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玉米是临沧地区播种面积最大的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140万亩左右,而品种区域试验是确定一个新品种的生态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是品种审定和推广的重要依据。针对临沧地区玉米品种多、乱、杂现象突出,品种更新步伐较慢的特点,通过承担国家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目的在于筛选接班品种,确定搭配品种,为稳步发展玉米产业,提供重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牛峰 《安徽科技》2012,(1):18-19
正玉米是重要的粮、饲、经和工业原料作物。黄淮海夏玉米区是我国重要的两大玉米优势产区之一,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5%和40%左右。2009年,安徽省玉米播种面积由1978年的349万亩增加到1096万亩,尤其是实施玉米振兴计划以来,每年增量都  相似文献   

3.
玉米是我区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9.03—9.6万hm^2,总产量在27—28万吨,面积位居三大作物之首,产量仅次于水稻而位居第二。而夏玉米的播种面积又占了我区玉米总播种面积的99%以上,因此抓好夏玉米的生产至关重要。由于夏玉米生长在高温多雨的5—9  相似文献   

4.
久然 《科技潮》2005,(5):10-11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常年播种面积3.6亿亩左右,也是北京市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用途广泛,粮、经、果、饲多元利用。玉米籽粒主要作为猪、鸡等饲料,秸秆是牛、羊草畜的主要饲料,是名副其实的饲料之王、发展畜牧养殖业的基础。玉米还可用于生产淀粉、酒精、果葡糖浆等食品工业原料。以玉米为原料的产品在国外已有数千种,堪称加工原料之王。玉米在作物中还是为数不多的C4作物,光合效能高,水分利用系数高,抗旱节水,抵御灾害能力强,产量潜力大,世界最高产记录已超过亩产1800多公斤。  相似文献   

5.
玉米作为我州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在16万亩左右,在我州的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广大农户一直用着“中单2号”、“七三单交”等老品种。由于这些品种特性退化,产量和抗病性均有所降低,已不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提高我州杂交玉米的单位面积  相似文献   

6.
大豆是我市的主要作物,历年播种面积五十万亩左右。近年来,大豆几番提价使农民在安排种植结构上忽视了科学种田,助长了单纯追求种植价格高的品种的生产观点。到八九年播种面积巨增六十五万亩,占播种面积的47.6%,导致重茬面积逐年上升。从近三年大豆质量上看病斑粒特别灰斑尤为严重,八七年发病面积318417亩,占大豆面积的62%,从库存质量看,八六年病斑粒平均14.6%,最高达25.1%,八七年病斑粒平均为10.8%,最高可达14.2%。虽说大豆连年丰产,但因发斑病逐年增多至使感染灰斑病10-15%的三、四等大豆由于拉形及比重和正常…  相似文献   

7.
位燕 《科技信息》2012,(25):423-423
玉米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同时也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县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来,我县常年种植玉米面积70万亩左右,占全县秋季作物播种面积的四分之三。正因为玉米在我县粮食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分析我县玉米生产形势.了解玉米生产情况对我县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优质蛋白玉米又称高赖氨酸玉米。是指赖氨酸含量较高即蛋白质优质的玉米品种。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发展畜牧业的优质饲料作物和重要的工业原料作物,素有“杂粮之首、饲料之王”的美称,其用途之广超过了其它任何一种作物。  相似文献   

9.
玉米是庄浪县主要的粮饲兼用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在1.53万hm2左右.由于现阶段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人工单粒播种费时费工、缺苗严重,补种后植株生长不一致,易出现弱苗,整齐度差,影响玉米产量的整体提高.在保证玉米产量不降低的情况下,为了研究高产高效协同的玉米播种技术,在庄浪县旱地梯田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条件下,以每穴保苗1株为...  相似文献   

10.
漳县冬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吴喜德(漳县植保站748300)漳县位于定西地区东南部,属挑眼高寒阴湿区与陇中黄土高原交汇过渡地带,全县辖17个乡(镇),耕地面积47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8万亩,主要为冬小麦、蚕豆、马铃薯3大作物。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历...  相似文献   

11.
赵苗稳  马进 《河南科学》2010,28(6):697-700
以伊川县为例,分析各季节降水、气温变化趋势及干旱对主要作物生育和产量形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伊川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近10年春季、夏季降水量减少较多,气温升高加剧了干旱的发展;冬小麦干旱减产年表现为底墒差,播期前后干旱、春季干旱减产偏重,造成冬小麦基本苗和分蘖少、生育推迟,有效茎数、穗粒数偏少.初夏旱晚播、伏旱或初夏旱伏旱相连,使夏玉米发育迟缓,造成穗粒质量降低减产甚至植株干枯绝收.针对干旱对作物生产的影响,提出了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根据烟台地区光、热、水等气候资源实况,运用FAO等提供的生产潜力估算方法,认真分析了当地小麦、玉米不同栽培技术体系的生产潜力,进而对两个作物合理组配的4种一年二作技术体系作出评价:(1)晚播“独秆”小麦—套种晚熟玉米光温生产潜力最大,气候生产潜力也较高,目前宜作为高产攻关的二作技术体系;(2)中茬“中播”小麦—晚套中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最高,稳产性好,宜作为当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二作技术体系;(3)晚播“独秆”小麦—平播中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较高,水热综合满足状况良好,适合在产量水平较低、而机械化水平较高的条件下推广应用;(4)早茬“精播”小麦—早套中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最低,稳产性差,应尽快用其它二作技术体系予以更替。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南充市各县区7种主要作物品种在各个时期的种类及其演变过程,总结了作物品种演变的规律,并探讨了演变的原因,结果表明:主要作物品种均经历了从地方品种到杂交品种的变化,品种的抗性增强,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4.
对关中灌区水土资源和农作物水土生态需求进行分析,以期在区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中,促使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关系趋于平衡,使利用效率和效益最佳状态,为此,对关中灌区土地资源进行了评价与分等,对主要作物水土生态需求规律进行了论述与分析,提出了水土资源和各类作物协调与合理利用的优化配置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攀西地区下湿田增种早春作物,是充分利用春季光温资源,提高复种指数的有效措施。测定5种早春作物的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净同化率、茎叶中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和产量、产值。不同作物比较试验表明,攀西地区下湿田早春作物以种植玉米、西瓜、马铃薯的产量和产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粮食供需平衡风险”定义为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供需的影响程度。基于IPCC 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B2情景气候条件下的我国粮食生产模拟结果, 构建该框架下我国粮食消费分析情景, 最终建立以自给粮食供应程度为核心的粮食供需平衡风险标准。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 探讨县域尺度上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气候变化将会给我国粮食供需平衡带来怎样的风险局面。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我国的粮食供需平衡形势。3个时段内, 粮食供需风险局面严峻形势由高到低排序: 中期>远期>近期。具体地, 中期面临的供需风险的县市比例高达66.99%, 其中中风险和高风险区域范围最广, 两者所占比例高达29.5%; 近期风险形势相对较为缓和, 上述比例降低到25.54%, 其中高风险县市比例较低约为10.72%, 中风险约为14.82%; 在空间格局上, 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区以及青藏区的东缘面临的风险形势相对较为严峻, 东北区、甘新区以及内蒙及长城沿线区则相对较为良好。  相似文献   

17.
聚焦于水稻、玉米和小麦3大粮食作物,就生长期的定义、界定方法以及应用等方面对文献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基于局地、区域尺度视角,描述了我国不同品种、不同地区对生长期界定所存在的差异;对应用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生长期的变化规律和气候变化特征这2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作物生长期的起止日期主要依据界限温度或现实经验进行界定,界限温度是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气候指标,我国主要以0、5或10 ℃为阈值;采用滑动平均方法准确估算作物播种和收获的具体日期,适用于局地尺度范围内生长期起止日期的界定.参考我国农业种植制度和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选定某时段作为生长期,便于开展区域尺度范围内气候因素的长期演变研究;改进作物生长期的界定,可准确分析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为气候变化研究的指标选取和参数优化提供依据,并有助于农业种植制度的制定、作物品种的布局优化等相关工作,能更好地保障作物产量并提高作物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北京1号遥感数据以及MODIS数据提取作物雪灾灾情的范围,并利用1月上旬的北京1号遥感数据监测作物种植成数,利用GVG农情采样系统调查作物受灾比例,然后结合耕地数据库计算了江西、湖北、湖南和贵州4个重点省份的作物受灾面积,分析了受灾的程度和影响因素。监测结果表明:江西、湖北、湖南和贵州4省农作物受灾总面积约429.76×104 hm2,此次雪灾造成的作物受害地区主要分布在冬小麦和油菜广泛种植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和鄱阳湖地区,作物受灾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区和丘陵地带。比较而言,冬小麦因处  相似文献   

19.
利用随机生产函数的计量经济设定在理论上分析了AYP条件下作物保险中农户的最优投保额水平,同时分析了无索赔优待折扣(NCD)对农户最优投保额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耕地作为农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直接的劳动对象,是构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分2个阶段从数量变化、区域变迁和利用结构等3个方面对1949年以来我国耕地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进行研究,并对其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