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解读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玄妙的描述,我们可以受到启发:在写作中创造"雄浑"的境界,作者应该培养雄健浑厚的精神、恢弘豪壮的气度和激昂狂放的情感,选择"大而强"的物象,在构思中神与物游,进入创作主体与创作对象物我同构的心物和谐状态,创造"至大至刚"的意象或意境等。  相似文献   

2.
在对老舍早期创作的研究中,长篇《二马》始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较之前作,《二马》在创作心态上有显明的发展和超越,这便是创作动机的明确而深刻;忧世伤生作为其创作心理的主导型因素,已牢牢锲入其创作心态,成为推动写作进程的恒定力量。《二马》创作动机和心态上的“新变”趋向,不但意味着文学观念的提升和成熟,而且深深制约着《二马》的文本操作方式,使之在叙事方法和技巧上出现了空前的“革命”色彩:在这个意义上,《二马》应该作为老舍小说创作历程的第一座“界碑”而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3.
《张氏妇》是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之一,也是《聊斋志异》的一个代表作。它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蒲松龄的创作思想,即对社会的批判,对反抗精神的赞扬,对女性自强思想的提倡。  相似文献   

4.
王钟陵教授的两部创作集,得到了学界与评论界的高度赞扬。作为学者作家,他的多文体创作具有三个特点:学术与艺术的融合,大气,表现手法别致新颖。王钟陵教授的创作,在报告文学、新诗、散文领域,都积累了新鲜的经验,取得了新的突破;而他的学术著作,则又具有文学化的特征。创作与学术的高度融合,其中内蕴着一种新的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扬名意识源于人类延续个体生命历程的愿望,是人类追求不朽的永恒梦想。其对现世功业的执著追求,实现不配人生的进取精神,深刻影响着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司马迁在扬名意识下创作了《史记》,在为历史人物立传扬名的同时,也使自己留名青史,流芳百世了。  相似文献   

6.
《牧人笔记》是张承志的早期创作,分析它不仅有助于梳理张承志的创作轨迹,而且为研究张承志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参照。本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独特的创作视角——牧羊人和外来人;清丽自然的美学风格;贯穿全篇的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小说《鹿鸣》着力展现了一个鹿类有灵、万物有灵的灵性世界;当以林明为代表的人类在对其灵性加以呵护时,彰显出人类伟大的理性;同时他以宗教般的情怀,实践着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希冀回归人类精神栖息的诗性家园。  相似文献   

8.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个少有的自觉为女性而写作的作家。她将叙事革新和女性主义思想揉和在创作实践中,建构起突破性的女性主义叙事形态。其女性主义叙事立场即为发出“女性的声音”。为了发出这个声音,伍尔夫作了极大努力:挑战男性中心主义的叙事权威氛围;从发掘女性文学传统中获得动力;诉求女性叙事自由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9.
刘红英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44-1446,1489
上海精神是王安忆小说的主题之一,她在不同的时代寓之以不同的形式。《长恨歌》与《天香》以不同的审美方式回溯了上海文化的精神气象,显示了王安忆创作的纵向承续与转型变异。《长恨歌》中的王琦瑶是上海城市精神中优雅精致文化的象征,《天香》则描摹了几代天香园人对刺绣的精湛追求,成就了艺魂诗心的高贵品质。不论是王琦瑶个体式的娇艳姿态,还是天香园人集体式的群芳潜质,都凝结了王安忆对新旧上海文化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0.
有清一代,文学创作中出现了大量的以词存史、以史入词、以“词史”品词的情况。而闽中词人谢章铤继陈维崧,周济之后不仅在词学理论上对“词史”意识进一步发挥,而且在词的创作中也体现出极为强烈的“词史”意识,为我国古典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是我国晚近词坛上不容忽视的一位重要作家。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最年幼知青的一员,王安忆与知青文学有着注定的不解之缘。王安忆本人是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知青作家群中重要的一员;直接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在其早期创作中占相当的比例;近期创作中,作者又将笔触投注在知青时代的乡村生活上,以对乡村生活不同的观照角度写了一系列短篇,促进了知青文学在商业时代的发展。此外,在她其他题材的创作中,或者以插队的农村为背景,或者小说人物曾经是知青,也都脱不掉与知青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公孙九娘》是《聊斋志异》中具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一篇小说,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小说文本,分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尝试着分析它在《聊斋志异》中独特的悲情结局,以引导读者更好地欣赏《聊斋志异》和作为今天创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在小说创作中秉持"开拓精神空间,建筑精神宫殿"的理念,《启蒙时代》就是作者这种理念的践行文本。然而,文本创作中作者的理念追求成了其艺术表达的绊脚石,使得小说不像小说,更像是一篇思想随笔。客观地说,我们不能不说王安忆有思想、有精神追求,但也正因为她颇为自得的文革感思,导致她总是急于表达些什么,让一个很简单的情节故事担负起如此沉重的思想反思,有着难以承受之重。由此也导致其失去了以往冷静细腻的叙事风格和点石化金的艺术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4.
郑成志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2):24-25,28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他发表了一系列极具形式感的小说。到九十年代,随着他对小说艺术和人类生命本真探索的拓展其创作出现了转型。《呼喊与细雨》就是余华小说创作转型期的代表性作品,本文试图从余华对叙事艺术的探索和对人类生命本真的追寻的融合上来论述这部长篇小说,阐明余华在“反叛”前期小说只注重形式实验而不注重作品精神内涵的缺陷,从而重建了他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黑格尔两个不同的现象,说明在认识论领域,现象必须与本质既对立又统一,以消解康德的物自身。但其最终的根据却是绝对知识。沿着精神现象层层推进,我们会达到绝对知识,在之中实现实体与主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是主流文学之外的重要收获。其作品再现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性的真实以及人类对自身命运无法掌控的失落,渲染了情欲对人的支配,对复杂人性给以揭示。对盲目而残酷的人性的关注始终是她作品的最高命意。  相似文献   

17.
《诠赋》篇是刘勰《心雕龙》体论中最为重要的一篇,本拟对刘勰追溯赋体发展史的一系列见解进行评价与阐释;对其将赋体分为“鸿裁”与“小制”两类的合理性与不足处进行揭示。通过解读,认为刘勰的赋体观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了《诠赋》篇的不和谐性,但刘勰对待具体的赋体作品能坚持艺术尺度已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8.
长篇小说《格萨尔王》是阿来以一个小说家的方式"重述"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故事新编"。现代视角的切入与作家个性化的叙事、阐释方式赋予了民间传说理性的高度和异常繁复的精神意蕴。从活态到固态,从民间传说到作家创作,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之间既保持着密切的"互文性",又经历着逐步疏离自身文类独有形态的差异性,体现了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精神与现代理性的审美错综。《格萨尔王》通过"插入文本"和"有意味的文字"重述神话,阐释历史,透视人性,同时融入对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对人类自身发展困境的哲学思考。故事的外壳是"人、神、魔大战"的魔幻世界,深层意蕴则是关于神性与魔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寓言。  相似文献   

19.
从面料、图案、色彩、服饰佩件、美感神韵等元素着手,论述了《红楼梦》服饰对现代服饰的深远影响,指出:现代服装设计师在传承传统时,需融入自己的创作思想,用现代生活的理念和时代精神重塑传统,使其既展现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神韵,又别具现代风尚。  相似文献   

20.
王晓寒 《南昌高专学报》2010,25(4):31-32,41
樋口一叶是明治初年女性作家中最为耀眼的一位,她的一生十分短暂,但文学成就和影响力都为后人称道。出身士族而家道中落,不得不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曲折的人生经历使她比同时代的女作家们更为关注社会现实,尤其是女性的生存状态。"荻舍"的古典文学教育,与幸田露伴、《文学界》同仁的精神交流直接影响了她的创作,也促使她思考和找寻自己的创作道路。在早期小说《埋木》及《琴声》中,站在女性立场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