在一定程度上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故人进行战斗的武器。——“以犀利文笔,竖旗文坛,横扫千军,刺透反动派的肺肝,尽了大众喉舌的光荣职务。”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在他的革命生涯中,早年曾从事报刊编辑工作,以后又长期为党的报刊撰写、修改重要社论、评论。毛泽东同志以他丰富的报刊编辑实践和深邃的理论思想,对报刊编辑工作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1948年4月2日《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下简称《谈话》),就是其中的一篇。《谈话》虽然过去了45年,而且主要是针对报纸的,但文中许多重要思想,办报方针,对编辑人员的要求等,在今天学习起来,对我们办好学术性期刊(如学报),尽责搞好编辑工作,仍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韬奋,原名邹恩润。“韬奋”是他特别喜欢使用的笔名,取韬光养晦、奋斗不懈之义。韬奋(1895—1944年)一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在近二十年间,主编过《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抗战》等报刊,创办并领导生活书店,先后发行杂志十多种、进步书籍千余种,为我国的报刊出版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新闻出版事业的模范”。笔者拟就韬奋的编辑思想,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第一份也是目前唯一一份全国性的英文日报,秉承"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办报宗旨的《中国日报》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历久弥新,凭借自身独特定位和办报方略赢取了国内外读者的赞誉。《中国日报》在写作语言、目标受众、版面编排等方面都与国内的其他日报有着显著差别,因此研究其在新闻报道和新闻编辑上的特征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本文将结合《中国日报》宏观的编辑理念和印尼海啸、两会报道等文本实例,对《中国日报》新闻报道和编辑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舒康乐先生是一位深受人们敬重的文学工作者。几十年来,他在他所毕生挚爱的文学园地里辛勤地耕耘。不倦地跋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六十年代初,舒康乐先生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在踏入社会生活的同时,他就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从他以“初文“的笔名在报刊上发表评论电影《林海雪原》的文章《英雄赞歌》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短短的几十年中,先后在《景德镇日报》,《江西日报》等报刊发表了许多影评、随笔、杂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在文坛崭露头角。正当他的文学才华逐渐显露,一场号称“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不仅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是中国近现代之交著名的报刊话动家。本文所讨论的李大钊的早期报刊活动,是指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前所从事的报刊活动,即从他1913年任《言治》杂志编辑部长起,到1918年11月在《新青年》发表《庶民的胜利》止。李大钊的报刊活动始于1913年3月,受聘为自己曾就读过的天津北洋政法专门学校北洋政法学会会刊《言治》的编辑部长.《言治》为月刊,创刊于1914年4月1日.当时,辛亥革命的果实已被袁世凯窃夺,中国社会陷入封建军阀专制的黑暗之中。和广大爱国、进步的知识分子一…  相似文献   

7.
孙伏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报刊编辑家,在他长达几十年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尤以五四后期主编《晨报副刊》时最为出色。孙伏园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认为副刊的作用已不再局限于供人消闲或提供娱乐上,而应当具有传播知识、广泛开展社会批评等多项职能,此外应五四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副刊还应肩负起传播新思潮启迪民智的重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旗帜的感召下,孙伏园创办的《晨报副刊》横扫了充斥副刊的低级趣味,为五四时期盛极一时的四大副刊全面繁荣的盛况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成就了《晨报副刊》在中国报纸副刊史上的卓越地位。  相似文献   

8.
凌渡是《广西文学》的散文编辑,也是我区致力于散文创作、较有影响的壮族中年作家。凌渡的散文,把读者领进了异常广阔的艺术天地,使人觉得好象亲身到了壮乡侗寨、瑶山苗岭,饱赏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旖旎风光,领略了各族人民的奇特风俗,看到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近年来,凌渡在《人民日报·战地》增刊、《散文》、《解放军文艺》、《民族文学》、《广西文学》、《广西日报》等区内外报刊发表了不少散文,最近编就散文集《故乡的坡歌》,今年四月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9.
甘建华同志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阳日报社高级编辑和首席记者。大学毕业后在青海当记者,写小说,曾获“青海省首届青年文学奖”、“第二届中华铁人文学奖”。1992年调回家乡衡阳,在《衡阳日报》社工作,以新闻报道《衡阳少了一个好人》一举成名,先后获“衡阳市首届杰出记者”、“湖南省首届十佳青年记者”、“湖南省第三届十佳新闻工作者”、“中国第四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等荣誉。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同时,他致力于衡阳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先后著有《天下好人》、《铁血之剑》、《南岳笔记》、《湖湘文化名人衡阳丛书》等。2012年1月8日,甘建华文史笔记新著《蓝墨水的上游》和《江山多少人杰55举行隆重首发仪式。2012年2月19日,甘建华文史笔记座谈会在衡阳举行,30多位学者在会上发了言。我刊在此选登了其中的6篇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刘永文 《西藏大学学报》2006,21(2):89-96,116
在清末新政大的环境里,《西藏白话报》诞生了,它以爱国、尚武、开通民智为宗旨,以西藏官员为主要传播对象,直接地参与了西藏的近代变革。而在内地创办的各种形式的报刊则间接地反映西藏的社会发展。这些报刊关注重大政治变迁、及时报道国家的治藏方略和政策得失,传达国内外关于西藏的信息。本文以《神州日报》、《时报》、《东方杂志》为个案,论述晚清报刊与中国西藏的关系,从而阐明西藏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张杰 《枣庄师专学报》2003,20(4):107-109
于右任是辛亥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和舆论宣传家,《神州日报》是他创办的第一份革命报纸。在他的领导下,该报以“沉郁委婉”的风格进行革命宣传,成为当时重要的革命舆论机关。  相似文献   

12.
八十高龄的老报人张问强先生是香港《文汇报》的顾问,现任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省旅港同乡会理事长和旅港永靖同乡会顾问等职。他的原籍在永定县,和胡文虎先生是同乡。解放前,他曾长期担任胡氏星系报中的汕头《星华日报》及香港《星岛日报》的编辑工作。这次,他以闽西旅港同乡国庆观光团总团长的名义,回到龙岩地区参加建国三十五  相似文献   

13.
胡浪曼先生曾任《星洲日报》编辑,主编过《星槟日报》、《总汇报》,战后出任《星洲日报》总编辑,平时喜爱诗词,与郁达夫等著名作家时相唱和,著有《曼园诗选》,历任新加坡永定会馆会长,现为该会名誉会长。近与友人通信中谈了胡文虎研究中一些问题,现予刊登。  相似文献   

14.
《潍坊学院学报》2017,(3):117-119
<正>杨振声一生不算长却多姿精彩,他是新文学最早的发声人之一,五四运动后,他紧跟时代步伐写出了《贞女》《玉君》等反封建、代表新思想的作品;其一生致力于"描写民间疾苦"的创作主题上,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渔家》《一个兵的家》《磨面的老王》《李松的罪》《济南城上》《报复》等。杨振声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思想者和教育家,自始至终将新文学的传播作为己任,鞍前马后、披荆斩棘、任劳任怨。就是这样的一位"五  相似文献   

15.
王月 《科技信息》2013,(7):146-146,151
<正>关于断代和断代史,《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的解释为:断代即按时代分成段落,如:文学史的断代研究。断代史即记述某一个朝代或某一个历史阶段史实的史书,如《汉书》、《宋史》。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增订版》中,作者卓南生详细阐明了中国近代报纸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跨越年代从1815年马六甲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发刊开始,至1874年香港的华文日报《循环日报》创刊为止。作者将书中的研究对象是以近代中文报刊自身  相似文献   

16.
1、从阅读报刊了解股市新闻。如在南方载有股市信息的报纸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信息时报》、《粤港信息日报》、《广州日报》及《股市导报》等,在全国发行的也有《中国证券报》、《全融时报》、《股市周刊》等。在这些报刊中的证券版每天都刊载前一天的股市动态及各种股票的行情,也刊载一些股市专家的评论分析。根据这些资料,股民们可以了解股市动态,分析股票行情。一般股民在阅读这些报刊时,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醒目的新闻上,诸如某某股票利多,某某股票利空。但是必须明白,这些股票在报刊上公布时,往往已成为过时新闻。也就是说,当这种新闻已放大部分人掌握以后,股票已经涨  相似文献   

17.
王韬(1828——1897)是我国近代报刊的开拓者之一。1874年,他在香港创办了我国最早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色彩的著名报纸——《循环日报》,并撰写大量评论文章,开创了我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这些年来,从事新闻教育和研究的同志,对王韬的新闻实践活动与办报思想进行了较为深  相似文献   

18.
世界知识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离休干部邵宗汉同志不幸于1989年6月27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2岁。邵宗汉同志是《世界知识》杂志老一辈的作者和始终如一的热心支持者。早自30年代《世界知识》创刊之日起,他作为进步的文化人,就积极支持它,成为它的特约撰稿人。在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期间他先后在国内和马来亚、新加坡、印尼、香港等地从育革命活动,主编过多种进步报刊,在新闻出版界享有很高声誉。50年代初期,他先后担任新华社副总编辑和《光明日报》总编辑,以后转到外交部,担任新闻司副司长和研究室副主任。在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国留日学生救国团是由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发起、组织、成立的,旨在抵抗日本引诱中国政府所签订的《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留日学生回国后组织多次请愿活动,还创办、发行《救国日报》等报刊,希望社会各界团结起来联合抗日;救国团还制订了大学计划,准备开办本科、专科、预科及补习学校。救国团的抗约活动触及了中日政府的敏感神经,结果在中日政府联合镇压下,救国团困难重重、日渐消弭。  相似文献   

20.
潘梓年是抗战时期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全国性大型日报———《新华日报》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在担任《新华日报》社长期间,一直以《群众》周刊和《新华日报》为阵地,同日寇及反动派展开激烈的斗争。本文以潘梓年在1938-1947年发表的署名新闻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位民主革命时期主持党报时间最长、社会交往影响最广的报刊活动家的文章特点及写作风格,从而体味其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