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部落冲突是近年来利比亚、也门等一些中东国家局势演变的标签之一。中东部落问题也随之重新引起外界的关注。从更大的范围而言,中东社会本身就起源于部落社会,部落结构和体制自古至今伴随着中东社会的发展进程,并深刻影响着中东地区的方方面面。当前中东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主要部落和家族有:海湾君主国的统治家族,包括沙特阿拉伯的沙特家族、科威特的萨巴赫家族、阿联酋  相似文献   

2.
部落是藏族社会的根基,史诗中岭部落从单一的血亲联盟逐渐发展成以联姻、战争为前提的部落联盟,统一了青藏高原。它艺术地再现了古代藏族社会从氏族、部族、部落到部落联盟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石刑的“前世今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培昭 《世界知识》2010,(19):39-41
由于石刑被视为残忍的刑法,它在社会的发展中慢慢让位于其他行刑手段。但在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一些国家的边远省份和偏僻部落中,石刑至今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4.
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两种模式论:氏族模式论(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和奠邦模式论(群队→部落→奠邦→国家)。一部分学者认为氏族模式过时了,主张用奠邦模式代替氏族模式。但仍有一些学者固守氏族模式论是惟一正确的国家起源模式。其实,这两种观点都存在片面性,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国家起源模式:氏族→部族→分化社会→原始国家。  相似文献   

5.
王君 《科技信息》2007,(29):210-211
原始社会晚期由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确立了男性在人类社会中的主要地位,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氏族公社逐渐发展为具有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组织,部落联盟的大酋长有各个部落共同推举.  相似文献   

6.
单位“部落化”现象必须改变──人事制度改革的一种思考周家祥众所周知,单位不是部落,部落也不是单位。因为部落是“原始社会的一种社会组织,由若干个血缘相近的氏族结合而成”(见《辞海》);而单位则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与组成部份,具体是“指机关、团体或属于一个机...  相似文献   

7.
根据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皋陶是集巫观与部落首领于一身的部落联盟领袖。在少昊族部落的巫(?)现活动中,产生了古代的神判法,孕育了天文、历法、数学、音乐、舞蹈等文化现象的萌芽。本文从文化现象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皋陶文化的特征,以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为主要依据,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措吉 《西藏大学学报》2011,(1):127-132,139
青海省果洛甘德县有一个格萨尔艺人辈出的德尔文部落,他们自称是格萨尔王的后裔,且认为格萨尔王是莲花生大师的转世、佛教三怙主的代表。因此,整个部落信仰格萨尔王。每年藏历六月去神山煨桑烟祭是部落生活的重中之重,他们通过公共煨桑仪式供养佛、菩萨、格萨尔王、护法神、战神、地方神和土地神等,祈祷佛法兴盛、世界和平、社会和谐、人们幸福等。文章在实地田野作业的基础上,就德尔文部落的基本情况、祖先传说、煨桑仪式的原由、时间、参加人员、祭祀地点和神灵系统、煨桑仪式过程以及仪式完毕后的各项娱乐活动做了民俗志的描述,认为这种集体煨桑仪式是承载了德尔文部落神圣信仰的宗教行为,部落的历史记忆则通过赛马、射箭、说唱《格萨尔》等活动得以传承,这一集体仪式也加强了部落内部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相似文献   

9.
楚国的先人,经历了多次迁徙。商代早期,楚人生活在今天河南中部一带,后因商王朝的军事打击等原因,于商代中后期迁至豫西南。不论是部落实力,还是社会文化,居住于豫西南地区的楚族部落都有了较大发展;这为楚人、楚国日后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青海阿柔部落由于环境、历史的原因直至民主改革前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部落制结构,血缘关系浓厚。阿柔部落经过几千年的迁徙和发展演变,由最初的氏族部落发展为后来青海地区著名的大部落,由最初结构简单、分布地域狭小的部落经历了历史上不同王朝的更替以及几次大规模的迁徙而形成如今的分布状态,部落的组织形式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时间较以前认定的时间提前了整整一代人。按照建立政权后控制区域大小并适当考虑历史发展先后的原则审视其中有代表性民族的政治文明内涵及形成过程,许多体制、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方式,都为我们今天促进民族团结,建设现代政治文明和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兹参考和借鉴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2.
汤因比和亨廷顿的文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以《历史研究》而蜚声史坛,亨廷顿则是美国当代政治发展理论权威,两人身为各自学科的智囊,均对明社会诸问题,特别是对西方明的前景做了有益的探讨。由于生活的时代与历史背景不同,身份和学术渊源不同,他们研究明问题的目的、角度及明观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具有特定内容的社会目标.反映了现代政治文明的走向和需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是实现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明的提出说明我们党把对执政规律的探索与政治文明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的飞跃。党的三大理论成果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文明优秀成果的结晶。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执政党自身的现代化、自身的政治文明进程,始终决定着整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方位。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和谐”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很深的渊源,党的历史上的一些理论和政策也体现了和谐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变化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和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四位一体”,有机统一的.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行的人类文明,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社会,确立、完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规范政治行为的社会现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精髓,以及从哲学角度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探讨,可以加深我们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解,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各种政治文明都体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超阶级的政治文明是不存在的。我国的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它的本质属性是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我们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文章认为搞清楚上述问题,对于保证政治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政治文化是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区域中人们对政治的感受、态度、评价等主观意识的总和;广义的政治文化则既包括政治意识,又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们借助政治信念、政治制度和政治情感来调节人与人之间政治关系,并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政治文明是政治文化的内在价值,政治文化则是政治文明的外在形式,政治文明的发展需求和社会价值是通过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具体政治文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做好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对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实现和谐社会的着力点之一,是宣传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对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方法提出了新要求。做好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又有一个新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准确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及评价标准,着力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几个重要关系,这对于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