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杉 《少儿科技》2014,(11):9-10
<正>9月17日,由中国科协、安徽省委共同主办的"弘扬科学道德践行‘三个倡导’奋力实现中国梦安徽报告会"在安徽大剧院举行。安徽省委副书记李锦斌主持报告会,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致辞。报告会上,钱学森之子、高级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总设计师黄旭华,分别作了"钱学森的科学报国精神"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12月16日,由中国科协、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主办的"弘扬科学道德践行‘三个倡导’奋力实现中国梦"报告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中国科协副主席程东红出席报告会并致辞。报告会上,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我国力学和管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我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分别作题为"钱学森的科学报国精神""百年追梦、科技兴国""此生无悔——我国核潜艇研制的历程"的报  相似文献   

3.
《创新科技》2004,(5):20
<正>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2003年度"公众关注的10位中国科技人物"评选活动在北京结束。根据公众投票的结果,当选的10位中国科技人物分别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原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的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中  相似文献   

4.
《当代地方科技》1999,(6):79-79
人类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以数万人40年不懈的努力并数以千亿美元的投入为代价的,这样高的投入是否值得?中科院院士、中国空间协会理事长、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王希季先生撰文阐述了这一问题。1961年4月12日,俄国人加加林进入太空轨道并返回地面,掀开了世界载人航天史的第一页。截止到1998年底,全世界共进行了216次载人航天飞行,其中美国124次,俄国92次,共有795人次上天,开展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实验活动。但这些载人航天取得的巨大发展,是以上万人40多年不懈的努力和数以千亿美元计的投入为代价的。时至今日,人类并没有从载人航天得到多少回报。这就引发了"为什么要搞载人航天和值不值得搞载人航天"的旷  相似文献   

5.
<正>被誉为"中国实现千年飞天梦想第一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拓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长期工作在我国国防建设和航天事业的第一线,为我国战略火箭、新一代地地战略和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11月20日,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师生和科技工作者传承优良学风、坚守学术诚信,中国科协、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北京举办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暨宣传月启动仪式。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作报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主持报告会。  相似文献   

7.
 11月20日,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师生和科技工作者传承优良学风、坚守学术诚信,中国科协、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北京举办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暨宣传月启动仪式。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作报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主持报告会。  相似文献   

8.
翟媛媛 《创新科技》2007,(10):24-26
<正>9月23日,郑州,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由中科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协共同举办的"科学与中国——2007加强自主创新,构建和谐社会"专题报告会正在举行。银河系列计算机研究专家周兴铭院士侃侃而谈。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制定之前,国内有关航天飞机与载人飞船何者优先发展的争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虽然将载人航天纳入其中,但主要目的是技术跟踪,而非工程项目.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围绕中国载人航天发展途径问题,相关部门展开了一场有关航天飞机与载人飞船的讨论.受美国航天飞机的影响,相当数量的专家和部门倾向于优先发展航天飞机.随着研究、争论的不断深入.从中国的国情、时间与成本因素、技术积累以及难易程度综合考虑,最终大多数赞同优先发展载人飞船观点.1992年国家在制定载人航天决策时,把载人飞船作为中国载人航天的第一步.从航天飞机后来的命运看,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这一重大决策的出台,得益于之前广泛的研究、分析与争论.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7月12日,"2014中国科协夏季科学展——感触前沿科技魅力"正式启动。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徐延豪,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办公厅主任吴海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高瑞平,中国著名航天专家戚发韧院士、快堆首席专家徐銤院士、脑科学专家陈霖院士、科普专家李象益研究员,来自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委等部门的代表,参展科研团队代表、全国学会代表等百余人出席启动仪式。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沈爱民主持启动仪式。本次夏季科学展将持续1周时间,主题展览展出全国学会推荐的"大脑的奥秘"等17个项目;科学讲坛以"航天技术和中  相似文献   

11.
《科技潮》2009,(5):6-6
美国航天基金会日前宣布.将该基金会的2009年“太空成就奖”授予中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团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神七任务航天员翟志刚等代表神七任务团队参加了颁奖仪式,并领取了奖项。  相似文献   

12.
《安徽科技》2007,(10):8-9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江淮大地,创新潮涌. 9月24~26日,由中科院、中宣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协共同举办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2007加强自主创新,构建和谐社会"专题巡讲活动在安徽举行7场报告会并举行了隆重的闭幕式.  相似文献   

13.
科学共同体     
正9月16日,2014年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由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良镛、杨乐、杨卫作宣讲报  相似文献   

14.
闫凯 《科学世界》2014,(10):14-17
<正>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成绩骄人。然而,长期以来"重技术、轻科学"的态度,造成了我国"既是航天大国,又是空间科学小国"的尴尬现状。空间科学是航天技术和应用发展的基石,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应该如何改变中国空间科学研究的现状呢?就此,本刊采访了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吴季研究员。  相似文献   

15.
载人航天事业在不断发展,自动化、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也日趋成熟,这些先进技术也逐步应用于载人航天中.文章论述了载人航天中的人-机功能分配的基本方案,阐述了遥科学在载人航天中的研究动态,分析了其应用前景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3月21日,由中国科协发起并组建的"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Future Earth,简称CNC-FE)在北京正式成立。"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由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担任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丛强,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国雄,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勤,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载人航天的概念研究、技术途径论证,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战略思考和“飞船起步"的决策过程进行了分析与小结,提出了我国发展现代宏大工程应站在国家发展的全局上进行深层次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8.
 4月17日,按照中央组织部安排,中国科协承办了在中央党校举办的新当选院士研修班专题交流活动,活动主题为"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中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等出席活动。120多位2017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参加活动。  相似文献   

19.
科界要闻     
正新当选院士研修班专题交流活动举办4月17日,按照中央组织部安排,中国科协承办了在中央党校举办的新当选院士研修班专题交流活动,活动主题为"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中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等出席活动。120多位2017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参加活动。  相似文献   

20.
《世界知识》2008,(20):14-15
9月28日晚,神七返回舱成功着陆,航天员出舱后挥手致意。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继“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跨越,标志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并能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