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恒代”     
学术界只知道“恒代”是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出现的,作为恒州代郡的省称,特指代都平城或其周围地区。殊不知在迁都洛阳之前已经出现“恒代”,作为恒山代地的省称,泛指北魏国人拓跋族居住地区——“代地”。北魏之“代地”,即北魏拓跋猗卢代国代王“始封代土”。与春秋战国及西汉初期的代王封地有相承关系。从区域概念上界定“恒代”,就是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的朔州黄河以东和恒州地区。恒代区域的东面是太行山脉,南面到恒山山脉和雁门山。西至黄河,北达阴山,可谓山河险要,易守难攻,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风社俗,不仅是拓跋魏的肇基之地,也是拓跋氏政权攻取中原的根据地,还是拓跋氏政权南下江淮的北方屏障,对北魏的政治变迁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胡继元 《河南科学》2010,28(4):485-490
从欠发达地区主体性的视角出发,以云南省城市经济区为例,运用经济学分析手段,深入研究欠发达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指出该地区发展的地方资源依赖性与产业同构性.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产业同构性与互补性辩证统一、空间邻近以及依托交通走廊的整合原则,将云南省8个基层城市经济区整合成三大经济整合区,通过城市经济区空间整合,云南省基本形成了以昆明为核心的三大增长轴,形成了内联外引的开发格局.  相似文献   

3.
拓跋珪简论     
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而奠定北魏王朝基业的人物则是鲜卑族的杰出首领拓跋珪。拓跋珪(公元371-409年),字涉圭。公元386年,拓跋珪在各部大人的拥戴下,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即代王位,年号登国,旋更国号曰魏,正式建立了魏国。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山西大同)自称皇帝,史称魏道武帝(386-409年在位),改元天兴。在历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中,北魏王朝在我国历史上不  相似文献   

4.
运用空间分析和网络分析的方法,分析淮海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和经济重心的地理分布,测度该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的中心度.研究表明:目前淮海经济区地理区位和经济区位最好的城市均为徐州市,即徐州是该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但其辐射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功能尚较缺乏,集聚资源要素的能力还相对不足.据此,应着力提升徐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并加快推进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际上就是行政区经济走向经济区经济的整合过程。当前,这种区际经济整合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文章在分析行政区经济转向经济区经济的演进机理基础上,探索了长三角区域经济的整合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整合长三角区域经济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兰州经济区是甘肃省"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的区域,从大地域经济组织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发展九大产业集群支撑兰州经济区发展的思路以及区域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7.
基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03年、2007年、2012年县域经济发展数据,利用基尼系数、主成分分析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经济区县域经济时空格局演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2003-2012年间蓝色经济区经济总体差异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22003年、2007年、2012年的蓝色经济区县域经济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经济区内存在高值、低值集聚现象,高值多集聚在以烟台、威海、青岛为中心的北部环渤海沿岸和南部黄海沿岸地区,低值多集聚在西北黄河三角洲区域和中部内陆地区.3蓝色经济区县域经济冷、热点区域空间格局在不同年份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4蓝色经济区经济差异格局演化驱动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地理区位、政策与区域发展战略、资源基础和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空间组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结合福建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背景提出了基于城市经济区的福建省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思路.通过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分析,选取14个中心城市,运用零售引力模型,计算出各个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并根据城市经济区划的原则把福建省划分为8个城市经济区.最后从区内和区外两个方面出发,依据多增长极战略和点轴发展理论对福建省区域经济的空间构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滇黔桂是亟待加快开发的大西南的重要组成部分.毗邻的地理位置与良好的交通条件;丰富且具有互补性的多种资源,以及西部大开发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所提供的外部推动力,是滇黔桂区域经济合作与整合的主要有利条件.建立南贵昆经济区,促进滇黔桂三方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合作与整合,联合开发国际与国内旅游线路,促进三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加速合作区域的全面快速发展,以及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以整体协同的方式与东部地区联动发展,是加强滇黔桂区域经济合作与整合的新思路与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的成渝经济区,其工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以细分工业结构为基准,利用产业结构综合效益和结构贡献,分析2000年以来成渝经济区工业内部行业结构效益的变化特征及成因.研究发现,虽然地区之间工业结构效益差异较大,成都等重点发展地区工业结构效益总体偏低,但是区域工业结构综合效益总体态势良好.其主要原因是过去10余年中的无序招商和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不力等,从而导致工业结构紊乱.  相似文献   

11.
高等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河南省应深入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发展规律,创新管理机制,以产业为主导,整合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2.
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是区域产业转移的一种客观经济现象,对它的研究有利用把握转移区和承接区的经济规律,合理制定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政策。本文阐释了产业转移的内在机制,分析了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因素,针对桂东经济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提出了五点政策建议: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营造承接环境、打造产业转移基地,推进承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技能培训、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3.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年和2009年两个时间截面,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测度,根据计算结果将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分为高水平平稳型、较高水平增长型、较高水平缓增型等14种类型.结果显示,2000—2009年,中原经济区城市流强度空间整体格局保持不变,呈现围绕郑州、洛阳的圈层结构;中原经济区北部围绕郑州和洛阳形成城市流强度高梯度区域,而南部由于处于经济区边缘,且处于省际地区,为城市流强度低梯度区域,故在南北方向上北高南低;东西方向上,东部受经济近邻效应影响明显,而西部紧靠西部欠发达地区,故城市流强度东高西低;随着时间的变化,经济区核心城市的溢出作用开始凸显.  相似文献   

14.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在RS和ArcGIS等软件支持下,基于生态与经济2个子系统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度与协调度模型分析经济区耦合度和协调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耦合度与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经济区生态经济已由低水平耦合进入拮抗阶段,但2者协调程度仍处于低度协调阶段.经济区生态经济耦合度和协调度分布不均衡,高值区围绕中心城市分布.根据各研究单元耦合度与协调度的组合情况,结合耦合度、协调度理论内涵,可将经济区划分为磨合发展型、经济超前型、拮抗发展型、生态主导型4类区域.研究从主体功能区角度提出促进研究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5.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整合科技资源的路径之一.搭建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整合区域科技资源,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成渝经济区作为科技资源密集的区域,有必要通过建设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整合科技资源.在总结长三角先进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近期成渝经济区在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国外关于Zipf定律的实证研究的区域空间多采用国家层次,而国内关于Zipf定律的实证研究则涉及国家、跨省的经济区及行政省的不同层次,于是这就有可能存在经济区域空间划定是否合理的问题。现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计算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及潜能,以此进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的空间划定,并在划定的经济区域内进行Zipf定律的实证研究,以验证经济区域空间划定是否合理。研究结果显示了经济区域空间划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步入新世纪,为实现福建发展新跨越,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努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为福建经济社会的发展确定了一个极具个性的战略目标.本文通过分析福建的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以当前的发展格局为基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提出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以做好吸引和利用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为硬性要求.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海洋认识的深化,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蓝色经济"正日益成为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建设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区域经济理论和海洋经济理论的视角进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研究,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蓝色经济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科学内涵,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乃至全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指出当前区域经济竞争中,金融资源向先发区域集聚的“马太效应”El益显著。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成为全国性金融中心,位于两大先发区域之间的新兴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之相比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威尔逊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西金融存量水平较低,中心城市金融辐射能力较弱。提出为缩小与先发区域的发展差距,新兴经济区需有效提高中心城市的经济总量,合理制定差异化竞争战略,同时加强区域合作借力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区内四大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差异也日益明显,产业结构、地方财力相差悬殊,区域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自然、社会、政策、制度、市场及管理等多种约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改善和缩小区域居民收入差距,应调整指导思想,协调和选择适合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创新财政预算制度,增加对边远落后地区的基础建设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