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静 《科学大观园》2021,(14):52-53
记得初见吴天一院士还是在青海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东侧的一处旧楼房里. 拾级而上,二楼一间极普通的房间,就是吴院士的办公室.不到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无论是书柜、办公桌还是茶几上,都堆满了各种报刊和科技资料.  相似文献   

2.
《科学大观园》2002,(10):12
就徐荣祥用5年的时间完成复制人体的206个组织器官。这一“惊人之举”引发的“人体器官克隆”风波,《科学时报》记者对我国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分子生物学家邹承鲁在一个专题报告中,归纳了中国科学工作中现存的七大违规行为。这七大违规行为——一是伪造学历,伪造工作经历。最近海外归来学者逐渐增加,伪造国外学历的情况时有发现。有人伪造根本不存在的大学的博士学位,或把一些在国外并没有合法地位的学校的所谓“博士”学位作为自我  相似文献   

4.
有“中国科技界真理斗士”之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邹承鲁,已80岁了,走路略显不便,但对于“真实”二字还跟22年前一样不能姑息。这位剑桥大学1951年的生物化学博士,因为人工合成胰岛素、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酶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等方面的开创性成就,已被载入世界生物化学发展的史册。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至今都记得与于敏一起合作的点点滴滴。"研究氢弹机制的时候存在一个链式反应,如果把它编成计算机程序计算,工作量极大,而且当时的计算机条件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敏想了个办法,他建议完全略去介质的运动,而首先构造一个  相似文献   

6.
在4月2日的文汇报上刊载遗传学家谈家槙先生写了“从‘生物密码’谈到遗传学中的百家争鸣”一文,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关于“生物密码”的问题在最近的一些情况,他提到苏联科学家对这一个问题的看法,如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恩格尔加尔德院士说道:“生物学将成为一门精密科学……五十年后使能把生物密码—遗传物质化学密码——翻译出来。”物理学家达姆院士说道:“不久以后,生物学将要代替物理学担任自然科学中的主角”。接着作者问道?什么是精密科学?什么是生物密码?为什么当前各国科学界这样重视生物学的发展?这些都是饶有兴趣的问题。他又说:这些问题也是有关我国生物学今后发展的途径,必须应该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正>2012年,一组男性患者在日本东京的帝京大学外科部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患者在主治医生的密切监护下进行了术后恢复。在恢复过程中,细心的旁观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各位患者的康复室间有一个微妙的差异,有一些房间很安静,另外一些房间里播放着威尔第的"茶花女"音乐。还有一些房间传出柏林爱乐乐团演绎的莫扎特,或者是"恩雅精选"的阵阵乐声。最后一组房间则充斥着频率在100到200赫兹  相似文献   

8.
2011年1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杯CCTV2010年度三农人物推介活动"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有着"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之称、年已八旬的袁隆平先生荣获"特别大奖",以表彰他多年来在农业科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在领奖台上,主持人对他说,人生七十才开始,您还年轻,今后的目标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科技的突飞猛进将使2010年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革命性的改变。想知道明日科技的魅力吗?就让我们乘上时空快车,一览未来人的生活面貌……衣橱早安!现在是2010年1月1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柔和、调皮的阳光偷偷地穿过窗帘,轻轻地洒满整个房间。“嘀嘟嘀嘟……”枕边发出一阵悦耳的叫声,原来是“伊妹儿”扰人清梦,该起床了!打开衣橱的那一刻,一阵芳香扑鼻而来,令睡眼惺忪的您精神  相似文献   

10.
2021年5月22日,99岁的吴孟超院士走了,走得悄无声息. 人们的哀思,穿过淅淅沥沥的细雨,同荡在黄浦江畔. 人们记得,那一年,"感动中国"颁奖词这样形容吴孟超:手中一把刀,心中一团火,他是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吴孟超自己这样说:"我足一名医生,更是一名战士,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天.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相似文献   

11.
房间里电灯突然熄灭——保险丝烧断了。我点燃了书桌里备用的两支蜡烛,在烛光下继续做我的事,直到电灯修好。第二天,需要确定昨晚断电共有多长时间。我当时没有注意断电开始的时间,也没有注意是什么时候来的电,也不知道蜡烛原来的长度。我只记得两支蜡烛是一样长短的,但粗细不同,其中粗的一支能用5个小时(全用完),细的一支4个小时用完。两支蜡烛都是经我点燃的新烛。我没找到蜡烛的剩余部分,家里人把它扔掉了。“残烛几乎都烧光了,已不值得保留。”家里人这样回答。“你能记得残余部分有多长吗?”“两支蜡烛不一样,一支残烛的长度等于另一支…  相似文献   

12.
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选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披露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的情况,对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会决议举行院士选举的背景、选举规程的制定及其条文、院士候选人的提名及其审查等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探讨选举成功的原因及其在中国现代科学建制化历程中的重要性。指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国科学界趋于成熟,已产生一批学术精英;在此基础上,评议会与选举筹备会做出了有效的制度安排,而且大多数评议员遵守科学规范、重视学术标准,并将民主原则贯彻于选举的始终。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是现代中国学术界自主选举学术精英的典范。此届院士的选出是中国现代科学建制化历程开始步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曾经听过一个台湾的电视讲座,主持人问:"各位想要多少钱才满足?"大家异口同声的说:"越多越好。"主持人又说:"今天我送给各位1亿元新台币,想不想要?"大家哇的一声,高兴地说:"要!"接下来主持人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大家拿了这1亿元后,永远不可离开这屋子。这时,所有的人都不想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观园》2021,(7):74-77
2020年11月10日,中国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为什么这些年我国不断研发深海深潜器呢?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这样回答: “因为深海是人类在地球上了解最少的区域,深海地下更是一片未知世界.”  相似文献   

15.
旭月 《科学大观园》2013,(13):58-59
一个哲学国际演讨会上。在与会者居住的饭店里,一天某位著名的哲学家找到会议组织者说:"我不能在那个普通房间里住了,你们得为我另找一个贵宾房间,因为和我同住的那个人是个呆痴!"会议组织者一怔,问:"您有什么根据吗?"那位哲学家:"60多岁的人,像个三岁的孩子,见到什么都惊喜万分。早上招待生送来鲜花,就是那街  相似文献   

16.
美国Facebook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是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一次演讲时他说:“我喜欢挑战.” 还记得那年他找到了女朋友普莉希拉·陈,她是位华裔小姐.他们相识后感情发展迅速,一天,扎克伯格问女友:“我可以向你求婚了吗?”女友害羞地说:“我是由奶奶带大的,你得向我奶奶提.”  相似文献   

17.
《科学大观园》2014,(17):24-25
<正>自从知道自己腹中开始孕育一个小生命的那一刻起,准妈妈就把全部的爱倾注在胎宝宝身上。准妈妈虽然不能看见胎宝宝,但还是时时刻刻关注他的一切:他健康吗?他在做什么呢?其实,在漫长的280天中,胎宝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睡觉。但在醒着的时候,他可是一个精力充沛、调皮好动的小家伙,拥有你想像不到的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到处游走、打哈欠、玩弄脐带、吸手指、甚至是啃自己的小脚丫……1、遨游羊水中在还不能称为"胎儿"时,他们就开始在妈妈的子宫内四处游  相似文献   

18.
梦之谜     
《科学大观园》2005,(19):44-46
在黑夜当中,我们所有人都成为一幕幕飞逝影像的创造者,而观众只有一个。有时是动作片,一个似乎永无止境的追逐场面……直至影像消失,然后我们往下落,往下落,落进……是一片花丛吗?在那边向我们挥手的园丁又是谁?是上中学时的英语老师吗?不是,是乔恩·斯图尔特(美国喜剧演员和主持人)。他想让我们坐在紧挨着他的那张长椅上。那些是电视摄像机吗?我们的衣服怎么了?清晨,当闹钟  相似文献   

19.
正俞敏洪是一个高明的创业家。他很早就知道,做什么生意都需要用“信仰”做前提来说服目标用户和客户。在他的新书《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中,俞敏洪记录了很多创业的感悟。以下内容是俞敏洪结合自己的创业实践,总结了一个创业者要成功,应该具备哪八种能力。第一个能力是目标能力首先,谁都想创业,谁都想当自己的老板,可是你还得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创业?你有什么样的目标?想把它做成什么样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快活林     
踩脚在校园里,张三踩着了一个外国留学生的脚。这个外国人憋了半天才用中文说道:“你的脚,放在我的脚上,而且还使劲!”铁证如山妻子在整理房间时发现了一张丈夫和一陌生女子的合影照片,便气愤地询问丈夫是怎么回事。丈夫不以为然地说:“这是五年前和女友的合影,我早已和她断绝关系了。”妻子勃然大怒:“你骗谁呢?难道我去年才给你织好的毛衣,五年前你就穿上了?”结果怎样一位老师问他的学生:“如果两条蛇互相咬尾巴吃,那结果会怎样呢?”一位学生回答:“两条都不存在。”另一位学生不同意道:“我认为只剩下骨头。”“都不对!”老师得意地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