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介绍了高压旋喷搅拌加劲桩与普通锚杆之间的异同及其工程应用情况。总结了江苏省靖江市某基坑工程旋喷搅拌加劲桩抗拔试验过程和抗拔试验加载-卸载曲线。采用双曲线荷载传递函数对单根加劲桩进行了荷载-位移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在荷载传递函数的基础上,提出了单根加劲桩周边土体的变形计算公式、土体剪应力的衰减模式;继而分析了单桩的影响范围,给出加劲桩最小间距确定方法来避免群桩效应。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新型旋喷搅拌加筋斜桩锚的承载机理与破坏模式,建立了旋喷搅拌加筋斜桩锚承载力计算的力学模型,并基于Mohr-Coulomb土压力理论推导出新型旋喷搅拌加筋斜桩锚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最后通过工程实例验证计算理论与公式的合理性.研究结论表明:旋喷搅拌加筋斜桩锚支护方式可有效提高软土地层预应力锚索的承载能力,对优化桩锚支护结构设计参数和提高围护结构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水泥土桩的抗拔和抗折能力,主要考虑不同土体和接触面摩擦系数两种因素对加劲桩抗拔性能的影响,通过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单桩模型,对加劲高压旋喷桩单桩5种方案桩体的抗拔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铜管在加劲水泥土桩内承受主要荷载,加劲高压旋喷桩可以满足桩体抗拔和抗折的工程要求,该分析结果对旋喷桩及类似条件下加劲桩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昆明银杏金川花园基坑周边条件较复杂,开挖深度在12.9~14.6 m,需支护长度496.5 m。施工中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支护方案,以土钉支护、冠梁、腰梁、钻孔桩加锚索支护及锚喷网和深层搅拌桩、旋喷桩、及摆喷桩等形成止水帷幕进行综合支护。监测结果表明:地表沉降最大实测值为24.67 mm,桩顶及土体水平位移15 mm,均小于允许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实际工程为研究背景,从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施工入手,分别分析了三轴搅拌桩、旋喷桩、冠梁及内支撑等支护结构在施工阶段的施工要点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6.
金都大厦地下工程施工的竖向支护采用SM W 工法桩既起到挡土又起到止水的作用。因其开挖深度接近11 m ,安全、合理、经济的水平支撑系统是确保整个地下结构施工安全不可或缺的保证。通过采用近几年开始应用的先进施工技术 IPS 预应力鱼腹梁钢支撑和高压旋喷水泥搅拌加劲桩达到了周边建筑物沉降、道路沉陷所应控制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某深基坑支护工程实例,对旋喷桩止水帷幕与灌注桩、预应力锚杆联合支护技术及施工顺序、施工控制要点、基坑监测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旋喷桩止水帷幕与桩锚联合支护方案经济合理、安全可靠、便于工程施工,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高压旋喷桩技术在基坑开挖支护中具有显著优势,本文通过结合某建筑工程基坑施工实例,提出采取高压旋喷桩进行该基坑支护;总结了高压旋喷桩施工的工艺流程,提出其关键技术,有效地使质量和安全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9.
刘晓东 《科技资讯》2014,(15):72-72
高压旋喷桩基坑支护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具有极大的优势,本研究首先分析了高压旋喷注浆成桩技术工作机理,然后结合工程实例详细分析高压旋喷桩基坑支护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坑支护形式多样,但在软土中由于其土体的特殊性,本文介绍高压旋喷桩+锚管组合式支护结构在厦门内岛外沿海地区软弱土层中的应用,对设计、施工与监测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总结,旨在为同行们在软弱土层中高压旋喷桩及锚管支护结构的应用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上海地区深松软地基条件下,某工程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PHC)管桩和预制方桩施工的事故情况,对场地的地质条件、预制桩工程特性、沉桩工艺及基坑开挖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剖析了其事故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加固处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聚丙烯纤维喷混凝土作为隧道锚喷支护中的新型支护方式,具有施工便捷特点,并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和耐久性。文章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对东巨寺沟硬质围岩铁路隧道进行了大断面开挖-锚喷支护施工全过程分析,分析了施工过程中围岩的位移变形、应力、塑性区分布特征,验证了隧道支护后的围岩稳定性和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按照实际施工工序模拟基坑开挖支护全过程,得到了桩锚支护结构以及基坑外土体沉降和基坑侧壁水平位移随基坑开挖的变形规律:随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基坑外土体沉降逐渐增大,变化曲线呈"勺状"分布;基坑顶和基坑侧壁水平位移随开挖深度增加均逐渐增大且都在开挖至基坑底时位移最大;桩身弯矩最大值处基本出现在基坑开挖深度1.5 m以上的位置,最大负弯矩值为76.7;锚索轴力最大位置出现在锚索的端头处,且从端头位置向端尾位置逐渐减小,而第1排至第3排锚索最大值逐渐增大,说明支护结构中第2、3排锚索起主要作用,验证了深基坑桩锚支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建筑工程的发展,会遇到一些较深而周边环境复杂的深基坑工程.单一的支护结构难以满足设计要求,而是需要根据基坑不同的周边环境,因地制宜的桩锚、对锚及内支撑等多种支护结构进行联合支护设计及施工.现对昆明某深基坑中采用的多种联合支护结构进行设计支护,并对基坑各剖面进行单元计算与整体协同计算,并且通过手算复核各支护结构的安全性.结果表明采用多种支护型式进行支护设计的合理性,能缩短工期,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为今后类似深基坑支护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周同和 《河南科学》2004,22(5):666-668
土钉支护的特点是随挖随支,其锚固体强度随时间逐渐提高,在继续开挖过程中,基坑临空高度持续加大,使基坑边壁发生相应侧移变形,土钉开始发挥作用,因此其对施工开挖速度有较为严格的限制。水泥土桩复合土钉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水泥土桩强度和刚度的预先形成,限制了开挖施工阶段的失稳破坏,并使基坑边壁的直立开挖高度相应提高,在继续开挖和土钉施工过程中基坑边壁的侧移特征、土钉应力的分布特征均发生变化,因此水泥土桩复合土钉支护结构的失稳破坏及设计计算模式相应发生变化。本文基于水泥土桩的强度和刚度对土钉支护结构的影响,分析研究了水泥土桩复合土钉的失稳破坏特征,及稳定性验算要求,为建立水泥土桩复合土钉的设计计算理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苏玥  叶斌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25):11137-11146
为了将暗挖法推广至软土地层轨道交通车站建设,上海市以轨道交通14号线桂桥路车站渡线段为试验段,首创性地采用管幕暗挖法进行地铁车站的施工。依托此工程,本文将上海软土精细化本构模型用于暗挖法施工数值模拟中,研究了基于上海软土模型的暗挖法隧道施工位移、应力、应变等力学特性。主要结论如下:(1)开挖阶段地层主要发生了沉降变形,最大变形发生位置基本保持在车站中心的位置,最终地表变形趋于对称分布;(2)开挖完毕后,横断面上的剪应力分布呈现对称性,在开挖土体左肩和右肩部位易产生应力集中;(3)开挖过程中,开挖土体周围的体积应变云图基本呈对称分布,开挖土体上方体积应变最大,表明开挖土体上方塌方风险极高;(4)运用上海软土模型的模拟结果更加接近实测值,这是由于上海软土模型采用的参数能更精细地反映上海地区软土的超固结性、结构性、各向异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结合山西国际贸易中心工程,深基坑开挖采用支护桩加预应力锚杆工艺并编制了施工方案,根据锚杆确认的试验结果,叙述了各道工序的施工方法和质量要求,以及在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相似文献   

18.
郭焱 《山西科技》2010,25(5):95-96
垂直支护已成为深基坑支护的主要趋势。一般地质条件下特别是在砂土地区采用排桩锚拉的支护结构,在经济、施工简便等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通过具体工程实例验算,分析桩锚支护结构内力与变形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邻近隧道基坑群分布类型进行分类归纳,系统研究了不同分布类型基坑群施工对邻近隧道的影响,揭示了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可为邻近隧道基坑群施工和隧道保护提供理论支撑.根据基坑群与邻近隧道位置关系可将基坑群分为单侧坑和双侧坑,根据基坑群单坑开挖深度和共墙情况可将基坑群分为邻近坑、贴靠坑和坑中坑,不同类型基坑对隧道的影响各不相同.基坑群施工对隧道的影响有"时空效应"、土压力多次卸荷、土体变形叠加效应、地下水影响等诸多方面.为控制基坑群施工对隧道的影响,可以在基坑群施工中采取合理分区分块、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针对性调整围护结构刚度并采取适当加固,制定合适的降水方案和信息化施工等措施,以确保施工和隧道安全.最后结合上海龙华航空中心工程,采用数值分析和现场监测方法,阐述了基坑群施工中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并验证了各工程措施的有效性,可为预测、分析基坑群施工对邻近隧道影响,保护隧道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硬岩地层超深基坑桩锚支护体系随基坑开挖的受力与变形演化规律,依托于崂山区某基坑支护工程,对南侧支护完成区域基坑的预应力锚索轴力、基坑水平和竖向位移进行了实时监测,分析桩锚支护体系在该地质条件下的力学性能,探讨锚索轴力急速下降与基坑水平位移增大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预应力锚索轴力持续、急速的下降与基坑紧邻原状山体的土压力和北侧后挖区域的持续施工有关,工程中采取预应力锚索2次补偿张拉适用效果良好;基坑最大水平位移为19.98 mm,最大竖向位移为12.11 mm,南侧支护完成区域基坑支护体系的变形受后续施工区域的影响明显;桩锚支护体系在硬岩及土岩二元地层超深基坑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可靠性。类似工程支护结构设计应重视周边地质环境、邻近区域持续施工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