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的诗学传统认为,诗歌体现了一种和谐的美学精神,它既渴求艺术审美,合乎伦理道德规范,又兼及个体情感,其内容贯穿着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历程的始终。在明清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钱谦益基于“诗言志”传统提出的诗学主张有深刻的合理性,是对中国传统诗学传统的批判继承,对明清之际的诗坛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诗学传统认为,诗歌体现了一种和谐的美学精神,它既渴求艺术审美,合乎伦理道德规范,又兼及个体情感,其内容贯穿着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历程的始终。在明清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钱谦益基于“诗言志”传统提出的诗学主张有深刻的合理性,是对中国传统诗学传统的批判继承,对明清之际的诗坛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3.
韵文新书架     
蒋寅编译《日本学者中国诗学论集》于2008年8月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这部论集是根据蒋寅教授历年翻译的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论文编选的,十七篇文章大致按内容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宏观论述,第二组是有关诗歌史或诗人研究的专论,第三组是关于诗歌意象和语词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漳州师院学报》2017,(1):154-156
《文化诗学:理论建构与实践策略》一书不是对"文化诗学"的一般性概说和介绍,也不是对目前中西方文化诗学研究的评介,而是对文化诗学理论层面的一种可行性的建构。全书以"审美性""语境化""双向建构""整体观"四个关键词为切入点,提纲挈领,紧紧围绕在文化语境下文学审美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路径展开研讨、论述,不但对文化诗学理论的可能性进行了较有建树的阐述,也为文化诗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文化诗学在我国作为一种文学新论的提倡,是西方话语嫁接后的本土再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文论的激活与再生,是文学理论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在历史现实基础、学理建构的思路及学理要义的认识等方面中西文化诗学均存在一定差异。而作为一种实践模式的运作,文化诗学关键在于双向建构中激活传统。其要点在于:重建语境,再现诗意的自觉追求;让古与今,继承与创新形成张力,促成"通变";积极主动参与到世界文化多元共存与重组的新格局中。  相似文献   

6.
总体诗学:新世纪比较诗学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诗学发展的事实说明,总体性正是诗学之所以为诗学的本体、属性;总体观念或称全球视野也是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精义和优势所在;总体诗学更是比较诗学向更高学术层次的发展;建立总体诗学的工作还具有为中国诗学争得在世界诗学中应有地位的特殊意义。中国学者在建立总体诗学的工作中大有可为,其辉煌业绩或许正是世界比较文学中的"中国学派"真正出现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西方规整式园林、伊斯兰规整式园林和中国风景式园林被公认为世界3大园林体系。西方古典主义园林讲究规矩格律、对称均齐,表现为一种受控制的有秩序的理性自然。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表现为顺乎自然景观成规律的缩移和摹拟,着重显示自然之美,且蕴含生命之美、艺术之美,自由灵活。一、中国古典园冶情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在中国,类似于阿房宫的皇家大型综合建筑群(皇家园林),或以建筑群为主,或以自然景观设计为主,均显示出帝王独特的园冶观感,也是"君权神授制"下王权的象征。而以士大夫和文人为主的知识阶层则有着更为纯粹的古典园冶情致,类似于陶渊明"菊庐"的园艺,蕴含着自我净化的精神境界、悠然自得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刘勰的“神思”说置于中西总体诗学发展语境中,与西方古今论者相应范畴的见解做具体的比较研究,从而阐明从创作特殊思维这一理论命题的提出到创作特殊思维的意义、特点、内在机制的认识,刘勰都远远早于西方论者提出了深邃且较全面的认识。这些早出的创见对世界诗学的贡献是不应低估的。  相似文献   

9.
惠特曼对近代诗歌的冲击与影响不亚于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他超凡脱俗地对长期沉淀着西方文化的意象进行更新,从而形成了世界近代诗歌史上强烈的冲击波。  相似文献   

10.
从其朋辈的赞誉及《红楼梦》自身来看,曹雪芹具有深厚的诗学素养,这恰促成了他借小说以“传诗”的创作意识。具体而言,曹雪芹常常借小说人物之口来表达他的诗学见解,并通过他们的诗歌创作来践行其诗歌理论主张,可以说良好的诗学素养已成为曹雪芹小说创作的重要知识资源。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曹雪芹对《沧浪诗话》、《原诗》等诗歌理论著作及《唐诗品汇》、《后村千家诗》及《千家诗》等诗歌选本的深入研读与借鉴。同时,他对唐寅的诗作也不乏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
时间之箭即将穿越奔腾激荡的20世纪大峡谷,历经百年风雨的中国学术界正雄心勃勃为自己的21世纪构筑起一座巍峨的思想大厦,却发现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学术舞台上唱了百年之后,不知道下一个节目究竟唱什么调。有学者惊呼:“中国现当代文化基本上是借用西方的一整套话语,长期处于文化表达、沟通和解读的‘失语’状态。因此,重建中国文化话语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①在发现“失语”之后的不知所措中,思想文化界潜动着“回返母语”的精神探求。这种学术动向很快传递到中国古典文论和美学研究界,倡言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使本来走向…  相似文献   

12.
现代工笔人物画造型大多采用西方素描再现方法,而忽视了我国传统绘画的意象表现,本文从绘画理论和美学思想方面入手,探讨了我国工笔人物传统绘画重意轻形的美学理念,我们只有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才能真正做到对我国绘画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明晰、系统的理论体系的“文化诗学”,在最先举起这一理论旗帜的美国,至今也还处于正在建构或尚待建构的过程之中。我国对于“文化诗学”的理论探讨,更是近年来才开始起步的工作。就在这样的国内外学术态势下,《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和福建漳州师范学院联合发起、召开了我国第一次文化诗学学术研讨会。这是一次全国性、小规模、高层次的学术会议。中心议题是:文化诗学的理论特色、学术空间和研究方法。这次盛会由漳州师范学院文化诗学研究所承办,由集美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协办。会议于 2000年 1…  相似文献   

14.
晚清"诗界革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历程,在其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都受到西学的影响。"新诗"阶段引入新词语,创新意识极强;"新派诗"阶段吸收西学更为自觉,主要表现为新意境的拓展;"新体诗"阶段侧重于西学对诗歌本体的影响。由此可见,西学对诗界革命的启迪是循序渐进,由外至内,进而达到全方位的影响,从而加速了中国古典诗歌走向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我院教授、院长林继中博士新著《唐诗与庄园文化》,于一九九六年五月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该书从文人心态、诗歌创作和美学意蕴三个层面展开对唐诗与庄园文化各种关联的探讨,意在展示庄园文化对唐代文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影响,最后作者将这种种关联归结为佛教禅宗与道家玄学思维催化下一种诗歌美学意蕴的“韵外之致”。该书系“唐诗与中国文化丛书”之一种。《唐诗与庄园文化》  相似文献   

16.
西方规整式园林、伊斯兰规整式园林和中国风景式园林被公认为世界3大园林体系。西方古典主义园林讲究规矩格律、对称均齐,表现为一种受控制的有秩序的理性自然。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表现为顺乎自然景观成规律的缩移和摹拟,着重显示自然之美,且蕴含生命之美、艺术之美,自由灵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小说观念的萌生,受到德国古典美学的精神滋养。一些现代文论家有意识地运用康德、黑格尔的思想资源,深入探讨了小说的本质、小说的特征和小说中"人物"的特性等基本问题,阐发了一些中国小说美学中前所未有的美学观念。这些富有新意的美学观念,是现代小说观念确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文化诗学复出并日益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学研究方法,这绝非是历史的简单循环,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学研究实践的必然选择。文章深入分析了文化诗学方法走向兴盛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强调了文化诗学方法更能植根于文学本体真实的基本特征和存在意义,并从文学性和具体性这两个方面探讨了将这一方法的理论优势落到实处的基本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19.
陆游推崇梅尧臣诗的"平淡",但对"平淡"诗美的涵义和价值认识不够全面、深入,遂不免以琐屑题材、庸常情感信笔入诗,写出一些平熟、粗率之作。分析陆游的诗歌,可知他的"诗中三昧"说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内涵,不是成熟的诗学概念。"诗外功夫"并非只强调"现实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或是"江山助诗",它还包括养气、读书等所有诗歌技巧文字之外的积累。陆游承袭传统的"厚古薄今"诗歌史观,对晚唐诗和宗晚唐的诗歌创作持批评态度。  相似文献   

20.
论黄庭坚诗学实践的基本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诗学实践课题”这一概念,并论述其内涵。文章认为黄庭坚诗学实践的重要特点是面对诗史、自觉地寻找诗歌发展史中的课题。这种自觉的课题意识使黄庭坚能够于中唐以降各派诗学取其所长并矫正偏差,达到了新的融合,使诗歌发展史复归本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