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组织的“高新区创新竞争力评价研究考察”小组一行6人于2006年7月5日~15日对英国进行了考察。英国萨里研究园区是他们重点走访的机构之一。  相似文献   

2.
木子 《科学大观园》2010,(11):62-64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前电影演员斯蒂夫·西皮克上世纪70年代拍摄一部西班牙语版的“人猿泰山”电影时,不幸遭遇火灾,就在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时,一只参与电影拍摄的狮子冲入火海将他救了出来。为报狮子的救命之恩,西皮克从此离开电影圈,并将毕生精力都用来保护和收养那些失去森林家园、无家可归的猛兽,  相似文献   

3.
这年夏天,老教授带着他的两个学生进溶洞考察。溶洞在当地人们的眼里是一个“魔洞”,曾经有胆子大的人进去过,但都一去不复返。他们在漆黑的溶洞里走了14个小时,这时一个有半个足球场大小的水晶溶洞呈现在他们的面前。他们兴奋地奔了过去,尽情欣赏、抚摸着那些迷人的水晶。待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之后,负责画路标的学生忽然惊叫道:“刚才我忘记刻箭头了!”他们再仔细看时,四周竟有上百个大小各异的洞口。那些洞口就像迷宫一样,洞洞相连,他们转了很久,始终没能找到退路。老教授在洞口前默默地搜寻着,突然他惊喜地喊道:“在这儿有一个标志!”他…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中瑞合作的西北科学考查团是一个富有成效的科考团体。从合作一开始就展现了双方较高的智慧,他们围绕西北考察这一共同目标达成共识。最终瑞方达到为“开辟航线”收集气象、地理、地磁等各种资料的目的,中方达到维护主权,考察西部边陲和培养人才的目的。在中国科技史和中外科技交流史上书写了非常有意义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自然规律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无明确的自然规律观念,是衡量古代一个民族科学认识水平的基本标志之一。中国古代有无自然规律观念?学术界对此尚无明确的认识。本通过对古代“常”、“道”、“理”、“数”、“则”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及其运用情况的系统考察得出结论:虽然中国古人对一些自然规律的具体内容了解并不深刻,但他们很早即认识到自然万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具有明确的自然规律观念,并且深刻认识到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一个由30多位文物界、勘探界专家组成的“中国古代火药原料科学考察探险队”日前结束在四川绵阳江油市老君山的考察。专家们宣布,他们发现了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火药原料——硝的开采提炼基地,而这一发现将有助于揭开中国火药发明的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7.
“军人”,戍守国防,他们用“陆海空”筑起了保家卫国的万里长城;“医者”,救死扶伤,他们用仁慈之心诠释了白衣天使的美丽称谓;“园丁”,传道解惑,他们用诲人不倦展示了生气勃勃的三尺讲台。在他们略带矜持的微笑背后,激荡着国家和百姓对他们的崇敬。而在称谓上近乎一致的特殊领域——“地震研究者”中,也同样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他,一个早期投入中国地震事业的研究者;他,多年来为祖国的地震事业默默奉,他就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研究员许忠淮先生.  相似文献   

8.
从“危机”到“新方向”六十年代末,非理性主义思潮在西方日益泛滥,科学哲学面临着“危机”。许多哲学家尖锐批判了非理性主义,但何去何从,傍徨不定。正在此时,夏佩尔(Dudley shapere)提出了“信息域”理论,被认为指出了“新方向”,后来形成“新历史学派”,在七十年代起着重要的作用。“新历史学派”继承了“历史学派”重视科学历史分析这一基本原则,并吸取了其中一些合理因素,如批判“积累观”,重视科学革命,承认科学活动是个开放系统,要考虑社会和心理因素等。同时他们也尖锐批判了“历史学派”的某些严重的理论缺陷。“新历史学派”认为,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学派”过分夸大社会和心理因素,夸大“科学共同体”的作用而贬低理性在整个科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的“范式”具有僵硬性,不能随时“倾听”事实的声音。他们否认科学发展的继承性,宣扬革命前后理论“不可比”。他们否认科学进步意味着逐渐接近客观真理,而以解决问题能力和预见能力作为进步标准。凡此种种,“新历史学派”都给予批判。他们对费耶阿本德的批判更多,因为他把“历史学派”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试论“知识”与“创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词义学的角度考察了“知识”和“创新”的含义,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探讨。最后作者认为,人文知识在“创新工程”中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调查全国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主要任务的资源考察,成为新中国初期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先期任务。中国科学院以全国学术中心的地位和多学科的优势,在资源考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大跃进”期间西北地区实施的资源考察为例,分析了新任务提出的社会、学术和政治背景;总结了特殊社会环境下的工作方式;回顾了资源考察带动下新学科的形成过程。试图通过这个案例研究,探讨“大跃进”中科学与社会和政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近日,有关专家在考察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位于浙江省常山县境内的“天坑”、“地缝”两大地理景观。“天坑”位于常山县  相似文献   

12.
最早独立于宗教来探索世界和自身的是古希腊人。他们把这种探索称做“philosophy”(哲学),它由希腊词philos(意为“爱好……的人”)和sophia(意为“智慧”、“知识”)构成。他们在探索,正是因为他们酷爱智慧和知识。自古至今最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曾向自己提出过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美德?”“什么是正义?”这属于伦理学或者“道德哲学”的范畴。“moral”(道德)一词,源出于拉丁词mores,意为“方式”。因此,道德哲学研究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这种探索也引伸到了其他一切方面,它可以涉及自然界中大至宇宙小到草芥的任何事物。…  相似文献   

13.
“航天人”仰望太空,“嫦娥”正在绕月回旋;“大庆人”俯视大地,“黑金”正在滚滚涌出。在他们略带矜持微笑的背后,激荡着全社会对他们的高度赞扬。而在学科分类中也近于同行的“激光”研究者呢,也同样为祖国的高端领域的研究做出卓越的成就。他,一位中国科学院光学和材料科学的领军人物,他,多年来为光学和激光材料的研究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这就是中国激光材料科学的先行者干福熹院士。  相似文献   

14.
科学研究在晚清社会属于非主流工作,但科学士绅依然坚守科学求真,他们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国家需求和个人发展均出现喻俗的现象,“求真”的科学精神和“喻俗”的社会需求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价值冲突,部分科学士绅由“科学”转向“科举”。他们的分流是现代科学在中国的早期体制化过程中面临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科学技术哲学必须严肃面对的主要论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张文 《科学大观园》2010,(10):48-50
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在夏威夷海域发现了两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超级潜艇”,这两艘潜艇已沉没于海底60多年,代号分别为“I-400”和“I-203”。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乳业的“9·11”使世人谈“奶”色变,“奶”水有毒,正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恐惧和梦魇。温家宝总理在纽约联大会上就国内正在发生的婴幼儿“毒奶粉”事件深表痛心。他甚至向全球企业界发出呐喊:一个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只有把看得见的企业技术、产品和管理,以及背后引导他们并受他们影响的理念、道德和责任,两者加在一起才能构成经济和企业的DNA。  相似文献   

17.
《科学大观园》2005,(17):26
“青春期”的异性关系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最容易被误解、又最容易出问题的问题。忽视这个问题的,当然不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们。他们对异性的兴趣、与异性交往的需求是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成熟而自然产生的。对此,他们不可能视而不见,麻木不仁。有意或无意地忽视“青春期”异性关系的,是大多数家长和教师。他们忽视这个问题,并不是因为它微不足道,而是因为他们觉得它是一个不应该讨论,至少不应该“过早”讨论的问题。当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已经情窦初开时,很多家长和教师或者只是在心里暗暗着急,或者旁敲侧击地去劝阻,或者不由分说地…  相似文献   

18.
现代科学的进展,已愈来愈走向揭露生命之谜。在这方面,恩格斯关於生命问题的见解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在“自然辩证法”与“反杜林论”等著作中,恩格斯对当时的自然科学材料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概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了生命实质和起源问题。与唯心主义的活力论观点相反,恩格斯在考察生命实质的问题时,是以唯物主义的这样一个观点作为出发点,即把生命看作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高级  相似文献   

19.
"无报复自然界":可能抑或不可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报复自然界”,作为追求人与自然界关系协调理路探究前提的可能性,不是自明的,在人与自然界对象性关系中,从自然界方面考察,无目的演化的自然界客观上合人目的与不合人目的的可能性是逻辑并存的,以人为对象的自然界没有“无报复”的历史,自然界的报复本性规定于自身演化的非线性机制,“无报复自然界”不具可能性。从人方面考察,人的退让性“消极作为”不能“消角”自然界报复,人的“积极作为”由于认识能力,技术和利益的限制亦无彻底“消解”自然界的报复,“无报复自然界”同具不可能性,人在“征服自然”中无法“胜天”,在协调与报复人的自然界的关系中亦无法“胜天”。人不宜崇信与界关系协调的“乌托邦”式前景设定,只宜在与报复人的自然界的“无限磨合”中,走向与报复人的自然界的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20.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美国珍珠港,使美军遭受了历史上最耻辱的失败。其实,美国人本有机会避免这一悲剧的发生。美国历史学家阿兰·阿姆斯特朗在新书《先发制人:可能会阻止珍珠港袭击的秘密计划》中披露,珍珠港事件前几个月,华盛顿已制定了一份抢先对日本发动打击的计划,但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没有实施,结果错失战机,最终让自己遭受了重大损失。美高官想把“日本变成火海”,马歇尔舍不得给中国轰炸机1940年初,侵华日军逐渐占据了空中优势,中国空军损失惨重。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派代表团前往华盛顿,希望美国帮他重建空军。代表团成员包括曾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