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勤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3):115-116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厦门市中学女教师健身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女教师健身积极性不高,动机明确;健身锻炼的形式单一;健身场所以校园为主;受"工作忙"、"家务繁重"等因素影响了女教师对体育健身活动的参与。针对目前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更好地开展中学女教师体育健身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高校女生课外体育健身诉求与特点,以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分类、分布、女生课外体育健身锻炼兴趣与项目选择、参与体育社团与体育赛事活动的形式、健身消费水平、影响女生课外体育健身锻炼的因素等为研究内容,通过对女生课外体育健身状况的调查及数据分析,探索适合高校女生课外体育健身锻炼需求的理论与方法,从而促进高校女生课外体育健身锻炼更好更快地发展,为高校女生课外体育健身组织与管理部门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影响河南省高校女教师体育健身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对影响河南省高校女教师体育健身的现状进行研究,归纳出影响女教师健身的主要因素为:缺乏余暇时间、家庭和工作负担重、身心疲劳、没兴趣、不懂锻炼的方法、不知如何进行锻炼、缺少体育设施、不愿在公共场所活动等,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参与体育运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对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参与体育运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女教师健康状况欠佳,有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态度,增进健康、调节情绪、塑造形体、康复保健是她们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动机;她们的运动时间、强度不够,跑步是她们经常参与的运动项目,并且多在学校运动场地与同事、家人一起参与运动.没有闲暇时间,工作、子女教育任务繁重,缺少运动兴趣和运动技能,家务活多,缺乏意志力和运动同伴,是影响高校女教师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全民键身是党和国家振兴中华的战略目标之一,然而,目前我国的全民体育意识不高,科学健身知识缺乏,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国民加强健身体育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必须采取措施,对学生加强全民终身健身教育,使高校体育真正成为国民终身健身教育的基础和最佳阶段。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山西省高校女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高校女教师体育锻炼意识较强、锻炼动机积极.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调节身心.体育消费意识较为淡薄,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体育消费方式也不同,在50~59岁的女教师中以“个人消费”为主.其他年龄阶段女教师的体育消费形式,以与“朋友一起消费”为最高.  相似文献   

7.
尹杰 《科技信息》2012,(28):6-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研究不同年龄段高校女教师的体育消费状况。从中分析高校女教师体育消费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合肥市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的动机、活动次数与时间、健身方式、健身项目、健身场地和影响合肥市老年人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合肥市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动机明确;男性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的内部动机比女性更强烈;大部分老年人每周参与体育健身次数在3至4次;每次锻炼时间大多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女性老年人比男性老年人更喜欢集体有组织性的体育健身活动;合肥市老年人参与较多的健身项目主要有"健身走类、健身操舞类、太极拳类"等;合肥市老年人选择健身场所为比较固定、离家近最好不花钱的地方;合肥市老年人对体育健身场地与基础健身设施不够满意的占53.9%,存在体育健身场所与基础健身设施分布不均现象;经济收入较低和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等是影响合肥市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山西大同大学女教师体育参与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调查了解她们的运动态度、动机、运动时间和影响她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因素。结果表明:山西大同大学女教师体育参与的认识很高;参与的目的明确且不同年龄需求不同;锻炼的项目多以简单易行的传统项目为主;但是闲暇时间少缺乏技能与兴趣却制约着她们的体育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0.
高校女教师健身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与问卷调查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龙岩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两所普通高校女教师参加健身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女教师健身积极性高,动机明确,但健身锻炼的质量不高;健身锻炼的内容与形式较单一;体育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单一;工作紧、家务忙等是影响女教师参加健身锻炼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广西区266名高校体育女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进行调查统计研究.结果表明,我区高校体育女教师在整体体育教学能力以及体育学科、教学技能、教材编选和教学评量等四个层面的表现均属于良好程度.影响我区高校体育女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变量只有运动习惯和运动参与程度,其余变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闽南地区本科高校女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闽南地区本科高校女教师参与体育现状呈好转趋势,体育人口与往年相比有所增加;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以健康第一,同时也表现出对美好身材和社会交往的追求;参与体育锻炼项目选择以单位组织的比赛项目为主,靠单位的拉动才去锻炼,自我主动锻炼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参与体育锻炼形式仍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体育形式;参与体育锻炼的场所选择仍以学校得天独厚的便利场馆为主;对参与体育锻炼的自我评价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3.
张熙  陈正贤 《科技信息》2008,(23):192-193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高校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主动性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较为单一,部分高年级女生对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有了更高的认识,但参与健身的积极性有所降低,再则场地设施因素、体育教学因素以及学校对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也是影响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客观因素。为此,作者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改变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消极状况。  相似文献   

14.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具有与社会全民健身衔接的特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首先要对运动教学进行整体改革。根据体育健身学的原则和规律,制订以锻炼学生身体内容为主体的高校体育教学大纲。高校体育教学要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出发,将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树立终身受益的健身意识。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师健身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德州学院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法对高校教师健身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目前高校教师参与健身运动的现状不尽如人意,教师群体普遍存在教学工作忙、科研任务重、闲暇时间少、身心负担较重、健康状态较差的状况等。被调查教师中达到体育人口标准的人数为20.56%,针对现状提出改善高校教师健身状况的建议和对策,为更好地开展高校教职工健身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等方法,对陕北所辖两市100个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的健身工程建设状况、农民对健身工程认知程度、农民体育健身的参与状况及健身工程的管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健身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为陕北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山西省普通高校教师健身的目的、时间、形式、项目等进行抽样调查,找出影响其参与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便为山西高校教师进行合理健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综合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研究方法,对湖南省高校的中年女教师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主要形式、空间选择、项目选择和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为开展群众体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高校体育社团和阳光体育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同时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并对高校体育社团开展活动时间的业余性、形式的灵活性、参与的志愿性、活动的文化性和健身娱乐性、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进行分析,论述体育社团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开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马吉庆  孟凡强 《科技信息》2009,(10):192-193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对陕南地区,男女大学生健身行为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南地区男女大学生在体育认识上趋于一致,在健身态度、健身动机、健身内容与组织形式、参加健身活动的时间、制约参与健身活动的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建议陕南地区高校加大投资、壮大师资力量、加强对学生健身的宣传力度营造一种有组织、有管理的健身氛围,使学生牢固树立“终生体育”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