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8 毫秒
1.
两次汇改的相同与不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兵涛 《世界知识》2010,(14):43-45
<正>"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两次汇改一脉相承,但因时移世异,又有很大的不同,其演进路径必然也不会相同。  相似文献   

2.
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极大地促进了中外交往,激发了背靠大山、面向海洋的历来不满足于现状、勇于开拓创新的闽西客家人向海外移民的热情。与客家先民为避战火和灾荒而茫然无措、千里跋涉直至闽粤赣山区蛰居的历次移民潮有本质的不同,客家人明清以来的移民海外活动除了逃避兵祸和天灾之外,还有着开辟新世界、寻找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以缓解人口增长而带来的生存压力这个明确目标,于是,他们循着郑和、王景弘下西洋开辟的航道,到达台湾、海南和更加遥远的东南亚诸岛。与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便划地为牢占为己有并将当地土著或赶尽杀绝或强力殖民有所不同,客家移民在到达异国他乡伊始便以中华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为行为准则,与侨居地人民长期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创业。既能理解和尊重侨居地人民的民族情感、生活习俗,又能恪守中华传统文化、恪守客家精神,慎终追远不忘根。客家文化也因此在海外得到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3.
泠风 《科技潮》2000,(3):134-134
新千年,中国互联网必将融入生活已是人所共识。但互联网公司将以何种姿态、何种方式为哪些人提供哪些实质产品和服务,仍是雾里看花。中国互联网过去的发展,以模仿和直接进口(包括企业模式、资金、技术、概念、管理乃至人)为主。在今天,中国互联网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必须为国民提出中国特  相似文献   

4.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郑和下西洋以后,由于海路交通的拓展,促进了我国瓷器生产的发展。青花瓷在烧制上,得到了郑和下西洋从东南亚地区带回的"苏麻离青"为釉料,制品极为美观精致,出现了自元代末期青花瓷成熟以来的第二次发展高峰。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被称为是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元青花在历史文献上没有明确的记载。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首次对传世的元青花瓷器进行了研究,几十年来,国内外古陶瓷专家、学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元青花钴料产于何处,从哪条通道传入中国的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在此前提下将元青花钴料和"苏麻离青"认定为一种矿物的论点是不严谨的。"苏麻离青"是郑和下西洋时期的特定产物,学术界没有理由将其混淆。  相似文献   

5.
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是关于下西洋所使用的大型船舶--宝船的船型及样式,却一直缺乏历史的图像资料.文章仅就新发现的一幅<天妃经>的卷首插图郑和航海图进行介绍.文中指出,该图关于郑和船队的形象,可以作为宝船是福船型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6.
7.
中国有“青花瓷”始于唐,成于南宋(1127-1279),圆熟于元(1279-1368),兴盛于明初,特别是永乐(1403-1425)、宣德(1426-1436)、成化(1465-1488)三朝.江西“景德镇”的产品,更是独步世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三保太监”郑和(1371-1433)七下“西洋”(1405-1433)时,“彩绢瓷器”是最重要的“赏赐”品,大量青花乃随“宝船”远走四方,或赠或售扬名四海.青花用“回青”直接在瓷胚上画绘,再上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以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青花的成功,除中国独有制瓷传统和瓷匠的精研努力外,另一项特殊因素是使用了“伊斯兰”传统的蓝色釉料:回青、回回青和“南海”周边国家的苏麻离青、苏泥腊青、勃青等等.青花不仅使用了域外原料,在造型和纹饰上,也容纳了“伊斯兰”宗教和民族风格.这里仅讨论明初“青花”,且以景德镇所出,于15世纪郑和下西洋时代前后者为主,也略论中国青花与阿拉伯青花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青花瓷"始于唐,成于南宋(1127-1279),圆熟于元(1279-1368),兴盛于明初,特别是永乐(1403-1425)、宣德(1426-1436)、成化(1465-1488)三朝.江西"景德镇"的产品,更是独步世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三保太监"郑和(1371-1433)七下"西洋"(1405-1433)时,"彩绢瓷器"是最重要的"赏赐"品,大量青花乃随"宝船"远走四方,或赠或售扬名四海.青花用"回青"直接在瓷胚上画绘,再上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以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青花的成功,除中国独有制瓷传统和瓷匠的精研努力外,另一项特殊因素是使用了"伊斯兰"传统的蓝色釉料回青、回回青和"南海"周边国家的苏麻离青、苏泥腊青、勃青等等.青花不仅使用了域外原料,在造型和纹饰上,也容纳了"伊斯兰"宗教和民族风格.这里仅讨论明初"青花",且以景德镇所出,于15世纪郑和下西洋时代前后者为主,也略论中国青花与阿拉伯青花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自公元1405年始,明朝皇帝朱棣派郑和率领两万七八千人、两百余艘船只七次下西洋,历时二十八年,航程万余里。在中东方向,最远航行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在非洲方向,最远航行到莫桑比克的贝拉港;历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的乡土观念浓重,讲究“叶落归根”,死后“入土为安”,但一旦牵扯上政治问题就复杂了。两蒋“移灵”即如此,而且渐渐成了选举时的一张“牌”。  相似文献   

11.
宗河 《创新科技》2005,(3):48-51
<正>今年的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日,也是我国首届“航海日”。在航海日当天,中国、印尼、肯尼亚、非洲沿海,凡郑和到过的地方,人们都以自己的方式纪念中国人600年前的一项壮举——大明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率领船队,世界上第一个“远洋舰队”驶向三大洋,开始了人类史无前例的远洋航行。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船队先后七次远渡重洋,遍访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比欧洲远洋航海家早了半个世纪,是中国海洋文明的盛事,更是世界海洋文明的经典篇章。  相似文献   

12.
王亚娟:今天对你们二位进行采访真是很有意味。现在的时间是北京时间2007年12月29日。按照有关部门的放假通知,大部分中国人2007年的工作到今天就结束了,再上班时就是2008年了。  相似文献   

13.
张锋 《海峡科学》2010,(2):75-76,84
明朝为恢复建国初期国内残破的社会经济,对外实行睦邻友好政策,争取与海外国家和平共处,以造就一个比较安定的国际环境,保证国内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明朝实行的睦邻友好政策主要表现在与海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欢迎他们入明进贡,对进贡使者放宽限制,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等。因此产生了一些积极效应,不仅使国内经济建设得以迅速恢复与发展,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倭寇的侵掠。特别是郑和下西洋期间,忠实地奉行睦邻友好政策,成为明朝永乐年间对外友好政策的执行者。  相似文献   

14.
日本专家谈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首要问题是要研究符合本国国情的技术接受与开发方式,应注意提高按本国国情引进和开发技术的‘社会能力’即技术创新能力。政府的技术引进政策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技术引进过程中人的因素。中国现在缺乏的是技术引进中那种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的竞争意识及自力更生精神。”以上是1996年10月4日日本通产省所属日中投资促进机构北京事务所首席代表服部健治先生应邀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就中国的技术引进问题做专题报告时说的一段话。作为长期从事日中经济合作交流活动和宏观经济市场投资环境研究的专家,服部先…  相似文献   

15.
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近三十年间,遍访亚、非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物质、文化交流,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史无前例,对中国艺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苏麻离青的命名、产地和输出等几方面,说明苏麻离青与郑和下西洋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与人文分别折射着人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作为人的存在的二重化的表现,它们体现着理性与价值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植根于理性与价值的独断化。它主要表现为两种视野的互斥、科学主义误区与乌托邦悲剧、中西文化在近代以来的对峙。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在当代已被提上日程,并昭示着21世纪人类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1405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开始了“下西洋”的壮举。临近2005年,国内外学术界举行一系列会议和活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年。2004年12月11日,武汉造船工程学会、湖北科技史学会、武汉航海学会在武汉理工大学主办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湖北、北京、台湾、浙江、江苏的50多位专家和青年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组织者筹资出版了由29篇文章组成的论文集。  相似文献   

18.
在郑和下西洋中,郑和使团与海外诸国进行了多方面的文化传播,物质文化传播是其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郑和使团与海外进行的物质文化传播中,无论从传播者还是受传者来看,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资都有一定的传播意义,传播目的明确,传播类型多样,传播范围广泛,实现了一定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两张车票     
艾昕 《青年科学》2009,(12):13-13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了吃不上饭的入,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相似文献   

20.
诚信问题和参与公益活动的道德自觉性问题是当代中国公益面临的两大伦理问题。虽然在公益慈善活动中绝大多数公益组织和个人能够自觉地遵守诚信原则,但也存在着不少有违诚信的现象和行为。由于伦理本位和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及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的影响,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能力和负担问题,有关公益事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和缺乏,以及现行纳税制度的束缚等原因,我国公民和有关企业参与公益活动的道德自觉性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